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老三国的编剧和价值观
剧本为一剧之本,价值观念的选取则是其灵魂。
老三国几位编剧(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功力深厚,对书中某些仅用数句便一带而过的地方加以扩写,改编细致妥帖恰到好处。比如完全由编剧叶式生先生原创的《孟德新书》,非完全参透孙子兵法且对曹操军事战略思想了如指掌者不能作之,能够编出这样一段化用兵书却旨在突显曹操军事才能的神作,水乳交融,明晰自然,毫无违和,水准绝非一般编剧能够达到;类似的原创还有《为袁绍檄豫州文》以及《草船借箭》《庞统献连环》中的个别段落;再比如诸葛喟叹周瑜之死惺惺相惜,以减少诸葛身上的奸诈妖佞之气还原其人性;选用嘉靖本杀胡班并让关羽于坟前祭拜以凸显其忠义;诸葛从逝于病榻改为了“残灯复明”般地病逝阵旁,逝前回光返照铁马冰河入梦境;再有比如关张诀别,庞统临终前以白马喻己,壮志难酬,含恨而终,等等,大大小小各处改编改写,不能胜数。某些看似细枝末节可有可无,却已足见编剧组的呕心沥血、扎实认真,将原书粗糙矛盾扭捏抵牾之处仔细敲打雕琢考察梳理了一番,某些伏笔甚至超越原作,使其更加合理,故事发展逻辑更显明晰,轻重缓急详略得当节奏极佳,又常令原作之格局得以升华,人物形象、人物间之关系更加丰满可信。水平之高确实令人抚掌赞叹。
此外老三国远远甩开新三的从来也不是忠于“原著”,而是价值观念的选取,尤其是其较为健全的历史观、微观与宏观视野的两相结合,以开放且克制的历史想象,对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大历史中被席卷而去且通常作为历史运作之注脚和道具的小人物及女性角色给予了充分的道德与人文关怀,使其历史记述更加亲切真实可感。
大家可以一起聊聊老三国里最让人感动的改编,以及平民视角中的细节。
我最喜欢貂蝉结局的改编,以及《携民渡江》一集的众生相,什么叫“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什么叫“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们只是滚滚历史长河和惜字如金的史书中被忘却的数字。老三国把镜头对准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哀叹百姓困苦,满怀悲悯同情。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
不想踩新三国,但不得不说,这种镜头在新三里是看不到的。
最后这一幕非常感人(见最后两张截图)。百姓终得乘船逃离之时,还不忘向刘备一行人纷纷作揖致谢,刘备他们也立刻回礼。这里也有很多细节,文臣武将每个人作揖姿态都不同,刘备地位最高却弯腰最低且作揖频率最高,可以说是连连致意,诸葛亮手执羽扇但作揖手势儒雅温润,关羽张飞赵云都没有弯腰,只是抱拳拱手,关羽反应还慢半拍,甚至还没来及拱手。不同角色的性格气质都展现出来了。
刘备携民渡江,数十万民众跟随刘备逃难,曹操大军即将追上,众将说带着百姓日行十余里,太慢,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不忍弃民而去,讲了“以人为本”的话,“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刘备,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水滔滔,路漫漫。扶老携幼步履艰。
百姓何辜遭离乱,欲渡长河少行船。
民不弃我我难舍,瞻前顾后心怆然。
立大业,民为本。民得平安天下安。
风飒飒,路漫漫。扶剑昂首问苍天。
古来壮士多苦厄,鲲鹏何日得高旋。
臣子不能建基业,老去无颜对祖先。
民相随,志愈坚。不整乾坤心不甘。
马迟迟,路漫漫。暮云苍黄雁声寒。
汉武秋风辞意健,英雄何须叹华年。
得道多助功成就,愿见生民尽欢颜。
纵相别,挥手去。仁爱常存天地间!
——王健《民得平安天下安》
梦跃凤声
· 河南老三国立意升华了,诸葛亮哭周瑜一段极为经典,还说了周瑜是气其不能为东吴所用,这一下立马把周瑜的形象也拔高了,并非气量狭小之人。以点概面吧,老三国的精彩之处颇多。
拼夕夕
· 重庆老三国虽然缺点有,但是还是拍出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并且有些画面都是实景,比特效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