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辅政五十年,如何评价晏子?

avatar
关注

晏子名婴,字平仲,生于春秋时的齐国。

在他之前齐国出过两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是太公望,即姜太公;一个是管仲。太公望是齐的开国元勋,他奠定了泱泱大国齐的版图。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创造了煌煌大业。

但到了晏子的时候,也就是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约在公元前581—前500年间)的时期,昔日的繁华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对外,霸业早失、晋国的军队甚至打到齐国都城临淄;在内部,齐庄公荒淫无道被大臣崔杼所杀,“踊贵屦贱”的典故正出在此时。而最大的冲击还不是宫廷政变、主子更替,这时,一股新的势力,一个新的阶级正在兴起。

田氏(田桓子)是齐国新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为了巩固、扩大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作了许多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向民众征收赋税,使用小斗;贷粮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一小一大便减轻了对民众的剥削。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改革,民众认为“公室骄暴,田氏慈惠”,“政出公室,民思田氏”,于是“归之如流水”。晏子所维护的整个阶级动摇了,晏子哀叹道:“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

狂澜既倒,晏子虽然看到了齐国必将归于田氏,但他绝不甘心,齐国先辈的风流业迹,不能不让后来的贤哲思慕,他要将先辈的业迹恢复并继承下去。他首先在国君方面努力。他看到贵族荒淫奢侈,便提出减免赋税的主张,他竭力反对国君对百姓人力、财力的过份榨取。

一次,齐景公与晏子登高眺望,齐景公看到壮丽的山河、如织的游人,便说:使我的后代世世保有这个江山该多么好啊!晏子见机而作,针锋相对地说:自古以来明君只有利民,百姓才会拥护,子孙才会永保江山,而您“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景公问晏子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晏子毫不客气地揭露了景公奢侈的情况,他说:“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然后非常肯定地说:“夫藏财而不用,凶也。”在晏子的谏诤下,齐景公罢了大台之役,停了路寝之台,撤了长城庲之工。

他还极力劝谏景公省刑。晏子看到“踊贵屦贱”的社会现实,认识到这样下去“民归田氏”固不必说,还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奴隶暴动,统治者自身就会彻底毁灭,因此他提出“民诛”的主张。

一次,晏子陪景公出游,在麦丘遇见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景公请老人为他祝寿。老人祝福了景公,祝福了景公的后代,景公还要他再祝福一次,老人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景公大为不满,说:我只听说有老百姓得罪国君的,哪里有国君得罪老百姓的道理呢!晏子说:“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晏子春秋·谏上十三》)一番话说得景公大为惊恐,是呀,桀纣这样的国君,是国君杀的哪,还是百姓推翻的?景公马上表示:“寡人过也。”

为了达到薄敛省刑的目的,晏子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君谏诤,充分显示了他的原则性和为达到目的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智。景公最心爱的马死了,景公大怒,要肢解养马人。晏子深感景公残暴,但他并不一语道破,而是巧妙谏诤。他问景公:“尧舜肢解人从身上哪一部分开始呢?”尧舜何尝肢解过人呢?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话,便说:“那就把他关起来,等着处死。”晏子说:“这个养马人还不知道他犯了什么死罪,请让我给他说清楚。”于是晏子当着景公面对养马人说:“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的第一个死罪;你养死的马,又是国君最心爱的马,这是你的第二个死罪;而你使得国君为了一匹马就杀人,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残暴,邻近的诸侯听到国君这样随便杀人,一定看不起我们;你看,你养死了国君的马,使得百姓恨国君,使得邻国要加兵我们,这是你的第三个死罪。你赶快进牢房等死吧!”晏子的话景公句句听在心里,他反复掂量,只好说:“快把他放了吧,不要损害我仁义的好名声。”

晏子不但谏诤国君,力主节用省刑,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留传至今晏子不更旧宅的故事可以想见晏子俭朴的美德。晏子身为相国,但住的房子还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低矮的旧房。齐景公很过意不去,便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晏子不同意,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我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过份了,怎么还能住更好的房子呢?”过不多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在原地重新盖了一座大宅第。在出使回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车停在城外,随即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掉,请邻居再搬回来。经过多次请求,景公勉强同意了,晏子才驱车进城。

还有一件事,也反映了晏子的美德。一天,景公在晏子家喝酒,正喝得高兴,景公看到了晏子的妻子。景公说:“嘻!你的妻子又老又难看。我有一个女儿,年轻美丽,你娶她做妻子吧!”晏子听后,离开酒席,十分郑重地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难看了,但过去我也曾看到她年轻美丽的模样。何况,一个女人在年轻美丽的时候把自己托付给你,就是防备年老体弱的到来,我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十分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景公的爱女。

在晏子作相的整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要求都十分严格。景公见他的车子旧了,给他送去新车;景公见他的马瘦弱,给他送去健马;景公见他吃的差,给他送去美味鲜货……,这一切,他都一一退回。晏子的声誉越来越高,但他照样勤恳谦虚。景公的宠臣梁丘据感叹地说:“我到死怕也赶不上晏子了。”晏子说:“赶上我没有什么难的。俗话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

晏子心中有个目标,这目标就是使国家富强。他忠君,他希望维护国君的权威,但这权威必须是为国家。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为了国家,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

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因为荒淫无道,被崔杼诛杀。之后,崔杼为了专权,滥杀异己,一时朝臣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他的手下人问他:“死吗?”晏子说:“光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死?”手下人说:“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手下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他而死;为国家逃亡,我们也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我哪里能为他个人死,为他个人逃亡?但我们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正说着,崔杼的大门打开了。崔杼与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景公)为君,为了弹压朝臣,正设坛立盟。崔杼的家兵拿着戟剑逼迫着每一个大臣宣誓服从崔、庆,气氛十分恐怖。崔杼已经杀了七个人。轮到晏子宣誓,晏子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坚决拒绝宣誓。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晏子毫不畏惧,他厉声回答:“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不变)矣!”(《晏子春秋·内杂上五》)说罢枕庄公尸股而哭。崔杼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只好放晏子回去。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宋人曾把管晏相比:“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苏辙《栾城集》)其实这只是看到了现象并没有指出本质。晏子主张薄敛省刑,他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这毕竟是可贵的,是他的美德。他为百姓作了好事,这是他的幸运。但他看不到历史的大趋势。他力挽狂澜,但又怎能懂得这狂澜是挽不得的,也是挽不了的。他要为他认定的理想奋斗,但即便桓公再世,他也无法抗拒“归之如流水”的大势,他的理想已经过时了。他的美德,他的政见,只能为这样一个行将灭亡的阶级服务,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效劳,这,又何其不幸。

晏子死于公元前500年,距今将近二千五百年了,但他的风采依然让人怀想,这岂不是历史给他做的公正结论吗?

——《文史知识》

发布于贵州阅读 3300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宋祖法

· 湖南
六道化亂來晏子是功罪皆有之人,他为人实际,不与权臣直接对抗,奔走于各方势力间缓和国家矛盾,避免内斗消耗国家实力。但他目光并不远大,排挤孔子,纵容田家做大,最终导致田家代齐。收起

晏婴劝说田桓子归政景公,除掉田武子,谏言景公阻止田僖子收揽人心,不能说是他纵容田氏做大,景公不听忠言而已。晏婴、景公死后,田僖子攻杀国、高二氏,晏婴之子晏圉逃亡,说明晏氏是一直和田氏敌对的。田氏连出田桓子、田僖子、田成子三代杰出家主,可能真的天命在田氏。

亮了(56)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六道化亂來

· 广西

晏子是功罪皆有之人,他为人实际,不与权臣直接对抗,奔走于各方势力间缓和国家矛盾,避免内斗消耗国家实力。但他目光并不远大,排挤孔子,纵容田家做大,最终导致田家代齐。

亮了(21)
查看回复(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