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为什么特别推崇杜甫??
昨天看到有人拿杜甫出来吐槽,名句数量不如李白,人气不如李白,流传度不如李白,凭什么和李白并称?
其实很多路人,大概也会有这种想法,认为杜甫是靠忧国忧民才被官方吹捧。他们习惯性的会把大众名气作为一个实力的衡量标准。但他们却不怎么了解古代诗歌史,也就无法知道杜甫伟大在哪里。
实际上,在很多行业,都会有一些不受大众广泛喜爱,但在业内评价却特别高的人。
比如电影行业,国内有贾樟柯,你要让他和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比票房、比受欢迎等的,根本没法比较。又或者如乐坛里的罗大佑、崔健,如果让他们和周杰伦、张学友他们比人气,比大众粉丝等的,也没法比。但他们的业内评价,却一点也不比后者低。
杜甫大概也是如此,杜甫本人没什么偶像形象,诗歌内容也比较严肃化和生活化。因此杜甫的路人粉比较少,别说李白苏轼,就是李商隐、辛弃疾、李清照他们,杜甫也不一定能比得过。
杜甫的崛起,不依赖官方,而像宋之问有武则天所喜爱,王维有唐代宗喜爱,李白有唐玄宗喜爱,白居易有唐宣宗喜爱。但杜甫终唐一代,都没有赢得唐代皇室的青睐。
杜甫的崛起,也不依赖大众,杜甫诗在唐代诗集里入选很少,《唐人选唐诗集》有十几本,杜甫仅仅入选了一本,可见杜甫在唐代也不受大众广泛喜爱。
杜甫的崛起,靠的是他对诗坛发展的贡献。盛唐诗歌多靠性灵与气象,然后这些有不少是时代特色。所以盛唐之后,诗歌正常发展到了大历时,没有时代气象的加持,一下子就逊色了很多。
中唐元和时,诗人纷纷寻找出路,最终把眼光聚焦到盛唐时名气不显的杜甫。杜甫诗更多依靠的是学问和技法,另外就是审美的多样性和先锋性。
杜甫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他竟然能同时影响到白居易、韩愈、李商隐三位风格差异很大的诗人。白居易诗是现实主义,李商隐是意象朦胧诗,韩愈诗是以丑、以奇崛为美。中晚唐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诗人,他们引以为豪的独门绝技,大多是传承自杜甫,学自杜甫。
他们三人诗歌写法差异很大,也完全不同。也就难怪苏轼对杜甫推崇备至,称杜甫是诗坛的集大成者,诗至子美而能事毕矣,古代诗歌发展的无限可能,几乎被杜甫挖掘殆尽。
有人说杜甫在宋朝才得以推崇,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旧唐书》成书于宋朝之前,书里说:“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虽说有点夸张,但侧面反映了从元稹开始,杜甫特别受中晚唐诗人的推崇。如张籍拌杜诗灰吃,李商隐以别人称其作品似杜诗韩文为荣,韦庄寻找杜甫旧址营造园林等等。在中晚唐时,杜甫在同行诗人的眼里,已位于最顶级的诗人行列。
《新唐书》成书于宋代江西派之前,也特别强调了杜甫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和启发,“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沾丐后人,后人诗人大多受益于杜甫,妥妥是“诗坛教父”的超然地位。
至于有人说杜诗“易学”,那并不是普通人眼里的简单,而且因为诗歌在杜甫手上变得更为系统,更有规律性,也更多样、全面,适合不同的人去学习。
后世诗人学习杜甫诗不同的地方,却又启迪着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如元稹白居易学的浅白平易,韩愈学的奇崛、孟郊贾岛学的炼字、刘禹锡学的雄浑,张籍学的简丽,杜牧的拗峭,许浑的严密,李商隐的深邃,韦庄的清丽等等,能这么深刻、直接的影响后世众多诗人的,千古也就唯有杜甫了。
我永远端坐云端以上
· 广东因为诗写的更好啊,你们不会真以为忧国忧民就能“千家注杜”吧?
约修亚666
· 上海就是这种感觉,杜甫的诗总是能写到别人心坎里,有那种确确实实的代入感,别人的诗看完了其实就是说个牛逼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