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有女拳主义者么?看一看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崩溃下的女拳主义
中文互联网中男女对立的现象如今越发严重,男女之间的对抗也成为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现实社会中。
久而久之,就会有人疑惑,这种现象是否是中国所独有的?别的国家也存在么?
当然,在我们的隔壁,老邻居日本,就曾经经历过这一切,但不同的是,日本女拳已经在泡沫经济崩溃中消失了。
以下摘自知乎用户 文嘉 的文章(长篇好文,建议详细阅读,全面讲述了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社会状况)
https://www.zhihu.com/answer/101918305和现在1对1或者男女等量的联谊不同,80年代1个女生同时与复数男生联谊用日本熟语来说就是「日常茶飯事」。
第一是人口出生率变化,二战日本大量青年男丁死亡,所以战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鼓励生男,日本男性出生比率持续伸高,1966年达到最高峰的107:100,70年代后半段女性出生率抬上。这样等到这些60~66年龄段男生女生20岁成人后,就必定出现了一个现象,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嘛,这样女生在恋爱婚姻中可选择性就大很多。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代,女性就职比例也高升,工资待遇也不错,初入职的女职员奖金拿个5O到1百万円很正常,对于择偶条件向三高看齐,男生必须年薪1千万起底也不足为奇。泡沫时期年青女性被青年男性视为女王,同时也是“日本大嘴巴”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露骨名言:“这可是女大学生身价最高的时代啊!”。
从那时开始复数男交际女性会把男生分为四种,分别都有流行代名词,这种现象在如今日本 韩国 中国当然也存在(女生不喜勿怪):
1、「アッシー男」(跑腿男 就是需要你跑腿的时候车夫。那个时代有些女生出门是绝对不坐地铁和公交的,1990年『週刊宝石』报道都内女大学生每30名中有车夫的达28名。)
2、「メッシー君」(付帐君 女生外出吃饭时一定会想到你,据说某杂志公然宣称女性外出不用带钱包,这道理你懂的。)
3、「貢ぐ君」(上贡男 时常送礼品给女孩,女孩会给些甜头,但不要过多指望)
4、「本命」(这个不需要解释吧?)
泡沫时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帅就是钱,因为钱到底是变为金钱的奴隶还是女朋友奴隶谁也不知道? 日本杂志『週刊女性』1987年末刊登当时社会上票选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圣诞礼物排行榜,蒂凡尼的心型钻坠,卡地亚的三连环戒指(最好要金的),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国料理高居榜首,结果是成为泡沫期恋爱男生定式化圣诞礼物。一个平安夜下来基本40万日円就没了。
当时社会上男生还流行所谓“泡妞五神器”俗说:名车,花束,贵金属,高级餐厅,高级酒店。身怀五器,一定能百胜不败。当时请女孩吃一顿正餐不能少于5万円,20万属于正常消费。小礼品不能低于1万円,2~4万円最宜,一个月三场演唱会,一周一场电影属于常态化。这种奢侈消费,《
电波男》作者本田透讽刺为“恋愛資本主義”。他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杂志上到处都是介绍如何通过买物博得女朋友欢心,特别是圣诞节,就知道此言非虚。
(想过平安夜,这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礼品
这种恋愛上升到婚姻消费更惊人, 当时称为「ハデ婚」,即豪奢婚。婚礼一定要在超一流酒店进行,蜜月旅行去欧美是必须的,婚房也要洋派建筑,和式的不要。不说房子,光说婚礼一场上千万円是寻常不过。不过蜜月归来闹离婚的也很多, 即「成田離婚」,意思下了成田机场,立马办离婚。到头来婚姻还是看性格。不过就算蜜月安稳了,不代表后面日子平安,习惯独身享乐男女不希望要孩子,于是DINKS大流行,即英语Double Incom No Kids,这样结果是有钱时不想生,没钱时不敢生,日本少子化开始。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女性观点,和现在的中华田园女拳又有什么不同呢?只是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女性择偶标准才从“三高”变成了“四低”。
说到底,女拳只是男权的附庸,男权的强势消失了,女拳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分割线----------
以下数据统计来自知乎用户 排骨 的回答,链接
https://www.zhihu.com/answer/1728694891为了充实一点内容,我再补充一些现在日本女性择偶的观点:
首先,日本女性择偶年收入期望
根据女性就职网站的调查,日本女性对结婚对象的要求入上图:
2000w以上3.8%
1500w-1999w的1.5%
900w区间的3.2%
800w区间的11.3%
700w区间的15.4%
600w区间的17.7%
500w区间的19.2%
400w区间的11.9%
300w以下的2.6%
而如果实在没人选,再忍一忍也可以结婚的话(最低结婚要求年收入)
1500w-2000w是0.6%
1000w-1500w是1.5%
900w区间是0.6%
800w区间是1.5%
700w区间是3.2%
600w区间是11.3%
500w区间是20.6%
400w区间是24.4%
300w区间是27%
300w以下不到10%
而日本大学毕业的男性平均年收入是480w日元。换句话说,女性对结婚对象的年收入要求并没有太高,平均年收入稍高一点即可,但如果实在不行年收入是正常平均值上下即可。
对于是不是可以接受年收入不如自己的男性,72.7%的女性表示无法结婚,27.3%的女性认为可以结婚。
对结婚对象最期待的职业,第一是公务员,第二是技术职,第三是商社
从这个条件来说,安定性是大多数日本女性所追求的,年收入要求400w也并不是很高。
而现状是:根据2015年的日本国势调查,2015年日本未婚率为:
25-29岁:男性72.7%,女性61.3%
30-34岁:男性47.1%,女性34.6%
35-39岁:男性35%,女性23%
也就是说在接近40岁这个年龄的时候,日本平均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四分之一是未婚。
而对于男性的调查,为什么不结婚的最重要理由,经济收入占第一位。
虽然第一条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对象,但这是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所以排除这条,其实就是日本男性担心自己的钱不够,说到底,不想给女性花钱了。
这一代日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泡沫经济时期的资本主义恋爱观,只有平成年间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利己主义和单身主义的盛行。一旦认为结婚会影响自己生活质量,那不如不结婚(这一点其实男女都一样)。
所以女性会降低对结婚对象收入的要求,但对男性收入低于自己的情况还是不能接受。而男性认为,结婚降低自己生活质量,那索性不结婚了。
碳烤五花肉不加辣楼主
· 安徽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大部分女性的择偶标准逐渐由「三高」(身材高、学历高、收入高)转变为「四低三强」(低姿态、低依赖、低风险、低消费、生活能力强、工作抗风险性强、身体素质强)。低姿态:既然自己普通,就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低依赖:在家务和教育子女两方面不能过于依赖妻子。低风险:要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低消费:不能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荒废钱财,要适度花钱,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能超前消费。生活能力强: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会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工作抗风险性强:即便经济不景气,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影响。身体素质强:身体要强壮健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