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答主 风大 可稍息否 反驳平民开国皇帝比贵族皇帝嗜杀功臣
258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就经过反复修改了。所以在回答之前,先看看问题更有意思一些。
问题中有一个字:“都。”这个字用在这里是全称判断的意思,是指所有的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重点不是皇帝,而是农民。
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其实是个阶级问题。
这个问题讨论的年头不短了,但是根子其实就是在阶级上。
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那就是农民阶级出身的皇帝都有屠戮功臣的问题。而屠戮功臣在道德评价中就是“恩将仇报”的意思。
所以这个问题翻译过来,就是“为什么农民阶级道德低下、恩将仇报”。
看破隐藏在复杂表面之下的直白本质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在阶级领域里很有攻击性。
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就是踩低农民、捧高地主。
当然,如果农民真的有这么差劲,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站在农民立场而强行洗白。
那么农民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我看不是。
因为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为了防止我们举出反例,很辛苦地限制了“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的范围。
一开始,他们把这个范围限制在了大一统王朝。也就是限制在了刘邦和朱元璋两位身上。
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不是大一统、出身也不是农民、但是屠戮功臣很起劲的皇帝。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自毁长城”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来源,就是皇子出身的宋文帝,冤杀了大将檀道济。难道皇室出身的宋文帝刘义隆也算农民吗?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风波亭冤案。这个冤案的来源,就是皇子出身的宋高宗和读书人出身的秦桧,冤杀了大将岳飞。怎么宋高宗秦桧和读书人赵构(哎呀这里写颠倒了,算了其实无所谓没人会注意的)也是农民了?
至于杀功臣最早的成语“兔死狗烹”的出处,简直就再鲜明不过了:
出身为春秋战国时代王公贵族的越王勾践,做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恩将仇报”的事情,杀害了文种。
这些所谓“功高不赏”的事迹,在王公贵族们的历史上,简直是史不绝书。
可以说,功高不赏,才是真正的“贵族风范”。
你们有什么资格,独独要去贬损人家刘邦朱元璋呢?
即便是把范围缩小到了刘邦朱元璋两个人,他们这个论点也被证明并不成立。
人们发现,刘邦杀的并不是功臣,而是跟他一起逐鹿中原的竞争者。那些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侯、一个一个都很安稳地过着小日子,甚至这些功臣接连执政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所以,其实刘邦对待功臣非常宽厚,杀异姓王也杀得合情合理。
经过这样的反复打脸,最后他们只好把范围限制在了朱元璋。然后强行找了个理由,将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出身较低的刘邦,强行踢出了农民的范畴。
那要是按照这个踢法,其实朱元璋也可以踢出去的。因为他是和尚。放在西方,这属于教士的范畴。所以你怎么非要说他是农民呢?照这么说,教皇国还是农民政权了?那要是这样说的话,是不是中世纪历史就要改写成“农民政权成功以后为什么更加黑暗”的问题咯?你敢这样问,怕不是你家洋大人气得都要得脑梗。
再说了,朱元璋就一个人,这个专门用来评价一类事物的“都”又从何谈起呢?
这种荒谬的论点,简直不堪一击。
那么,这么不堪一击的论点,为什么会普遍流传呢?
这就到了阶级斗争学说发挥威力的时候了。
很简单,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垄断了话语权,扭曲了历史真实,欺骗和奴役了广大人民群众。
这个观点,就是一个典型的愚民观点。
有人会说,说这是愚民观点,这样的说法充满了阶级性。
但是,你们这种不堪一击的观点,不也充满阶级性吗?何况,本来就是你先攻击的。怎么挨了打了就不愿意了?
地主阶级自己定的规矩地主都能输,地主阶级的无能也就可见一斑了。
地主阶级只有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强行宣称自己千疮百孔的错误观点,对社会大众进行反复洗脑灌输,才能获得一点点的舆论优势。
一旦站在平等的地位对话,他们的观点就变得不堪一击、只能轰然倒地。
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变得非常有意思:
“为什么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都会有屠戮功臣之举,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
那么我们可以同样的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封建统治阶级急于污名化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吗?”
这种污名化早在司马迁就开始了。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记载起源很早,比如说《春秋》、《左传》、《尚书》、《国语》,还有《竹书纪年》,《帝王世纪》,都很早。但是,作为封建时代正统史书的,却是二十五史。二十五史之首的,则是《史记》。《史记》自古以来就褒贬不一。比如说有的人说《史记》是谤书,有的人则称赞《史记》优美。对于《史记》存在的问题,一般也用司马迁被阉割了、仇恨深远来开脱。
但是不论什么原因,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司马迁开始,就开启了污名化传统。
能够作为封建时代正史,其价值观在主流导向上,是深度契合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
我们只要举一对事例做对比,就可以看出这种污名化的手段有多明显了。
先秦时代,秦献公(公子连)回国争夺君位。守边的右主然拒绝放他入内,菌改放他入内。事后秦献公要奖赏菌改、治罪右主然。监突进谏说,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迎接在外的公子回国争位了。于是秦献公赦免了右主然,奖赏了菌盖,赏赐了守塞之人。
如果要批评秦献公,我们可以说,这是过河拆桥。
但是历史上对此是极度赞誉,说“秦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刘邦也做过和秦献公一样的事情。他与雍齿有仇,于是封侯的时候先封了雍齿,令众将安心。他曾被楚军追杀,但是楚将丁固却徇私放了他。于是称帝之后,刘邦治了丁固的罪。值得一提的是,丁固是季布的弟弟,季布闻名于世的名声,就是一诺千金。
然后司马迁在记载的时候,始终称丁固为“丁公”。
你大爷的!
先秦时代,当政的是王公贵族,这样做就是“能用赏罚”。秦汉时代,当政的是平民出身,你就对他们的敌人恭恭敬敬?
端起汉家的碗吃饭,放下汉家的碗骂娘?
就这?
中国古代史留给我们的大坑非常多,如果不假思索就全盘接受,那么只会让我们的行动变得非常混乱。
丰富的历史记载是我们的财富,但是这个财富之中也有包含着大量的封建余毒。我们必须审慎小心地剖析这些历史资料,才能将这些财富真正变成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拖累脚步的包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要在自己的内心里,给自己设置一个思想检查官。
人当然要反复检查自己思想上的问题,但是检查问题的前提,是先实事求是的看问题,然后反复对照实事求是的结论与流行观点之间的差异,随后反复验算,检查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查一般结论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得出合理的结论。并且依据这样的结论,去检查和对照各类材料,反复验证其正确性。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将流行观点作为教条,设置一个思想检查官,搞什么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但是现实中很多人读史却读成了迷弟,越读越糊涂,越读越不明智。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有的人因噎废食,觉得肃清封建余毒会妨碍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种人吃饭不洗手、做饭不洗菜吗?
zippy9527
· 上海说了一通废话避重就轻,其实道理很简单,和阶级属性也没啥关系,不在于开国皇帝本人,在于是否有一个稳定的权力交接体系,只是平民起家很难建立这么个体系,自己对这帮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当然心中有数,但对自己儿子能不能掌控这帮战场拼杀出来的叔叔伯伯属实心里没底,事实上就算刘邦杀的人也多是外地诸侯,丰沛老乡不牵扯到立嗣问题就基本没事。 贵族世家起家则本身核心团队都已经具备,宗族实力够强,“外人”占比不大,继承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就也不用大肆杀戮,就算是杨坚屠杀的也是前朝宗室,而不是开国功臣。 这人还拿檀道济举例,且不说刘义隆算哪门子开国皇帝,殊不知就是因为刘裕的平民属性才造成檀道济的死局。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北京对你来说。就是饭后的剔牙时间 对知乎写手来说。那是人家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