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元战争叙述
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共22年(不计停战期),若计停战期则共40余年,在蒙古族征服的各个国家中,南宋是耗时最长的。
最开始,元太祖铁木真在去世前曾表示应当联合南宋消灭金朝,在他死后,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但蒙、宋双方对原金朝土地所有权没有规定,蒙古军北撤后,宋军进攻并占领开封、洛阳等地,史称“端平入洛”,宋方认为这是收复被金朝夺占的失地,蒙方则认为宋朝背弃盟约,窝阔台于是决定征服南宋。
在蒙古窝阔台、蒙哥、忽必烈三位君主统治时期发动了三次攻宋战争,1276年2月宋恭帝赵㬎领宋室投降元朝,此后,宋臣又拥立另外两个年幼的皇帝继续抗元。最后,宋臣陆秀夫背负末帝赵昺蹈海殉国,南宋灭亡。在战争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表现出了极高的气节,连蒙元编写的《宋史》中,也都赞其忠义。蒙古历史定位上,蒙宋战争被认为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的重大军事成就。
窝阔台攻宋之战(1235年-1241年)
沔州之战
南宋端平二年(元太宗七年,1235年),蒙古帝国攻打宋朝沔州(今陕西省略阳县)的战役。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窝阔台以南宋背盟为由,派军两路攻打南宋。一路由阔出率军攻打荆襄,一路由阔端率军攻打四川。端平二年(1235年)十一月,阔端率西路军在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西)迫降金朝旧将汪世显部。十二月,阔端任用汪世显为先锋,从凤州(今陕西省凤县)进达到西川的西池谷(今甘肃省康县东南),继续向沔州进军。
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主张退守大安(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沔州知州高稼认为守沔州蜀地可存,弃守沔州蜀地将亡,反对退守大安。赵彦呐表示与高稼一起守沔州。临战前,赵彦呐逃走,高稼独守沔州。蒙古军从白水关(今陕西省略阳县北)入六股株(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北)攻打沔州。沔州是宋朝西边的门户,经过金朝、蒙古军的进攻,没有城郭保卫百姓,高稼据山为阻,以疑兵之计,居高处指挥战斗。赵彦呐部将何邻赴援,蒙古军到达,何邻逃走,宋军溃败,高稼战死,蒙古军攻下沔州,赵彦呐屯守青野原(今陕西省略阳县北),被蒙古军包围。屯守石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北)的利州都统制曹友闻率军援救,击败蒙古军,为赵彦呐解围。蒙将汪世显于是转攻大安。曹友闻派王资、白再兴到鸡冠隘(今陕西省勉县西南)防守,派左军统制王进到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西老勉县)驻守,曹友闻到溪岭指挥。数万蒙古军到达阳平关。曹友闻派左军和游奕军出击,自己率帐兵和背嵬军冲到阵前,左右驰射。蒙古军退兵,曹友闻认为蒙古军会转攻鸡冠隘,派陈庚、当可率兵救援。蒙古步骑万余人攻打鸡冠隘,陈庚率五百骑兵,时当率领步兵左右并进,守城的王资、白再兴出关作战,两面夹击,蒙古军大败。曹友闻北进,收复仙人关(今甘肃省徽县东南),蒙古军只好退出宋境。
真州之战
南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年)九月,蒙古帝国将领察罕攻打宋朝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被知州丘岳击退的战役。1236年十一月,蒙古宗王口温不花等率军攻打南宋淮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等三州守将弃城逃走。口温不花收取三州兵马粮械,派游骑从信阳向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掠夺,派遣部将察罕率军攻打真州,自己率军继续南进。察罕率军到达真州,知州丘岳治军严明,防守严密,挫败攻城蒙古大军,乘胜出击,在浦桥(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大战,用强弩射杀蒙古一将,蒙古军稍稍撤退。丘岳认为蒙古兵力超过自己十倍,于是设三道伏兵,他在西城置炮。蒙古军再次进攻,宋朝伏兵突起,炮石齐发。丘岳派勇士袭击蒙古军营垒,焚烧庐帐,蒙古军被迫撤走。
阳平关之战
南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年)九月,蒙古帝国窝阔台攻宋,蒙古军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之军的作战。
1236年九月,阔端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民族军号称五十余万,分兵两路攻打四川,合击成都。一路由宗王末哥率领攻宕昌、阶州(今甘肃武都)等城,直趋成都。一路由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攻下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击败都统李显忠,占领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另派兵猛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
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派扼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的利州都统制曹友闻退守大安军。曹友闻认为大安军平坦,利于骑兵,不利步兵防守,建议还是守卫仙人关,以威胁蒙古军后方,使他们不敢长驱直入。赵彦呐没有采纳,一天发出七道令牌,强迫曹友闻转守大安。九月初九日,曹友闻退至大安。九月十六日,曹友闻与下属商议,大安无险可守,只有鸡冠山一堡可守,但是无粮无水,若坚持五日,可有转机。诸将认为坚守不战,可超过五日。
曹友闻于是派弟弟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曹万,率一万大军到鸡冠隘(今陕西勉县西南)守卫。曹友闻亲自率精锐万人设伏,商定如果蒙古军攻打阳平关,诈败入堡,曹友闻乘机攻打其后方,两声鼓为号,内外夹击,大开阳平关城门,炊烟不出。九月廿一日,曹友闻选精兵七千七百人,从大安渡江逆江而上三百里,再渡江到刘溪、黑水一带谷地设伏。九月廿二日,蒙古军分批到达,曹万、刘孝全率军在关外迎战,蒙古军败,下午,曹万退入鸡冠隘堡,蒙古军将其包围。九月廿七日,曹友闻探知蒙古军掠夺大安,命大军到阳平关集结,走了二十里,天降暴雨,夜间人马困乏。部将吕嗣宗建议到天明再走,曹友闻考虑到鸡冠隘堡原计划坚持五日,现在已经八天,遂令大军继续前进。到达水牛岭,分三路攻打蒙古军营地,战至天明,攻破数十营,直插阳平关。曹万等将领,听到鼓声率军出堡夹击。九月廿八日,战至回回寨,阔端想要逃跑,汪世显率军从大安前来援救,阔端于是分骑兵为百十队,向宋军轮番进攻。宋军寡不敌众,战斗力大减,曹友闻中流矢,下马步战而死。曹万率领仅存五百人入堡。九月廿九日,曹万、刘孝金等见赵彦呐不派援军,城中无粮,率军突围,转战到龙门(阳平关附近的龙门洞),全部战死。
江陵之战
南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帝国窝阔台攻宋,蒙古东路军进攻南宋重镇江陵,被宋军击败。1236年,蒙古皇子阔出率军再次攻宋。三月,阔出收降鄂北重镇襄阳,控制了荆朔战略要地。四月,阔出率军攻克随州、郢州(今湖北钟祥)二州及荆门军(今湖北荆门)。八月,破枣阳军(今湖北枣阳)、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十月,阔出病死,窝阔台命忒木台率军继续南攻江陵,南宋连失九州,江陵形势危急,急命节制蕲黄光信阳四郡军马孟珙援救,孟珙先派民兵部将张顺渡江,亲自率主力在后,当时蒙古军在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监利编造木筏,准备渡长江进攻江陵。孟珙布置疑兵计,以少示众,白天则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循环往复,夜间沿江高举火炬,绵延数十里,亲自指挥所部袭击蒙古军,连破二十四寨,夺回被掠军民二万多人。蒙古军被迫北撤。
黄州之战
南宋嘉熙元年(元太宗九年,1237年),蒙古帝国攻打宋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的战役。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蒙古宗王口温不花率军攻破南宋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后,派万户史天泽攻打复州(今湖北省天门市),再转攻安丰军(今安徽省寿县);太师塔思攻打大苏山(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南);口温不花和都元帅张柔攻打黄州。
口温不花与张柔率军南破三山寨,到大湖获得近千民船,屯守黄州西北。张柔见到宋朝船只出巡,认为宋军会来夜袭,于是分军为三等待,派百夫长巩彦晖率领二百甲兵埋伏在赤壁(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江滨)之下。宋军在夜半由水路陆路一起抵达,巩彦晖等待半渡而击,宋军大败。宋朝鄂州诸军都统制孟珙回来援救。发现蒙古军想要乘船渡长江,派宋军乘风用战船冲击蒙古军船阵,蒙古军想要引船逃走,宋军四面合击,获得舟船二百只蒙取古军再用步骑占领东堤,孟珙选派壮士冲入蒙古军阵,收复东提。口温不花派回回兵、河西兵增援,孟珙乘夜派刘金等分兵七路扰乱蒙古大寨,导致蒙古兵卒惊乱,互相攻击。蒙古军白天挖地道攻城,焚烧团楼,孟珙率领大军奋战,在城内筑月城,挖出万人坑。嘉熙二年(1238年)春,蒙古派重刑因犯从地道突入城中,都掉在坑中。宋军在月城上,发炮投石,蒙古军最终逃走。
庐州之战
南宋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宋朝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使、知庐州杜杲守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击退蒙古帝国的战役。窝阔台攻宋的东路军攻打安丰军失败,之后制做大量攻城器具,在嘉熙二年九月,派马步军都元帅察罕再次攻打淮西,号称八十万大军围攻庐州。计划攻克庐州后,在巢湖造船以渡江入侵南宋。知庐州杜杲积极备御。在濠岸已造好千百间串楼,串楼以二三尺周长的栗枣槐木作竖木,入土五六尺,高一丈有余,上面设置横木。中间设置箭窗,下缭以羊马墙,每楼可御三炮。蒙古军到城外,筑土城六十里围攻庐州,又筑台高过串楼。杜杲派军队用油草,焚烧蒙古高台,并在串楼内设立雁翅七层,用炮轰击蒙古高台,击中蒙古一将。杜杲乘胜出击,宋将赵时哽率领民兵五百,蒙古军死伤很多。杜杲还派舟师和精锐守卫淮水要点,派遣吕文德、聂斌伏精锐于要害,阻挡蒙古军归路。察罕见庐州不能攻克,于是转而东进,攻陷滁州,万户张柔鼻子被飞石射中;到达天长县,被知招信军余玠截击;攻打泗州,被濠水所阻。察罕见居战不利,于是北撤。
京襄之战
南宋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至次年四月,宋朝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孟珙率军收复京襄(今湖北省),击退蒙古帝国的战役。
1238年,攻南宋的蒙古东路军,集中兵力攻打两淮,对长江中游的攻掠稍缓,宋朝颁诏“收复京襄”。十月,新任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的孟珙,认为收复襄阳、樊城之前,应该先取郢州(今湖北省钟祥市)来疏通粮道,夺下荆门军(今湖北省荆门市),才能出奇兵。赴任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命江陵制司攻打襄州、郢州,和诸将面授进兵方略,大兵北进。宋朝将领张俊收复郢州,贺顺收复荆门军。十二月,刘全在冢头、樊城、郎神山,三战都获得胜利。次年正月,宋朝收复信阳军(今河南省信阳市)。刘全攻打襄阳、樊城。这时,原归附蒙古的刘廷美相约宋朝都统江海,和他弟弟刘延辅夹击襄阳蒙古军,宋军进至襄阳城下,刘全收复樊城。四月初二日,江海率军出荆门,直指襄阳,刘廷美为内应,抓住游显献襄阳城降宋,宋军收复襄阳。刘全派谭深收复光化军(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
孟珙收复襄阳,就奏请朝廷在襄阳安置重兵,建立军事基地。任命息州(今河南省息县)、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归降之人创立忠卫军,襄州、郢州归降之人创立先锋军,招淮河流域百姓三百五十九人创立宁武军,招回鹘壮士一百余人、马二百六十匹,创立飞鹘军,荆鄂都统制张顺招汉襄溃败士卒创忠义、虎翼等军。孟珙以江陵为基地,以襄阳为重镇,大兴屯田,训练军队。
大垭寨之战
南宋嘉熙三年(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蒙古帝国西路军企图出三峡入两湖,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大垭寨(今秭归县西)被宋朝军队击败。
1239年秋,蒙古西路军是都元帅达海绀卜和秃雪率领八十万大军,再次攻蜀。八月,达海绀卜攻克成都府(今四川省成都市),分兵掠夺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邛州(今四川省邛崃市)、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市西北)、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大元帅按竺迩沿嘉陵江南下,直取重庆府(今重庆市);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跨越渠江东下,经过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开州(今重庆市开州区),进抵万州(今重庆市万州区东)。
南宋守军退到长江南岸防守,汪世显布船在北岸佯装攻击,迂回到万州之西六十里三湖滩,在夜里用皮船渡江,打败宋军。顺流抵达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在瞿塘峡(今奉节县东)与宋军作战,获得千余艘战船。继续东进,抵达巫山。渡过长江的蒙古军,再派一部向南抄掠,十二月破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京湖安抚大使夔古路策应使孟珙,推断蒙古军一定从施州、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进入两湖,派兵两千屯守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再派兵一千人屯归州,又增兵归州万户谷(今湖北省秭归县西),派弟弟孟璜率领精兵五千驻守松滋(今湖北省松滋市西北),派弟弟孟行璋率兵两千驻守澧州(今湖南省澧县)。
汪世显破夔州后,湖北安抚使、知峡州孟景,向弟弟孟珙告急,一面率军迎击,到大垭寨和蒙古军交战,将其击退。裨将刘义在巴东清平村拦击,又获大胜。汪世显见到宋军严密防守,收兵撤退,孟珙收复夔州。次年二月,按竺迩攻重庆不下,东向万州,宋军派水军数百艘迎战,按竺迩率军顺流而下,弓弩齐射,宋军退至夔门。蒙古军班师退出四川。
余玠防蜀之战
南宋淳祐三年(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年)至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1253年),宋朝名将余玠用山城防御蒙古帝国军队进攻。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窝阔台去世,内部纷争汗位,不能对南宋大规模战争,南宋得以暂时休整。宋理宗命在淮东立功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主管四川防务。余玠革除弊政,采纳播州冉氏兄弟的建议,用山城牵制骑兵,先后修筑青居城(今四川省南充市南)、大获城(今四川省苍溪县东南)、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东)、云顶城(今四川省金堂县南)等十余城,迁郡治到山城。调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之兵到大获城,调沔州(今陕西省略阳县)之兵到青居城,调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之兵到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东钓鱼城),共同防守内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调利州之兵到云顶城,防守外水(今岷江、沱江)。以山城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建成以重庆为中心的防御体系。淳祐六年(1246年),贵由派蒙古分兵四路入蜀,余玠依靠山城体系。又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淳祐十年(1250年),余玠调兵北伐。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进发,三战连胜。次年四月,余玠率军十万进占汉中之西的中梁山,烧毁汉中至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栈道。蒙古军围攻汉中,昼夜攻打,蒙古军修复栈道,援军到达,余玠久攻不克,只好撤军。淳祐十二年(1252年),余玠率军击退进攻嘉定(今四川省乐山市)的蒙古军,四川形势好转。
寿春之战
南宋淳祐四年(蒙古帝国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年)九月,蒙宋战争中,蒙古军围攻宋朝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被南宋舟师击败。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因为蒙古军历次进攻两淮,多从淮河中游突破,淮东、西制置使李曾伯派庐州(今安徽合肥)义士军都统王安领兵二万到寿春筑城。王安先砍伐边境十三万三千余棵树木,在城周围搭设串楼、排杈本,一面筑城,一面防备蒙古军袭击。
淳祐四年(1244年)春,蒙古派军从颍河进行攻击,破坏宋军筑城。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率军围攻寿春,另一部前往涡河口阻击宋极军。三月十八日,宋侍卫马军副都指择使、知蕲州吕文德率军,节制镇江都统刘虎和京湖安抚制置使孟珙所部,援救寿春。吕文德率军沿长江流下,三月廿六日,抵达扬州,沿运河入淮河西上。刘虎已经率舟师击退了涡河口的蒙古军,数天后,吕文德到达,继续西进。四月十四日,到达洛口(今安徽淮南东北),被蒙古军所阻。相持到五月初三,淮河水位上升,宋军舟师可以前进,连败蒙古军,到达寿春附近。五月初九,与蒙古军水陆交战。蒙古军为阻挡宋朝援军,在淮河上架设浮桥,两岸筑了土坝,安放弩炮。宋军奋战,吕文德和部将夏贵定计,派先锋军夜击蒙古围城军,一部兵袭蒙古营寨。夏贵一鼓作气,平定蒙古军营,打通补给线,令护送米粮的宋军登岸撒米前进,一直到寿春城下,造成米粮已经入城的假像,动摇了蒙古军的攻城决心。同时,宋朝舟师每人手持两囊砖石,两两相系,投掷在浮桥上,将桥压沉水底。宋军兵船三日激战,吕文德率授军入城,守城军士气大振。五月十三日,吕文德又率军出城击退蒙古军。蒙古军攻城七十天不克,于是撤军北还。
蒙哥攻宋之战 1253年-1259年
蒙古攻四川之战
是继蒙古帝国忽必烈于1253年攻灭大理国、1254年北上攻占贵州,1255年,忽必烈以中路军,会合东路军铁哥带儿及西路蒙军,1255年-1256年,蒙哥派忽必烈分三路蒙兵攻占四川西部甘孜州及合州,曾经一度攻占至重庆但是又弃守,因为宋军防守人数远多过于蒙古军,四川遭逢蒙古洗劫屠城后,因钓鱼城之战蒙哥战死,忽必烈需要回漠北蒙古争大汗故北归,四川一度重新由南宋统治,直至忽必烈大汗位巩固后南侵宋朝,四川经元军左路入侵后被占领,之后四川作为元朝后勤区,为元朝进攻襄阳府提供有利条件。
钓鱼城之战
或称钓鱼城保卫战、合州之战,是指南宋与蒙古发生于1259年的战争。1239年,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其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采纳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于1243年复筑钓鱼城,屯兵积粮,抗击北侵的蒙古大军,并作为保卫重庆的屏障。当时蒙古建国后正横扫欧亚大陆,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进攻鄂州、察塔儿进攻两淮及兀良哈台进攻云南,自己则领兵往四川。1259年2月,蒙哥大汗亲自率领4万军队到钓鱼城下,蒙哥派降人前去招降,宋知合州王坚严辞拒绝并杀了使者,蒙哥开始进攻钓鱼城,然而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玨的顽强抗击下,大将汪德臣战死,蒙哥更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蒙古军因此撤退。直至1279年,由于传来南宋皇帝死讯,在守将王立带领下钓鱼城军民投降,正式结束钓鱼城之战36年抵抗历史。
鄂州之战
南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元宪宗八年至九年,1258年—1259年)十月,蒙古帝国忽必烈率蒙古东路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的作战。1258年二月,元宪宗蒙哥决定率军攻南宋四川,命宗王塔察儿率东路军攻荆山(今安徽省怀远西南淮河北岸)。十一月,塔察儿攻宋无功,蒙哥改命忽必烈率东路军攻鄂州,等待蒙哥大军一到,直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十一月,忽必烈自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启程。1259年七月,军至汝南,从被俘宋兵口中得知蒙哥死于的钓鱼城,认为是谣言,于是采取招降和进攻两套方案,继续前进。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过淮河。八月二十日,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南),宋兵逃跑。万户张柔率军攻打虎头关(今湖北省麻城东北),在沙窝(今河南商城西南)与宋军作战,其子张弘彦将宋军击败,击破守关宋兵。八月廿一日,忽必烈至黄陂。八月三十日,率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宋将领袁玠担任沿江制置副使,横征暴敛,被百姓所恨。蒙古军至,渔人献渔舟给蒙古军,充当向导。
九月初一,从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将蒙哥死讯告诉忽必烈,劝他北归争汗位,忽必烈为立战功,还是率师渡江。九月初三,忽必烈登香炉山(今阳逻堡北),见长江北有武湖,湖东江岸筑阳逻堡,南岸是浒黄川。宋军用大船扼住长江渡船,拥兵十万,船二千,在于江中布阵,水陆阵容严整。忽必烈派军夺大舟二艘,连夜准备船只,想要夺阳逻堡,渡江。九月初四早晨,风雨昏暗,诸将以为不可渡江。忽必烈不听,于是,遂令分兵三路并进。董文炳率敢死士数百人冲在前面,乘朦胧击鼓急进,直达南岸,蒙古军竟相争渡,宋军迎战,三战都战败。张荣实率军乘轻舟在北岸作战,获得宋朝大船二十艘,俘虏二百人,斩杀宋将吕文信。水军万户解谢诚部将朱国宝,率精兵与宋军于中流作战,一共十七战,夺下宋船千余艘。宋军三道全部失败,阳逻堡也失败,蒙古军渡过长江。九月初九,忽必烈以主力围攻鄂州,同时派郑鼎率军袭江西,另派兵到湖南接应兀良合台。宋朝听说鄂州被围,兀良合台由广西入湖南。宋理宗大为震惊,命各制司进兵赴援,命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督诸军援救鄂州。九月十一日,忽必烈登城东北压云亭,观察城中军情,见城中出兵,派兵迎战,俘虏宋军二人。后带着宋朝降人到城下劝降,宋朝守将张胜杀死降人,派兵出击,宋军又败。张胜于是采取缓兵之计,诈降蒙古,诱劝蒙古军东撤,焚毁城池周边民居。宋将高达率军援救,蒙古军百户长巩彦晖中伏被俘杀。九月十七日,张柔率军会忽必烈攻打鄂州。派军攻打岳州(今湖南岳阳),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从重庆来援救,阻击未胜,吕文德趁夜率军入城。
十月,贾似道自汉阳(今武汉)入城督师。蒙古军久攻不克,张柔于是命部将何伯祥造鹅车,掘洞入城,宋军在城内树栅为夹城,蒙古军募勇士由勇将张禧率领自城东南角进攻,守将高达力战,张禧身负伤而退,张柔再选士兵登城,破城东南隅,高达奋力抗击,组织人力修城,随破随修,使蒙古军不得入。十一月,蒙古军强攻鄂州城,张胜战死,城中死伤至一万三千人,贾似道移师黄州(今湖北黄冈),密派宋京去蒙古军中乞和,被蒙古拒绝。十一月十七日,忽必烈驻牛头山,得到其妻察必密信,于是想要撤军,但是声称要直捣临安、移师青山矶。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派张文谦告知诸将六天后撤离鄂州。贾似道得知蒙哥死讯,再遣宋京以划江为界,一年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将乞和之事搁置起来。留下张杰、阎旺接应兀良合台,自己率大军北归。忽必烈安抚招降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进展顺利,为之后灭宋积累了经验。宋朝守城将士奋勇抗击,取得守城胜利,但贾似道坐失抗蒙良机,反而割地乞和。
忽必烈南征灭宋 1268年-1279年襄阳之战
是中国南宋与元朝之间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因南宋一直以来有长江作天险,元将郭侃、郝经认为攻宋战略需自汉水重兵突破,刘整向忽必烈献计取襄阳以攻宋,建议受到采纳,开始准备大战。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刘整、阿术兵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阳),守将是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吕文德是南宋权相贾似道的亲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蒙古军在襄、樊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多次打退南宋援军。咸淳六年(1270年),李庭芝督战增援襄,不利。由于襄、樊长期被围困,粮饷断绝,而与此同时宋度宗却依旧终日淫乐不理政事,当权的贾似道亦拒绝予以支援。
咸淳八年(1272年),李庭芝进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以张顺、张贵为统帅。同年五月,二张率师逆汉水而上,冲破元军重围,箭射伤蒙副帅刘整并于25日抵襄。入襄后,张贵率军突围,却大败而回。战斗中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至此南宋5年8次15万水兵为主的救援通通失败。蒙帅阿术及河南行省史天泽听万户张弘范、水军总管张禧,加蒙万山新训水兵70,000发动对襄樊水陆夹击。又使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所制回回炮攻城,樊城破。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军破樊城后大开杀戒,吕文焕阵前号哭不已。南宋守将范天顺誓死不投降,终自缢身亡;牛富率百余勇士巷战,重伤投火自尽。蒙古军帅阿术感慨,遂保证襄阳投降后可全城安全,之后襄阳宋将吕文焕为免元军屠城,在元军保证不屠杀后投降元朝。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市的失守,使元军得以越过长江,导致南宋的最终灭亡。
淮西之战
元至元十年二月,元军攻克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参见襄樊之战)。忽必烈采纳将、臣建策,增兵10万,乘胜大举攻宋。命驻蜀元军进攻两川要地,以阻宋军东援;命合丹、刘整行淮西枢密院,博罗欢为淮东都元帅,分别进攻两淮,牵制宋军,配合主力攻宋;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中书左丞相合丹、河南行省政参知事刘整、山东都元帅塔出、董文炳,行淮西枢密院事。于正阳(今安徽霍丘东北)夹淮筑东西两城,建行院府,以图两淮,南逼长江。是年冬,宋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黄州陈奕率安丰、庐、寿(今安徽寿县、合肥、凤台)等州兵,数攻正阳,阻其筑城。塔出率精兵日出战十数次,将其击退。宋军复于六安(今属安徽)造战舰,谋攻正阳。塔出侦知,遣骑兵焚之。十一年春,元将相朝议,认为两淮为宋之北屏,城坚兵精,不宜强攻,应留兵淮甸,牵制宋军;以主力乘虚渡江东进,捣其根本,忽必烈纳其议。三月,命伯颜、史天泽并为左丞相,行省于荆湖,做攻宋准备;合丹为左丞相,刘整为左丞,塔出、董文炳为参知政事,行省于淮西,渡淮佯攻。塔出即率师攻安丰、庐,寿等州,俘生口万余,送献于忽必烈。是年夏,宋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率舟师10万,环攻正阳,矢石如雨,形势甚急。董文炳登城力御,至夜,夏贵再次发起攻击,飞矢贯穿董文炳左臂及肋下,董文炳拔矢再战,连发40余箭,矢尽,又索随员箭10余支,终因力困,弓不能张满,不能再战。次日,宋军决淮水灌城,水浸外廓,董文炳令军退避,夏贵乘势列阵近逼,城危几陷。董文炳令其子董士选代战,自带重伤督阵,董士选持戈勇战,俘获夏贵部将,夏贵稍退。忽必烈令塔出往援,道出颍州(今安徽阜阳),大败攻颍宋军,直奔正阳。时逢霖雨,突围入城,配合董文炳父子守城,坚壁不出。及晴,乃与淮西行院副使阿塔海分率锐师出城,渡淮至中流,与宋军展开激战,万户怀都率步卒于淮河西岸助战,刘整亦于大人洲与宋军鏖战,互相配合,击败宋军,斩首数千级,夺战舰500余艘,正阳围遂解,阿塔海追夏贵至安丰城下而还。八月,忽必烈命伯颜率主力军浮汉入江,直取临安(今杭州),改淮西行省为行枢密院,助伯颜攻宋。塔出率军渡淮屯庐、扬(今属江苏)之间;九月,阿塔海、董文炳分别率军南趋长江。十二年二月,董文炳与伯颜会师于安庆府(今安徽安庆市);阿塔海、塔出会伯颜于池州(今安徽贵池)。从伯颜于丁家洲之战中击败宋军。
郢州之战
元军破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后(参见襄樊之战),忽必烈强令征兵10万,造战舰800艘,以增强攻宋兵力。命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平章政事阿术等率领主力,自襄阳顺汉水入长江,直趋临安(今杭州)。并告诫伯颜勿妄杀,以争取人心。十一年九月初十,伯颜会师于襄阳,分军三路并进。以翟招讨将一军趋荆南(今湖北江陵),千户唆都将一军入淮,伯颜与阿术率水、步军由中道循汉水取郢州。二十日,师次盐山,距郢州20公里。郢州旧城位于汉水东,依山而筑,以石建城,矢石皆不能近,无法强攻。宋军又于汉水西筑新郢,两城间横铁绠,锁战舰,密植木椿于水中,阻断舟楫往来。宋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张世杰率沿江九郡精锐守郢州,以水军扼江面,步军阵于两岸,配以炮弩,使元军难以接近江岸。元监战谒只里领数骑侦察,遇宋军,部卒坠马被俘,谒只里单骑挥戈冲入宋军,救出部卒,杀获宋军四人,匆忙退出。万户阿剌罕率军破新郢南门堡,被张世杰力战击退。伯颜遣使招降被拒。后得知郢州下游有黄家湾堡,堡西有沟渠,深阔数丈。南通藤湖、(今湖北钟祥东南),趁淋雨水涨,可拖船入湖,转而刀;汉。伯颜一面耀兵郢州,围而不攻;一面暗遣总管李庭、刘国杰攻拔黄家湾堡,继而遣兵修治平江堰,破竹为席铺地,拖船入湖,迂回入汉。十月十五日,伯颜、阿术率近百骑殿后,行至泉子湖(今湖北钟祥东),宋郢州副都统赵文义、范兴率2000精骑来追,伯颜、阿术急忙回军迎击,知印百家奴突入宋阵拼杀,身受数创;伯颜、阿术奋力与宋军搏战,阵斩赵文义,俘杀范兴,俘数十人。宋军战死500人,余皆溃退。元军顺利入汉水,继续南进。
沙阳、新城之战
元至元十一年九月,元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元军主力,自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出发,沿汉水南进,绕过郢州(今湖北钟祥)后,于十月二十二日进至沙洋堡。伯颜遣断事官杨仁风去招降,宋守将不肯与之对话,又遣一降将持黄榜和檄文,带上赵文义人头入城招降。宋守将王虎臣、王大用斩使焚黄榜,坚壁不降。时宋裨将傅益带水军17人乘船降元,继而又有7艘战船降元。王虎臣等将欲降而未及者全部处死。相恃至日幕,伯颜命新军万户忙兀台架设巨炮12座,准备攻城。二十三日,伯颜命参知政事吕文焕至城下招谕,又不应,遂命诸军发起强攻。知印百家奴立云梯于东角楼,登城力攻,夺其旗帜、弓矢、衣甲;新军万户忙兀台也竖云梯登城,焚其楼橹,拔羊角坝;易州等处管军总把巩信,率勇士50人,纵火焚寨,宋军大乱。日暮,北风大起,伯颜命炮水手元帅张荣等人顺风发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燎天,城中房舍几尽,沙洋被攻破。守将王虎臣、王大用等人被忙兀台俘获,其余全部被屠。沙洋堡南五里为新城,由善于守城颇得人心的京湖制置帐前都统边居谊戍守。二十四日,元军至新城。吕文焕以为小堡,可不攻而破,乃遣人招降。边居谊拒绝招降,率舟师拒战。伯颜命万户帖木儿、史弼列沙洋所斩人头于城下恫慑并缚王虎臣、王大用至城下喊话劝降,边居谊仍拒不出降。元军又射黄榜和檄文入城中,边居谊佯邀吕文焕面谈,次日,吕文焕驰至城下,宋伏弩乱发,吕文焕身中三箭坠马,几为宋军钩获,幸为元军挟救,仓皇奔还。二十六日,宋守城总制黄顺越城出降,伯颜授其招讨使职,令至城下再次招降,边居谊誓以死守。黄顺乃呼城上守军,其部曲欲缒城出降,被边居谊截获斩杀。二十七日,宋军副都统制任宁也出降。伯颜见招降不果,乃督军占据周围堡寨,全力攻城。宣令降者悉免,拒战者皆斩。边居谊仍不为其威胁所动,率军以火具、弓弩顽强抵抗,击退吕文焕军进攻。元军总管李庭攻破新城外堡,竖云梯,蚁附而上,边居谊以家资尽散将士,往来督战,拒战至傍晚,元军破侵汉楼,楼火延绵,毁及民居,边居谊度力不能支,乃还宅弟,剑刎不死,赴火自焚。边居谊所部3000人,除黄顺、任宁外,皆尽力死战,悉为元军所屠,新城陷落。
嘉定之战
1231年蒙军突袭四川,揭开了宋蒙四川之战的序幕。1236年蒙军横扫西川,嘉定开始受到蒙军的侵扰。1238年,蒙军汪世显部乘胜定资州,略嘉定、峨眉,进次开州,再次侵犯嘉定。1242年,宋理宗与梧州知州赵时学讨论四川战事,问及成都难守时说:“嘉定可守否?”显然已重视嘉定并把嘉定作为成都一路的中坚。同年6月,余玠任四川宣慰使入蜀,主持四川政事。余玠进川后开始了筑山城,守险要的战略。由于嘉定城本身地势险要,故未迁治,只是从1243年开始加以修浚,强化防御能力。同年,蒙军来犯,嘉定守臣程立之固守,击退了蒙军。次年5月嘉定城修浚完工后,余玠乘舟溯江而上检阅军队,与部将杨成设谋杀了人呼“夜叉”的利州都统制王夔,军民莫不称快。
1247年,余玠筑紫云城(在今犍为县孝姑镇紫云山),开始加强对岷江水道的控制。1251年宋王朝任命俞兴为成都安抚副使、嘉定府知府。次年,蒙军总帅汪得臣率军从成都南下,大举进攻嘉定,围城达五十余日。余玠、俞兴、元用等率部“开关夜战”,大败汪得臣军,“嘉定大捷”获宋王朝嘉奖。此后,至1260年,嘉定大体上是平安无事。其间,余玠于1253年7月卒,蒙哥1259年死于钓鱼城,忽必烈继汗位,上台执政。
1261年昝万寿任嘉定知府,开始向蒙军主动出击,率部奔袭青居山蒙军,可惜兵败而归。次年蒙军完颜石柱跟从都元帅帖哥攻嘉定,被昝万寿率部击退。三年之后的1265年,昝万寿再次主动出击,北上与蒙军大战于云顶山、金堂峡,战果显著,获宋王朝奖赏。由此蒙军开始认识到嘉定的重要地位,加强了对嘉定的进攻。
1266年10月,蒙军速哥、完颜石柱攻击了三龟九顶城,败宋兵于凌云山,生获四十余人。次年2月忽必烈下诏诱降嘉定等府守军,未能见效。7月,昝万寿派都统赵宝、杨立舟运粮食到渠州礼义城,支援该城守军。9月,又派一支宋军进攻蓬溪寨,杀敌将石抹乞儿。之后,嘉定守军与蒙军在成都至嘉定之间展开了拉锯战,互有胜负。
[1]1268年蒙军攻势转盛,5月,都元帅百家奴及也的斤部攻下嘉定境内五花、石城、白马等寨,进逼嘉定。次年,蒙军赛典赤率刘恩部攻嘉定,过凌云山,与宋军遇,生擒宋军部将18人。1270年春天,昝万寿率军反攻成都失利,遭蒙军也罕的斤部反击,退至眉州阻击,又遭败绩,只得退回嘉定固守。蒙军乘势围嘉定,建平康、太和、怀远等寨,分兵以守,控制了嘉定与外地要道。5月,蒙军为配合襄阳战事,赛典赤同郑鼎率兵水陆并进,至嘉定,擒获宋将2人。又顺流纵筏,断宋军浮桥,获战舰28艘,截断了嘉定城与三龟九顶城之间的联系。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随着四川大部分城寨的丧失,嘉定显得越来越重要。6月,南宋朝廷以钱百万、银五千两修浚受洪水、地震损坏的嘉定城并重新修筑三龟九顶城,嘉定防卫力量得以加强。次年,昝万寿升为四川安抚使,昝万寿遣兵攻成都,大败元签省严忠范,毁成都大城,差点占领了成都。这是自成都1258年失陷以来,宋军进攻成都取得的最大战果,也是宋军最后一次进攻成都。昝万寿因之加官宁远军承宣使,并成了在四川与钓鱼城之战的功臣张珏齐名的战将。1273年9月,为加强嘉定外围防御,又修筑了乌尤山寨。
[2]元军此后深感嘉定之威胁,认识到不得嘉定,难平西川,更难下东川。于是集中兵力进攻嘉定。1274年11月,元军西川行院大军以汪良臣为统帅,率火都赤、忽敦、秃满答儿、石抹不老、步鲁合答等部直指嘉定。先败宋军于夹江,然后分别包围嘉定城、三龟九顶城。次年,忽必烈下诏招降嘉定、重庆宋军,但末能得逞。2月,元军以三千人至三龟山、凌云山,败宋军昝万寿兵,斩首百级。“都统候兴力战,死之。”(《元史》)三龟九顶城失陷。元军赓即进攻嘉定城,“昝万寿坚守不出,良臣度有伏兵,大搜山谷,果得而杀之,进垒薄城。万寿悉军出战,大破之,伏尸蔽江,万寿乞降,良臣奏其免死。”(《资治通鉴》)6月1日,昝万寿“藉境内三龟、九顶、紫云诸城降”。(《元史》)宣告了嘉定战事的结束。昝万寿降元后,改名昝顺,以示他顺应时势,做了大元的顺民。相反,与昝万寿齐名的四川制置史、重庆知府张珏在3年后因失守重庆而三次自杀未遂,被俘后再过2年,终在西安自杀以殉亡国之大宋。
与此同时,西川行院副使忽敦率军至,与也速带儿会师于红崖滩。速哥扼守龙坝,控制了宋军的水路增援,城中大震。六月初一,昝万寿以嘉定、三龟、九顶、紫云(今四川犍为东南)诸城降。宋陈都统、鲜于团练率舟师出逃,被速哥和石抹不老追至大佛滩(今四川乐山大佛寺下),全军覆没。宋知叙州李演率军增援,得知嘉定已失,乃引兵还,在羊雅江猝遇元军,兵败被俘。
丁家洲之战
是宋元战争中的一场在1275年长江发生的主要水战。这是南宋权臣贾似道第一场亲自指挥作战,结果以南宋战败、退守建康(今南京)告终。丁家洲在今天安徽芜湖鲁港;率领2千艘战船的贾似道面对的敌军指挥官是襄樊之战降将吕文焕。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和属下抛弃其统领的十三万精兵,乘小船逃走。南宋军队大败,元朝接收大批南宋战船。然而,在几年后,元朝派这千艘江船渡海与日本作战,遭飓风大败。
岳州之战
元至元十一年十二月,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军攻占鄂州(今武汉武昌)后(参见鄂州之战),命右丞阿里海牙领兵4万戍鄂州,自率主力沿江东进。因荆湖地区多数州县未下,郢州(今湖北钟祥)即成为鄂州的隐患。至元十二年春,忽必烈命安抚使贾居贞为签书行中书省事,协助阿里海牙戍鄂,并不断为其增兵,加强防御力量。先后遣伯术、唐永坚等人四次持诏书谕降,虽然都统制张世杰已率军一万赴临安(今杭州)勤王,守城将士仍未应。阿里海牙与贾居贞商议,郢州不降皆因有江陵(今属湖北)、岳州为依托。江陵屯有重兵,若不乘隙先取,迨春水涨,恐为宋军所图。遂报请忽必烈批准,贾居贞留戍鄂州,阿里海牙率军西进。时宋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岳州高世杰奉京湖四川安抚使朱祀孙之命,集郢、复(今湖北天门)、岳三州以及上流诸军战船1600艘,兵2万人,扼守荆江口,准备袭击鄂州。三月二十一日,阿里海牙率军至荆江口,屯军于东岸。夜半,高世杰率军遁去。次日黎明,宋军战船于洞庭湖口成列而阵。阿里海牙命水军万户张荣实捣其中坚,水军万户解汝楫率舟师从左右两翼进击,宋军溃败,高世杰败走,元军追至桃花滩(一说夹滩),遣郎中张鼎新召之,高世杰乃降。约半数溃卒在都统密佑、刘俊带领下退往江西。阿里海牙以高世杰力屈始降,仍斩之。以枪揭其首招降岳州,总制盂之绍惧,举城降。二十七日,阿里海牙遣山东经略使王俨戍岳州。此战,阿里海牙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指挥果断,迅速占领岳州,为攻占江陵奠定了基础。
焦山之战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军于丁家洲之战后乘胜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镇江、常州(均属江苏)等地。宋廷为保卫都城,调兵加强临安(今浙江杭州)外围要点防御,命主战将领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率军北上,以期挽回危局。张世杰遣将三路北进,收复常州、广德(今安徽广德)等地,继续出击,连连失利,遂率舟师至金山(今江苏镇江北),并约定殿前都指挥使张彦自常州率兵趋京口(今江苏镇江丹徒镇),约扬州李庭芝领兵出瓜洲(今江苏扬州东南),三路合击,与元军决战。至期,张彦、李庭芝未到,张世杰与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率舟师孤军迎战七月初一,集水军战舰号万余艘,以十船为一舫,连以铁索,沉碇于江,横列焦山南北江面,规定非有号令不得起碇,决意孤注一掷,与元军死战。元荆湖行省平章政事阿术集战舰屯于瓜洲江岸,右丞相阿塔海、参知政事董文炳集战舰泊于南岸西津渡;遣万户张弘范率兵1000人乘舟西攻殊金沙(今江苏镇江西北),控制上游江路。是日,阿术率诸将登南岸石公山(今江苏镇江东北)观察,见宋水师战舰云集,旌旗蔽江,但其舰以铁索相连,不便机动。乃决定实施火攻,以两翼夹攻、水陆并进战法突破宋军防御。七月初二,阿术居中,选强健善射者千人,乘巨舰分两翼夹射。命万户怀都率步骑布阵江岸,防宋军登岸袭击;万户刘琛军循江南岸东取夹滩(焦山东北),绕宋军之后,切断宋军退路;董文炳率水师自焦山南麓,攻宋军右翼;万户刘国杰攻左翼;万户忽剌出攻其中;令张弘范自上游顺风急进,循焦山北麓向宋军猛攻。元军小型战船机动灵活,横冲直撞,宋军殊死奋战,但舰大连舟难以行动,两翼元军交射火箭,顿时宋船帆蓬俱焚,烟焰蔽江。激战半日,宋军大乱,前军多坠水中溺死,后军见势争相逃遁,溃不成军。元军乘胜追至焦山,获黄鹄、白鹞等船700余艘。
临安之战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陷襄樊后,右丞相伯颜率水陆大军沿长江顺流东下,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打建康,宋朝建康留守赵潽弃城而逃,都统司都 统制徐王荣等开城请降,占领建康。元军进占建康后,伯颜派兵进攻建 康周围的重要城镇,随即攻陷镇江,控制了江东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南进基地。与此同时,忽必烈命阿术率军渡江,进围扬州。阿术在扬州东南的 瓜洲修造楼橹,缮治战具,又在扬州城外围树栅,修筑坚固的堡垒长围,截断了宋军增 援部队,又派水师堵截江面,控制了长江天险,断绝了宋军渡江南救临安的通道。
南宋 朝廷立国,是以长江为防线,两淮为藩篱,“重兵皆住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元军占领建康,进围扬州,攻占两淮,南宋都城临安完全失去了屏障。元军在建康休整后,兵 精粮足,战斗力更加强盛,随时准备攻取临安,处在进攻的有利地位。
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主和举棋不定。虽然朝廷 屡次诏令各地宋军入卫临安,终因元军全面进攻,荆湖、川陕战场宋军自顾不暇,两淮 宋军被元军阻隔无法渡江赴援,只有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张世杰、江西文天祥等将帅 和两浙、福建部分厢禁兵到达临安守卫。但这些小规模增援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局面。1275年5月,宋廷命主战派张世杰率军出击元军外围防线,没能打通。6月,淮东制置使 李庭芝命姜才等打通援救扬州的通道,两军在扬子桥激战,宋军死伤万余人,姜才只带 数骑逃回扬州。为确保临安,宋廷组织焦山之战。张世杰约殿前都指挥使张彦率兵出镇 江,以图控制长江南岸,扬州李庭芝出兵瓜洲,从江北配合,自己率水师陈兵镇江以东 的焦山江面,约定三路俱进,与元军决战。但扬州宋军没有按时赶到,镇江张彦拒不发 兵,使张世杰孤军深入。元将阿术、阿塔海、张弘范等在石公山居高临下指挥战斗,命 万户刘深沿长江北岸绕至宋军背后,董文炳、刘国杰从焦山左右两边进击,万户忽剌直
冲宋军大阵。元军乘风放火箭,宋船纷纷起火,阵势顿时大乱,宋师全军覆没,损失战
舰700余艘。焦山之败,宋朝军队损失殆尽,朝廷或主议和,或主南逃,分崩离析,一 筹莫展,南宋灭亡指日可待了。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忽必烈最后下定灭宋决心,命伯颜率领元军直逼临安。伯颜受命后,召集攻宋将帅部署方略,确定了“分诸军为三道,会于临安”的作战部署。 这年十一月,伯颜分兵三路会攻临安,西路由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率领蒙古 骑兵出建康,向溧阳、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进军;东路由参政董文炳、万户张 弘范、都统范文虎率水师沿江入海,向海盐、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进军;中路伯颜 带领诸军,率水陆两军出镇江,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进军。
常州之战
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三月,丁家洲之战后,元军迅速东进,占领建康(今江苏南京)。继而遣兵四出,破镇江、常州(均属江苏)、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宋廷为挽救危局,命主战将领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张世杰遣部将阎顺、李进进军广德;谢洪永进军平江(今江苏苏州);刘师勇、李山进军常州。五月初七,宋都统制刘师勇在姚、陈炤的协助下,复常州。宋廷命姚为知常州,陈炤为通判,率军守城,派副都统王安节率军加强守城。晋陵人胡应炎也选壮勇之民3000人,护国寺的万安、莫谦之长老,组织500和尚协助守城。八月十二日,刘师勇、殿前都指挥使张彦收复吕城(今江苏丹阳东南)。九月,右丞阿塔海见吕城失守,于二十七日遣万户怀都、忽剌出、帖木儿等率军攻破吕城,宋军南逃,元军追击至常州,获战船100余艘,擒张彦等人。十月初八,阿塔海、怀都、忽剌出等率军围攻常州。守将姚訔、陈炤、王安节、刘师勇等力战固守,元军久攻不克,逐渐增兵。姚訔急遣人向朝廷求援。二十六日,宋援军至五牧、虞桥(均在今江苏常州东南),遭元军阻击败退。常州孤立无援。十一月十六日,中书右丞相伯颜率军至常州,与阿塔海会兵围城。招降被拒,伯颜即亲临南城督战。命降人汪良臣胁迫乡民运土堆垒,土至并人以筑之,垒高与城齐,上置火炮,焚其牌杈,又发火箭烧城内建筑,昼夜攻城不息。城中危急,姚等守城益坚。十八日,伯颜命架云梯、绳桥,指挥帐前军携赤旗奋勇先登,诸军见伯颜旗已立城头,四面并进,蜂拥而上,迅速占领城头。姚在阵前指挥,与诸将士拼死力战,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元军破南门而入,万安、莫谦之等高举“降魔”大旗,杀向南门,力单无援,500和尚全部战死。城破,王安节、陈炤、胡应炎等率兵与元军巷战,亦因体力不支,守御东门的刘师勇率军巷战,杀元兵十人,转战至北门,拔栅突围,他的从弟刘师能马堕,跃不能起,刘师勇举手弟弟挥泪诀别,乘乱突围,仅带数骑逃往平江。元军破常州后,伯颜下令屠城,常州军民被杀几尽。元军集中主力破常州,攻取临安尤如高屋建瓴。
扬州之战
丁家洲之战后,宋军精锐损失惨重,沿江州县纷纷降元,唯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副都统姜才扼守扬州,坚持抗元。至元十二年三月,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军进占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常州(今属江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重镇相继降元。忽必烈为切断临安(今浙江杭州)与两淮的联系,令平章政事阿术率军攻扬州。又命昂吉儿进兵淮西,驻守和州(今属安徽)与淮东都元帅博罗欢一起牵制淮东宋军。
四月十九日,阿术率军渡江后,先遣使入扬州招降,被李庭芝斩使焚诏拒绝。继而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于老鹳嘴(真州东)击败宋军阻击,进占瓜洲(今江苏扬州南)。瓜洲地处运河入江口,与镇江斜对,是控扼长江、运河的要地,也是扬州宋军入江的必由之地。李庭芝为坚壁清野,早已焚瓜洲民舍,强迁其民入扬州。阿术率军至,乃造楼橹、置营栅、修战具、漕真州之栗,屯兵戍守。二十九日,阿术率军攻扬州,与宋将姜才于三里沟(扬州西南)、扬子桥(今扬州南)展开激战,姜才战败,退入城中坚守。元军屡攻不克,遂自瓜洲经扬子桥,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堡,筑长围行久困;并于扬子桥立木栅、于湾头(今扬州东北)筑堡,以绝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宝应(均属江苏)、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等地军援和粮运。六月二十七日,李庭芝应总都督府诸军张世杰之约,拟出兵瓜洲会师抗元,遣姜才率军出击,与元军展开了扬子桥之战,宋军大败,未能突破封锁。九月二十七日,姜才率步骑1.5万人,攻元湾头堡,被阿术、阿塔海击败。十三年二月,赵显降元,元军持太皇太后谢道清手谕招降,被李庭芝严词拒绝,姜才发弩射使者,将其击退。闰三月,元军押送宋帝及太后北行至瓜洲,李庭芝、姜才率兵4万夜捣瓜洲,欲夺两宫,激战三时,元军拥帝避去。四、五、六月,扬州城中缺粮,姜才曾多次攻湾头堡及丁村堡,接应粮运,均被元军击退。七月,在福州建立流亡政权的宋帝赵昰,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李庭芝,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姜才入卫。李庭芝乃留朱焕守扬州,与姜才共率7000兵东至泰州(今属江苏),欲取道通州泛海南下。不料朱焕以扬州降元,阿术率军追至泰州将其包围,并派人招降。
适姜才因病不能作战,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城门投降。李庭芝、姜才被俘,押回扬州,不降被杀。此战,元军以部分兵力牵制宋军大部兵力,有力的保障了攻取临安的胜利。元军针对扬州兵精城坚难以骤克的特点,采取长围久困,待其自溃,伺机攻取;以及军事进攻与招降相结合的战法,以较小代价,取得了占领扬州及淮东16州32县的大胜利。宋将李庭芝、姜才明知孤城难守,仍然英勇作战,宁死不降,堪称可歌可泣。
潭州之战
积贫积弱的南宋王朝到了它统治的末期,当道的外戚奸臣奢恣淫乐,卖官鬻爵,残害忠良,政治更加腐朽,“国库空虚,州县罄竭”,经济日益萧条。当南宋王朝国力虚弱难支,摇摇欲坠的时候,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倔起,于1206年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政权。其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先后征服和攻灭畏兀儿、吐善、西夏和金国。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宋战争。在蒙古军大举南进之时,南宋许多地方的军民为了保卫家园,浴血奋战。潭州军民也展开了抗击蒙军的英勇斗争。1258年,蒙古军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蒙哥可汗亲率主力进攻四川,命其弟忽必烈攻鄂州,同时命元帅兀良哈台自云南攻广西、湖南,并“约明年正月会军长沙”。1259年,兀良哈台率“四王骑兵三千”及西南蛮族军万人从大理出发,经邕桂之境,进入湖南,连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城下。潭州军民抗击蒙古军队的战斗随即开始。湖南制置副使向士璧亲率潭州军民血战,击退蒙军前锋,并遣将王辅佑、易正大率500精兵,在南岳阻击蒙军后队。兀良哈台所部自进入宋朝内地,“转斗千里,未尝败北”,似乎还没有遇到过这么顽强的抵抗,“壁城下月余”不能取胜。此时,蒙哥所部正败于钓鱼城(今四川合州)下,蒙哥重伤身死。忽必烈虽已突破长江进围鄂州,但听到蒙哥死讯,即令兄良哈台北返,以夺取汗位,并派大将铁迈赤率“练卒一千、铁骑三千”南下岳州迎接。于是,兀良合台率部北归,潭州之围完全解除。这是潭州军民的第一次抗蒙元之战。忽必烈北返后,经过一系列策划,终于夺得汗位,接着又于1271年(元至元八年)正式定国号为元。在这一系列变故发生的过程中,忽必烈的大军也加紧了灭宋的进程。1273年元军攻下华中重镇襄阳、樊城,南宋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元军顺汉水长驱东下,强渡长江,次年鄂州投降。元右巫阿里海牙率元军一部南下直逼湖南。1275年3月,元军攻打岳州,驻军于洞庭湖中的高世杰先降,既而总制孟之绍以城降。4月,江陵陷落,常德府、鼎州、澧州守将相继出降。元兵驻巴陵县黄沙,一部成兵常德,并继续南进,围攻潭州。潭州军民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领下,又展开了一场英勇的保卫战。李芾,字叔章,衡阳人。初以祖荫补南安司户,累官至临安府尹。他为人刚介,办事公正,不畏强暴。他在湖南几处地方当过官,作祁阳尉时,赈荒即有声名;到永州做官时,有一伙强盗为患,李芾与参议邓带1300人破其巢,将匪首蒋时选父子擒拿,余党遂平。湘潭县多大家,常常使以前的县官束手无策,李芾到任后,稽籍征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受到百姓拥护。但因得罪当权的贾似道,被免职为民。元军攻陷鄂州后,宋朝廷重新起用李芾为荆湖提刑使,以加强地方守备。贾似道兵溃芜湖后,李芾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当时北路州郡都已失陷,潭州形势严峻,有人劝他不必赴任。李芾慷慨地说:“吾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1275年7月,李芾携家眷赴潭州任。此时,元朝大将阿里海牙的数万大军已经南下,元军游骑已到湘阴、益阳诸县,潭州守军早已调赴前线。潭州城内,人心惶惶,一夕数惊。受命于危难之际,李芾镇定自若,加紧进行守城的准备。他紧急召集城内尚能作战的军民约3千人,又约请湘西苗民为援,同时储备粮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9月,元军抵达潭州城下,李芾督率诸将分兵守御,城中丁壮皆编为什伍,协同作战。围城日久,城中矢尽,李芾令百姓将废箭磨光,配上羽毛,用以再射;盐尽,则将库中盐席焚毁,取灰再熬,分给兵民食用;粮绝,则捕雀捉鼠充饥。有将士受伤,李芾亲自抚慰,给以医药。他又日夜巡视城堡,深入兵民之中,以忠义勉励部属。元兵派人来招降,被李芾抓住,即当场诛杀。经过3个多月的苦守,援兵不至,城池危在旦夕。和李芾一道守城的长沙人尹谷(字务实,被聘为参谋)听到元兵已登城,乃积薪闭户,全家人坐在一起,举火自焚。邻居来救,只见尹谷正冠端绩危坐于烈焰中,全家老少葬身火海。李芾闻讯赶到,感叹不已,以酒祭奠,叹道:“务实真男子也,先我就义矣!”尹谷殉难的那一天正是农历除夕之日,李芾留宾佐会饮,晚上传令,手书“尽忠”二宇为号,决心与长沙共存亡。眼看城破在即,李芾端坐熊湘阁,令部将沈忠将他的全家老少一一处死后,积薪焚尸,然后自刎而死。沈忠放火焚烧熊湘阁,再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纵身火海。消息传出后,全城官兵居民杀身殉国者甚众。岳麓书院的几百学生,在保卫潭州的战斗中,英勇无畏,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与李芾协力困守城池的安抚使参议衡山人杨疆,善于出奇应变,奋勇守城多次立功,城破后也跳水自尽,妻妾奔救无及,也一道殉难。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亦坚强不屈,誓死不为元军俘虏,“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激烈而悲壮的潭州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李芾率领长沙军民死守潭州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长沙灿烂辉煌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明成化年间,人们为了纪念李芾,在他殉难的熊湘阁修建了李忠节公祠。大学士李东阳并为此作记,还在《长沙竹校词》里称颂李芾的气节:“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洲。”潭州军民抗击元军的战斗长达3个月之久,使元军遭受重大伤亡,元诸将十分恼怒,准备屠城报复。其时在潭州的宁乡人欧道获悉后,不顾安危,立即前往阿里海牙大营。临行前有人劝阻,他答道:“我一人即使受刀砍斧劈,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假如能使百万性命免于杀戮,我此行不是很值得吧?”阿里海牙被他的勇气和言辞所打动,答应不再掠杀。长沙城终于得以保全。欧道的学问胆识与李芾等人的道德节操一样有口皆碑,传诵千古。元至元十二年二月丁家洲之战后,元军主力迅速东进,占领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地;留驻鄂州(今武汉武昌)的右丞阿里海牙,率军攻降岳州(今属湖北)、江陵(今属湖北)等地,湖北州县相继降附。阿里海牙遂率军攻取湖南。元至元十二年七月,宋湖北提刑李芾被擢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至潭州,仓卒征集守军不满3000人,又联合溪峒少数民族为后援。命刘孝忠总统诸军,屯储粮食,制作军器,栅江修城。元右丞阿里海牙分兵一部戍常德(今属湖南),率主力趋潭州。李芾闻迅急遣於兴率军至湘阴(今属湖南)阻截,被击败,於兴战死。九月,李芾再遣援军,未及出发,元军已至潭州,开始围城。李芾登城指挥诸将分地防守,城内居民也自动组织起来,助军守城。十月,阿里海牙至潭州,连营环锁,重兵围城,使广西、湖南衡州(今衡阳)宋军不敢赴援。元水军溯江而上,破李芾所置木桩15处,拔城西栅,射书城中招降,李芾不应。阿里海牙乃令决隍水(护城河水),竖云梯,攻西城。李芾亲冒矢石督战,刘孝忠等率军奋力抗击。阿里海牙身中流矢,创甚,督军攻城益急。参知政事崔斌率军夜集栅下,黎明登城不利,遂令将士衔枚潜登城西北铁坝,携带刍秸,焚其角楼,并竖木栅于城上,次日晨,布云梯鼓噪而上,城破。宋湖南安抚司参议杨霆挥兵巷战,又筑月城,增强防御,将元军击退。十二月,元军加强攻势,阿里海牙令诸军分地围城,配以炮攻,进攻铁坝,刘孝忠被炮击伤,不能作战。有的将士产生动摇,李芾以忠义激励将士,誓死御敌。宋军守城三月,大小数十战,虽屡挫元军,但城内兵、财匮乏,力不能支。十二年正月初一,阿里海牙总结攻城不利的教训,令将士身先士卒率兵攻城,前军登上城头,后军蚁附而上,潭州城破。宋将刘孝忠、吴继明以城降。李芾全家自杀,城内居民也多举家自杀。
泸州之战
至元十三年六月,四川制置副使张珏为解重庆之围,以攻其必救之策,结泸州义士刘霖、先坤朋里应外合破西川行院治所泸州,杀守将熊耳及安抚梅应春,俘其将领眷属,动摇了西川行院军围攻重庆的决心。十一月,西川行院军撤围重庆,转攻泸州。在溯江奔赴泸州的过程中,元将旦只儿率军在红米湾(今四川合江)击败宋军的拦截;进至安乐山(今四川合江西)复败宋军,斩首500余级,获战舰4艘;又击败截击元军漕舟的宋军;乘胜攻破宋军的水上寨堡石盘寨(今四川合江赤水河入长江的石盘角)。元军至泸州后,首先攻夺外围据点,管军千户步鲁合答攻城西北的宝子寨;同签行枢密院事刘思敬攻城东北的盘山寨;刘整子刘垓与万户拜延攻神臂山的珍珠堡。泸州军民在安抚王世昌,守将刘雄、李都统的率领下,分守要隘,英勇抗击。两军相峙年余。时城中食尽,急需外援,而张珏自重庆遣史忠训、赵安所率援军遭拜延军的阻击,百余人被俘,未能抵泸州。十四年(宋景炎二年)十一月,元军乘机发起总攻。步鲁合答造云梯,登城急攻,先破宝子寨;刘思敬破盘山寨,擒守将任庆,俘9000余户;刘垓、拜延克珍珠堡。泸州安抚王世昌亲率军援珍珠堡及盘山寨,均被击败,王世昌及部将刘雄被俘。元桥船水手军总管石抹不老督军攻神臂门,蚁附而登,一度冲上城楼,又被宋军击溃。刘思敬率部趁宋军激战一天疲惫之际,进行夜袭,破东门而入,进行巷战;管军万户秃满答儿及札剌不花率军夜夺水城而进,黎明,先登城入泸州。天亮后,诸军加紧攻神臂门。万户也罕的斤及石抹不老率军先登拔之。宋军将士英勇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城破,王世昌、李都统被杀,元军复泸州。
静江之战
至元十二年春,忽必烈命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元军主力自鄂州(今武汉武昌)顺江东下,直取临安(今杭州);命右丞阿里海牙率军4万留戍鄂州,进取两湖。至十三年二月,伯颜取临安,宋廷降元(参见临安之战)。阿里海牙也攻取了两湖。五月,南宋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益王赵昰为帝,以图复宋。忽必烈为迅速歼灭南宋流亡政权,于鄂州、临安建行尚书省,遣将入闽追击二王;命阿里海牙增兵3万,进军广西,并诏谕广西静江府等大小官吏使之归降。静江守将马墍,原知邕州,因抚御边陲有功,以左武卫将军征入朝,时宋室投降,滞留静江,总领屯戍诸军,掌广右经略司。阿里海牙初定湖南,曾派总管俞全前往静江招降,为其所杀。宋室降元,又遣湘山僧宋勉持太皇太后谢道清手诏谕降,又为其所杀。九月,平章政事阿里海牙率军南进,前锋至严关(今广西兴安西南)。马墍深知严关为湘之咽喉,严关失守,静江不保。遂立即组织所部及诸峒少数民族兵丁据守静江,自率3000兵守严关,凿马坑,断岭道,阻元军南下。阿里海牙见严关两山壁立,中为通道,难以骤克,乃以偏师迂回至平乐(今属广西),溯离江而上,过临桂(今属广西)北进,与主力前后夹击严关,马墍兵败,退保静江。元军入关后,又于小溶江(严关西南)击败都统马应麒。阿里海牙遂率军围静江。遣人以忽必烈所赐诏书抄本示马墍,并书以天命、地利、人心劝降,马墍再次斩使焚书,以示拒降。阿里海牙怒而攻之。静江依水为固,马墍守城3月,衣不解甲,前后百余战,力挫元军,城中死伤甚众,仍无降意。十一月元军久攻不克,乃筑大堰,断大阳、小溶二江上流,别引一渠决其东坝,以涸其城壕。遣主力佯攻西门,以精兵攻其东门。部将史格以战车攻城,因炮石蔽地无法靠近,乃伺隙率众攀碟,蚁附而上,攻破外城,安抚李梦龙降元,马墍率兵退守内城。元军以优势兵力又破内城。百姓纵火焚居室,多赴水死。马墍率死士进行巷战,后因手臂为刀所伤,战不力,被俘。总制黄文政(一作贺文振)、总管张虎欲率残兵突围,兵败被俘,邕守马成旺及子马应鳞降。马墍部将娄钤辖犹以250人坚守月城继续抵抗。阿里海牙以为不足攻,遂派兵围十余日,娄钤辖佯称饥饿不能出降,如送食物,即可听命。元军信以为真,送牛、米入内,月城将士饱食之后,聚围火炮引燃,与月城同归于尽。静江破后,马墍、黄文政、张虎被杀,阿里海牙下令屠城。旋遣将招降广南西路15州。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战
元至元十三年二月,宋廷于临安(今杭州)降元。五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赵昰继帝位。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任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文天祥提出回温州(今属浙江)组织水军,由海道收复两浙的建策,为陈宜中所阻。
七月,文天祥以枢密使、同都督,开府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募兵抗元。旋转至汀州(今福建长汀)。文天祥遣督谋赵时赏、咨议赵孟将一军取宁都(今属江西);参赞吴浚取雩都(今江西于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等自江西起兵来会,声势大振。但因南剑州于十一月降元,陈宜中、张世杰等奉赵昰逃往海上,元军得以长驱入闽,文天祥被迫移屯漳州(今属福建),进攻江西之军也相继退出。十四年三月,文天祥率军复梅州(今属广东),整训军队。五月,文天祥亲率大军进攻江西。六月,大捷于雩都,开府于兴国(今属江西)。文天祥的初胜,鼓舞了江西抗元势力。统兵数万的江西安抚副使邹凤至兴国相会;抚州(今属江西)隐居家中的何时也聚兵入崇仁(今属江西)返正,以应同都督;文天祥的两个妹夫孙桌、彭震龙也以龙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属江西),至兴国会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宁、永修西北)三县豪杰皆表示听从节制。文天祥因势利导,分兵三路进攻:以督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率兵数万攻赣州(今属江西);安抚副使邹凤率赣州诸县兵攻永丰、吉水(均属江西);招抚副使黎贵达率吉州诸县兵攻太和(今江西泰和)。七月,文天祥所部复赣州九县,吉州八县复其半,军势大振。宝庆(今湖南邵阳)的张虎、衡山(今属湖南)赵瑶、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张德兴、傅高等,皆起义响应。元军为进讨文天祥以塔出为右丞,麦术丁为左丞、李恒等为参知政事,于江西隆兴(今南昌)设行中书省。八月,李恒遣军援赣州。以铁骑冲击围城的赵时赏、赵孟頫军,宋军溃败,赵孟頫收残兵退保雩都。与此同时,李恒亲率精兵偷袭同都督府,文天祥不意李恒猝至,仓皇北撤,欲与永丰的邹凤会合。不料邹凤军先溃,文天祥退至方石岭(今江西吉安东南)被元军追及,部将巩信为掩护文天祥脱险,率一部兵摆疑阵全部战死。文天祥退至空坑(今吉安境)被元军击溃,由小路得脱。赵时赏等亦于赣州撤退时,被俘死。张汴、刘钦为乱兵所杀。文天祥收集残部屯驻南岭(今广东紫金南),整肃军队。十五年,在潮阳(今属广东)与邹凤、刘子俊等部会合,军势稍振,乃进兵讨盗匪陈懿,陈懿战败,引元军攻潮阳,文天祥率部向海丰转移,至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邹凤自杀,刘子俊被俘死,所部溃散。
崖山海战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8]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8]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杨淑妃)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门海战之后一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陈白沙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看了宋史真的让人气愤又无奈,无论北宋还是南宋的统治者对待百姓总是有一种防范之心,尤其南宋,军民日夜抗击来犯之敌,而统治者不思进取,奢靡度日。奸臣当道,这种朝廷不亡国才怪。
三生杜牧之
· 北京帖子可能是好帖,太长了🐶
绵阳第一提莫
张弘范都不是宋人,你骂汉奸是不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