扶苏胡亥身份推测
一、结论简介
本人推测扶苏的母亲是楚女,也是秦国王后,但没有被立为秦朝皇后,而扶苏虽然是嫡长子,却没有被立为太子。胡亥在诸多子女之中,排名靠后,但他有一个独到的优势,就是他是秦女的后代,出于防止六国复辟的思维,胡亥脱颖而出,成为培养对象,然而胡亥毕竟资质一般。所以秦始皇的计划是:如果寿命足够长,就培养胡亥或其它皇子或胡亥的孙子,如果半途而废,就还是扶苏。所以秦始皇需要保持待定状态,既不立太子,又不废扶苏。而当秦始皇死于沙丘,本意是要立扶苏,但此时局面已经失控,最终还是让赵高联合李斯扶持了胡亥上位。
二、史料依据
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列几个前提。
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
嬴政立为秦王,十三岁。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嬴政二十三岁。
七年,夏太后(嬴政亲祖母)死。嬴政二十岁
十二年,吕不韦死,嬴政二十五岁。
十七年,华阳太后卒,嬴政三十岁。
十九年,始皇帝母太后(赵姬)崩,嬴政三十二岁。
十七年~二十六年,秦国先后灭六国。
二十六年,嬴政称始皇帝,嬴政三十九岁。
三十五年,长子扶苏谏,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嬴政四十八岁。
三十七年,始皇出游,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嬴政五十岁。
三十八年七月,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嬴政五十一岁。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
三、扶苏身份分析
不管是《史记》还是秦王墓葬,秦朝之前的几位重要女性、王后,都交待很清楚。而秦始皇的皇后在史记中只字未提,秦始皇的墓葬也没有合葬的痕迹,所以一般史学认为秦始皇未立皇后。然而嬴政在称始皇之前,已经是秦王,作为秦王理应有一位王后。秦王十三岁立为秦王,二十三岁才搞掉吕不韦,掌握大权,在这十年之中,正常秦国会为他操办婚事。根据秦国的传统,与六国联姻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后来秦灭了六国,但也是嬴政亲政7年以后的事情了。
秦汉时期,外戚一直是较大的势力,跟谁联姻至关重要,决定母系的背景。从当时秦国的情况来看,楚和赵是两大热门,秦国与楚国联姻历史悠久,华阳太后就是楚国人。嬴政的母亲赵姬和吕不韦则是赵国背景,所以与赵国联姻也是可能的。嬴政的亲祖母夏太后背景不知,不过从她让儿子异人改投华阳太后名下看,说明夏太后的话语权不会很重。
本人推测嬴政娶的正妃,也就是秦王后是楚女,理由有三。
1、在秦国,楚系势力强大,从宣太后芈八子到华阳太后,再娶一个楚女也是正常的。而嫪毐作乱的时候,秦王是命楚系的相邦昌平君、昌文君平叛。这场斗争也可以理解为楚系与赵系的对决,最终赵系失败,吕不韦交权。
2、在娶亲上,奶奶的话语权大于母亲。例如,汉文帝的母亲为薄氏,给汉景帝刘启娶的正妻也是薄氏,可见在给刘启娶亲时,刘启奶奶薄氏的话语权大于母亲窦氏。
3、陈胜举义的时候,打出的旗号竟然是扶苏和项燕,项燕是标准的楚人,楚国大将。可见扶苏的楚系背景是世人皆知的事情,要不然陈胜不会把他和项燕并列。
所以推测结论就是,嬴政娶了楚女为正妻,史记交待了扶苏是长子,而如果扶苏的母亲是王后,那么扶苏就是秦王的嫡长子。
四、秦始皇未立皇后太子原因
嬴政灭六国以后登基为皇帝,称秦始皇。然而,始皇并未立后,也没有立太子,史记没写这码事,所以需要推测一下。立后和立太子是治国的正常操作,虽然此时秦始皇一言九鼎,但也需要一个理由说服大臣们。这个理由就是秦王后不适合再当皇后了。秦始皇想的是秦朝可以千秋万代,最担心的是六国的复活。这是有先例的,燕国、齐国(差点)都被灭国,又复国成功。在秦灭楚的过程中,秦国的相邦,楚国的公子昌平君竟然在后方叛乱。虽然后来中国历史将秦朝灭亡归结于农民起义,但不管是陈胜吴广还是刘邦项羽,打的旗号都是楚,在秦朝看来,就是六国后人的复辟行为,所以从秦始皇到大臣们,肯定将防止六国伏笔当作头等大事。
一个现实存在的庞大楚系外戚,显然是秦朝帝国的隐患。所以秦始皇以此为理由不立后,也可以得到了秦朝大臣的支持。楚女王后不合适,其它王妃合适吗?也不合适,其它王妃也是六国女,换汤不换药。那么秦王后是否被废?推测是没有,如果秦王后被废,必定牵连扶苏,既然没有牵连扶苏,说明秦王后未被废,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秦王后早死,秦始皇正好可以不立后。
皇后可以不立,但太子始终是要立的,如果后面突然决定立皇后又会影响到立太子。所以扶苏的情况很尴尬,之前他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是太子的第一人选,然而秦王改称秦始皇,不仅自己没立为太子,母亲也没有被立为皇后,一旦哪一天始皇立了别的皇后,扶苏这个嫡长子优势就不存在了。虽然如此,整体来看,但扶苏仍然是排名第一的继承人,排在其他皇子之前。
秦始皇迟迟不立太子,属于非正常操作,秦始皇虽然自己想长生不老,但别人不会这么想,一定会时常提醒早立太子,毕竟人的寿命不可预期,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憧憬,不会真的以为自己可以不死,无须立太子,秦始皇墓早就在修建也说明了这一点。秦始皇需要一个理由说服大家,得到朝廷大臣的认可。如果从防止六国复辟的角度,立一个秦女所生皇子为太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五、胡亥身份分析
本人推测,胡亥就是秦女所生的皇子。胡亥登基之后,正常会册封自己的母亲,然后史书却没有相关记载。说明有两点,第一点胡亥母亲已经不在了,第二点胡亥母亲身份低微,这两点最好同时成立,胡亥考虑到册封母亲的影响不好,所以就算了,如果母亲还活着,胡亥拼了命也要册封,毕竟嬴政的母亲赵姬身份也不行。脑补一下,秦王嬴政的后宫由六国女组成,某天嬴政临幸了一个宫女,生下了胡亥,倒成了根正苗红的秦女后代。
从胡亥登基之后的表现来看,此人能力、品行皆有问题,实在不是当皇帝的合适人选。那么秦始皇也不会看不出来,加上秦始皇登基时,胡亥才九岁,所以当时立胡亥为太子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秦始皇可以等。秦昭襄王活了七十多岁,孝文王接位时已经五十多了。如果秦始皇的寿命足够长,就有很长的时间来培养胡亥,当然秦始皇也可以再生几个皇子,或者胡亥成人之后生下聪明的孙子,总之只要秦始皇长寿,就有多条路可以选择。
推测秦始皇的计划就是,如果寿命足够长,就培养胡亥或其它皇子或胡亥的孙子,如果半途而废,就还是扶苏。所以秦始皇保持待定状态,既不立太子,又不废扶苏。
五、秦始皇身后事分析
三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事,扶苏因为进谏秦始皇,被秦始皇遣送出京,但这个事本人认为有疑问。首先作为争夺储君的候选人,被迫离开京城绝对不是好事情。但从秦始皇的安排来看,去上郡与蒙恬汇合也不像是贬,因为蒙恬指挥着秦朝强大的北方军团,而从后续来看,蒙恬和扶苏的关系显然较密切,如果是秦始皇要贬扶苏,往其它地方放,例如巴蜀不更好?这一年胡亥已经十八岁了,已经成年,是秦始皇已经下定决心立胡亥了吗?并不是,因为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安排后事,并未考虑胡亥。
所以推测是扶苏的主动行为,前面已经说了,秦始皇一直不立太子,扶苏一直处在忐忑不安的情绪之中,眼看胡亥长大成人,秦始皇还不做决定,显然决定越迟对扶苏越不利。与其留在京城听天由命,不如离开京城,与蒙恬在一起,可进可退,不失为自保之举(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也是给刘琦这样的建议)。从秦始皇的角度,扶苏这个备胎目前还是有用的,至于与蒙恬在一起,对于秦始皇并无威胁,所以就顺着扶苏的意思办了。
秦始皇出游,胡亥申请伴驾,秦始皇同意了,这个举动可以推测胡亥此时很得宠。谁跟皇帝亲近,谁就占据先机,其他皇子也不傻,难道就胡亥聪明,其他皇子会想不到?不是。这说明胡亥之前就已经受宠了,离京都可以伴驾,在京城岂不更加亲近?胡亥受宠当然不是因为他聪明伶俐,而是他的身份与众不同,其它皇子都是六国女的后代,而胡亥是秦女后代,无外戚之忧。
培养胡亥不仅是秦始皇的想法,也是朝廷大臣的意愿,选择秦女后代作为继承人,有利于防止六国复辟。但是秦始皇和大臣还是有所不同的,秦始皇需要考虑继承人的品行和能力,秦始皇希望的是秦朝千秋万代,不希望选择一个不行的皇帝继承人。而大臣则不然,某种程度上权力较大的臣子并不喜欢英明而强势的皇帝,如果皇帝能力弱,只会依赖大臣。诸葛亮后来被成为楷模,一个因素就是皇帝刘禅什么都听他的,这是文人的梦想。胡亥能力不行,对于大臣并不是问题,甚至还可能窃喜,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登基一段时间未亲政,会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的,所以大臣们包括李斯赵高等会更早下注在胡亥身上。
秦始皇在巡游路上,病死在沙丘,按照史记记载,临死前,秦始皇下诏让扶苏主持葬礼,但是被赵高截住了,未能发出去。这里面史记记载应该是有缺漏的,真实含义应该是秦始皇最终还是选择立扶苏为太子,但是秦始皇已经无法控制局面了,最终导致诏书没有发出去。所谓反常即妖,从后面胡亥赵高李斯的举动来看,只有秦始皇下诏传位给扶苏,可以合理解释这一切。如果扶苏登基,他们都不会有好结果,所以要奋力一搏。
赵高李斯的所为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所以迫不及待伪造诏书让扶苏和蒙恬自杀,通过李斯赵高的举动可确定,他们认为扶苏和蒙恬是一伙的,验证了之前秦始皇命扶苏北上监军绝对不是贬。蒙恬拒绝自杀,扶苏却听命了。有人认为这是扶苏的懦弱和愚笨,我倒以为扶苏此举还是可以理解的,理由有二:1、扶苏一直就在担惊受怕之中,时刻担心被废;2、如果真是秦始皇下的诏书,不奉召会牵连别人,比如母亲及亲戚,如果这是伪诏,也说明朝廷已经被控制,打回去能有多少胜算?因为打内战会不会导致秦朝灭亡?就算打胜了,会不会让蒙恬坐大把自己变成傀儡?仔细分析,如果扶苏不奉召,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选项,逆袭的可能性并不大。
胡亥登基之后,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把他的兄弟姐妹杀了,在史记之中把这个决定安在了赵高头上。本人有不同的看法,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合理性,谁都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则不是必须去做。显然铲除蒙毅、蒙恬等,最符合李斯的利益;而铲除胡亥的兄弟姐妹,最符合胡亥的利益。然后理由也很牵强,因为他们怀疑沙丘之谋,所以把所有皇子都杀掉?皇子怀疑沙丘之谋是正常的,如果胡亥的合法性没有了,其他皇子就有机会了,但仅仅因为质疑就大开杀戒,委实难以相信。
对前皇帝的子女进行集中性的杀戮,影响极大也极坏,所以需要一个较强的理由。如果从排除竞争对手的角度,杀掉皇子也就可以了,现在是连公主也杀,说明一定是大是大非的环节,需要上纲上线为六国后人的复辟行为,勉强可以圆场。《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时间顺序有些不解,胡亥春天东巡,四月回咸阳,杀皇子的行为竟然是在这中间执行的?是为了避嫌吗?《史记 李斯列传》说的是蒙恬先死,然后再杀蒙毅及诸皇子公主。《史记 蒙恬列传》却说,前面只是囚禁了蒙恬,杀了蒙毅之后,再来令蒙恬自杀。所以史记在记载上出现时间错位也是可能的。如果是七月陈胜起义之后,陈胜打出了扶苏的旗号,号称张楚。胡亥以防止六国后人复辟为由,杀害有六国血统的其他皇子,这个逻辑性倒更合理一些。
既然杀了皇子公主,自然不会放过他们的母亲,还有相关的亲属,这是一场大清洗,以所谓防范六国势力复辟为名的大清洗,最终必定让秦朝内部受到重创。因为秦国有任用六国人才的传统,商鞅张仪范雎都是,蒙恬蒙毅也是齐国之后。后来军事上被项羽击败是一个方面,后来赵高杀胡亥,子婴杀赵高,元气已丧尽,秦国内部的动荡使得关中并没有进行激烈的抵抗,所以刘邦较轻松就进入了关中,灭亡了秦朝。
乔丹初嫁了
· 江西全是意淫。
再取个拉风的昵称呗
· 河北你看过秦迷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