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节度使叙述
安西节度使
又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驻安西都护府(龟兹,今新疆库车县)。718年,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727年,改为伊西节度使,731年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1年,再次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下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和安西都护府,领两万四千人。757年,改名镇西节度使。767年,复名安西节度使。790年,因为安西失陷吐蕃,又泾原节度使兼领安西节度。
历代节度使
郭虔瓘
夫蒙灵詧
高仙芝
封常清
李珙
卫伯玉
马璘
郭昕
驻怀州的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
李嗣业
荔非元礼
白孝德
北庭节度使
是唐朝在西域地区为防御天山北路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2年九月北庭都护领节度,727年,分为伊西北庭节度使,731年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741年,再次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防御突骑施、坚昆,下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西州和伊州,领两万人。790年,因为北庭失陷回鹘,又泾原节度使兼领北庭节度。历代节度使
张嵩
盖嘉运
李珙
曹令忠
驻怀州的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
荔非元礼
白孝德
河西节度使
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天宝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7州。
历任节度使
司马逸客
贺拔延嗣
郭虔瓘
杨敬述
王君㚟
张敬忠
李嗣直
萧嵩
牛仙客
崔希逸
萧炅
盖嘉运
王倕
夫蒙灵詧
皇甫惟明
王忠嗣
安思顺
高仙芝 751年(未任)
哥舒翰
王思礼
周佖
李珙
郭子仪
来瑱
杨志烈
杨休明
周鼎
陇右节度使
是唐朝在西北地区为防御吐蕃部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714年出现,717年,正式设立,驻鄯州。陇右节度使领75000人,下辖临洮、河源、积石、莫门、白水、安人、振武、威武、宁塞、镇西、宁边、威胜(宛秀)、金天、曜武、武宁、天成、振威等军和绥和、平夷、合川守捉。763年,被吐蕃吞并。迁到普润,改为经略使。
历代节度使
杨矩
郭知运
王君㚟
安忠敬
李嗣玄
张志亮
张守珪
贾师顺
阴承本
马正会
杜希望
盖嘉运
皇甫惟明
王忠嗣
哥舒翰
周泌
郭英乂
高升(乾元年间)凤翔陇右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凤翔尹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纪国公
李侹,遥领
彡且复
李鼎
李抱玉
朱泚
张镒
李晟
曲环
骆元光
刘澭
朔方节度使
南北朝、北周时期设有灵州镇城大都督,节制地方军事。唐高宗调露元年以来的突厥降户大规模叛乱和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扰乱了唐朝原有的御边体系,单于都护府和镇北都护府已基本丧失控御与管理北方诸族的能力,唐朝被迫采用惯行的行军征讨制度进行应对。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唐王朝与东突厥爆发灵州之战,东突厥派郁射设进驻五原故地,梁师都之堂弟梁洛仁所引的数万突厥兵进一步包围灵州。灵州总管李道宗(唐太宗李世民堂弟)据城固守,乘隙出击,大败东突厥军。并将突厥郁射设赶出五原(今陕西定边),为唐朝向北开拓疆土千余里,因战功被封为任城郡王时只有22岁。武德八年(625年)八月,东突厥再次袭扰灵州,又被李道宗击败。武德中期规定,管辖10州以上都督府,称为大都督府,灵州即为灵州大都督府。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位为唐太宗,改元贞观。与此同时,东突厥重新崛起,屡次犯边,成为唐朝的一大威胁。贞观元年(626),唐太宗拜李道宗为灵州大都督,具有很大的军事自主权。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将其他大都督府的“大”字去掉,仅留下朔方大总管府。李道宗经略灵州,治军有方,先后参与对吐谷浑、突厥、薛延陀的远征,并逐一攻灭,手下军队为后来朔方军的前身。灵州大都督府这一建制一直保留到西夏时期。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为征讨后突厥汗国可汗默啜的入侵大军,唐朝设置了朔方军的前身——朔方道行军大总管[3]。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率军夺取漠南并沿黄河北岸阴山南麓筑三受降城,加强防御,首尾相应,断绝突厥南寇之路。他仅用两月时间,筑好三城。
此后,突厥势力在漠北的复兴和壮大使唐朝不得不对原有的御边体系做出调整,将临时出征的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变为长期镇守的朔方军。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在镇压六胡州(宁夏东北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一带)地区的康待宾起义后,正式设置朔方节度使,令兵部尚书张说担任首任朔方节度使,巡视河外五城:“置朔方军节度使,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东、中、西三受降城”。此举正式拉开了朔方军历史的序幕,使其成为镇守唐朝北部边疆、维护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支柱。此后,唐朝为应对持续不断的北部边疆威胁而不断扩大朔方军的地盘、实力和职权。鲁、丽、契、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十五州和经略军先后划归朔方军统辖,其中军府7个,有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府、振武军,关内支度营田使、关内盐池使、检校浑部落使、押诸蕃部落使、闲厩、宫苑、监牧使、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和六城水运使等职也先后由朔方节度使兼领。“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五城相去三千余里。开元、天宝中,战士十万,战马三万,才敌一隅。”唐代先后历任朔方节度使约70位,五代时期朔方节度使约为14位。加上早期职权约等于节度使的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和朔方军大总管,朔方军统帅总计100多人。先后担任过宰相的朔方节度使就有姚崇、张说、王睃、萧嵩、李林甫、牛仙客、郭子仪、杜黄裳、杜鸿渐、李光弼、李怀光、仆固怀恩、浑瑊、崔宁、侯固、韩逊等16人。安史之乱期间,肃宗就派遣宦官鱼朝恩作为朔方军监军,监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朔方军将领。安史之乱平叛后,唐代宗即位,先夺郭子仪兵权,命他督造肃宗陵墓。李光弼因鱼朝恩等人谗言,郁愤不得志,逝世于徐州。关中的防御之责也逐渐被宦官鱼朝恩的神策军所替代。作为禁卫军的神策军日益势大,析置后的朔方军却无足够的兵力抵御吐蕃。郭子仪晚年在《论吐蕃书》中,提到朔方军兵力耗损:“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五城相去,三千馀里。开元、天宝中,战士十万,战马三万,才敌一隅。自先皇龙飞灵武,战士从陛下收复两京,东西南北,曾无宁岁。”对兵力现状和国防压力表示担忧:“(朔方军)人亡三分之二,比于天宝中,有十分之一。今吐蕃充斥,势强十倍,兼河陇之地,杂羌浑之众,每岁来寇近郊。以朔方减十倍之军,当吐蕃加十倍之骑,欲求制胜,岂易为力?近入内地称四节度,每将盈万,每贼兼乘数四,臣所统将士,不当贼四分之一,所有征马,不当贼百分之二,诚合固守,不宜于战。”尽管如此,郭子仪仍受到猜忌的现实:“臣若坚壁,恐犯畿甸;若过畿内,则国人大恐,诸道易摇。外有吐蕃之强,中多易摇之众,外畏内惧,将何以安?”德宗一朝,朔方军兵力又受到压缩,德宗贞元八年,将距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180里的定远军转隶于左神策军。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朔方军集团引发朝廷猜忌,历经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先后3次分割其势力,先后共划分为8个较小节度使,称为京西北八镇,收归兵权于宦官集团的神策军。这也弱化唐朝野战军队的整体力量,造成了唐蕃战争中唐的失利,以及五代-北宋时期西北地区军阀割据的现象,如从朔方节度使划分出的定难军节度使(即夏绥节度使)后来成为西夏。对东部诸节度使的放纵,使得河朔三镇实质上独立。朔方节度使辖区经历3次重划:乾元初(约759年),罢朔方节度使所兼关内节度使。
从原朔方节度使辖地析出朔方节度使、邠宁节度使及振武节度使。
因安史之乱后朔方军主力随郭子仪驻扎河中府(蒲州),邠宁节度使领蒲州,分得朔方军主力。
乾元三年(760年),分邠宁节度使设立渭北鄜坊丹延节度使,治坊州,即后来的鄜坊节度使。
乾元三年(760年)六月,朔方节度使辖地分岐州、陇州,设凤翔节度使。
大历三年768年,从邠宁节度使辖地析出置泾原节度使。
唐德宗贞元中(785—805年)从朔方节度使和振武节度使辖地析出夏绥节度使。
大历十四年(779年)朔方节度使与邠宁节度使、振武节度使重新划分,析出州府归河中节度使。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李道宗武德五年(622年)任灵州总管,贞观元年(626年)至贞观三年(629年)任灵州大都督。
李靖(626-629)(兼灵州大都督、安州大都督)
薛万彻(629-?)(灵州大都督,鲜卑族)
李大亮(641-?)(武阳县公,右卫大将军)
薛怀义(694-695,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契苾明(与薛怀义同时,受薛指挥)
王孝杰(695年)
郭澄(696年前后,据《郭虚己墓志铭》)
魏元忠(701年)
宗楚客(704)
姚崇(704-705)
朔方道大总管(又称:朔方军大总管、灵武道大总管、灵武军大总管)裴思谅(705-706)左骁卫大将军
沙吒忠义(706)右金吾卫将军,百济族
张仁愿(707年,朔方军总管,朔方军由镇军转变为常规镇守的正规军)
唐休璟(710-711年)
解琬(711-712年)
郭元振(712-713年)
解琬(712-713年)
赵彦昭(713-714年)
王晙(714-715年)
薛讷(715-716年)
王晙(716-720)
韦抗(720年)
王晙(720-721年)
王毛仲(721-722年)(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
历代节度使
张说(722-723年)
王晙(723-727年)
李亨(727年)(即后来的唐肃宗)
李祎(727-736年)
牛仙客(736-742年)
王忠嗣(742-746年)(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节度4镇兵马。灵州大都督、左武卫大将军)
张齐丘(746-750年)
安思顺(750-751年)
李林甫(751-752年)遥领
李𬀩(知留后事,751-752年)
安思顺(752-755年)(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兼灵武郡太守、御史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曾任户部尚书。突厥族)
郭子仪(755-759年)(灵武郡太守、灵武郡都督府长史、朔方节度副大使。其中:757年九月—759年三月,又兼任河西节度副大使)
李光弼(759年)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李国贞(761-762年)朔方、河中诸镇行营都统
郭子仪(762年)(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军兵马副元帅)
仆固怀恩(762-764年)曾任朔方节度副使
路嗣恭(765年—768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曾任朔方节度副使)
郭子仪(764-779年)(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遥领)
郭晞(772年)开府仪同三司、朔方节度使
常谦光(768年—779年)
崔宁(779-781年)未任。
杜希全(779年—783年)
李怀光(781年-783年)未任。(曾授邠宁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连城郡王。靺鞨人)
宁景璿(783年-784年)
浑瑊(784)(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咸宁郡王,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赠太师。铁勒人)
杜希全(784年—793年)(金吾大将军,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灵、盐、相、夏节度营田等使)
李谅(794年—795年)遥领
李乐(794年—807年)
范希朝(807年—809年)(右金吾大将军,灵州大都督,检校司空,灵州长史,朔方灵盐节度使)
王佖(809年—813年)
阿跌光进(813-815年)
杜叔良(815-820年)
李听(820-822年)
李进诚(822年—826年)
李文悦(828-832年)
王晏平(832年—836年)
魏仲卿(836年)
李彦佐(843-845年)
何清朝(845年)
史宪忠(846-847年)(陇州刺史、泾原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振武节度使、金吾大将军。奚族人)
米暨(847年)
李钦(849年)
朱叔明(849年—851年)
田牟(851年—853年)
李彦佐(853年)
刘潼(853年—857年)
唐持(857年—859年)
李公度(咸通初年)
裴识(863年)
侯固(咸通中)卢潘(869年)胡某,常侍(咸通中)
唐弘夫(871年-881年)
李钧(874年)疑未任李玄礼(中和年间)
韩遵(景福至光化年间)
韩逊(899年-914年)(兼领河西节度使)
韩洙(914年-928年)(兼领河西节度使)
韩璞(928年)(兼领河西节度使)
韩澄(929年)(兼领河西节度使)
康福(929年-932年)(兼领河西节度使)
张希崇(932年-939年)
张从宾(937年之前)
冯晖(939年-946年)
王令温(946年)
冯晖(946年-952年)
冯继业(952年-969年)
段思恭(969年-974年)
张全操(975年-976年)
河东节度使
是唐朝时的一个节度使。开元十一年之前称天兵军节度,同年三月四日改为太原以北诸军节度。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又于边境设置十节度使,三经略守捉使,以遏制四夷。河东节度使为其中之一,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衣赐岁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与朔方节度使互为掎角,以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
历任河东节度使
薛讷 2年 (712 — 714)
王晙 2年 (714 — 716)
张嘉贞 4年 (716 — 720)
张说 2年 (720 —722)
崔日用 1年 (722 —723)
韦凑 1年 (723 —724)
崔隐甫 1年 (724)
张孝嵩 3年 (724 — 727)
李暠 3年 (727 — 730)
宋之悌 1年 (730 — 731)
杜暹 1年 (731 — 732)
李祎 4年 (732 — 736)
王昱 2年 (736 — 738)
牛仙客 2年 (738 — 740)
王忠嗣 1年 (740 — 741)
田仁琬 4年 (741 — 745)
王忠嗣 5年 (745 — 750)
韩休琳 1年 (750 — 751)
安禄山 5年 (751 — 756)
李光弼 1年 (756)
王承业 1年 (756)
李光弼 3年 (756 — 759)
高秀岩 (757),安禄山所任
王思礼 2年 (759 — 761)
管崇嗣 1年 (761)
邓景山 1年 (761 — 762)
辛云京 6年 (762 — 768)
王缙 2年 (768 — 770)
薛兼训 7年 (770 — 777)
鲍防 2年 (777 — 779)
马燧 8年 (779 — 787)
李自良 8年 (787 — 795)
李悦 5年 (795 — 800)
郑儋 1年 (800 — 801)
严绶 8年 (801 — 809)
李鄘 1年 (809)
范希朝 1年 (809 — 810)
王锷 6年 (810 — 816)
张弘靖 3年 (816 — 819)
裴度 3年 (819 — 822)
李听 3年 (822 — 825)
李光颜 1年 (825 — 826)
李程 4年 (826 — 830)
柳公绰 2年 (830 — 832)
令狐楚 1年 (832 — 833)
李载义 2年 (833 — 835)
王璠 1年 (835 — 836)
李载义 1年 (836 — 837)
裴度 1年 (837 — 838)
狄兼谟 2年 (838 — 840)
符澈 2年 (840 — 842)
刘沔 1年 (842 — 843)
李石 1年 (843 — 844)
杨弁 (844)自立
崔元式 1年 (844)
王宰 6年 (844 — 850)
李拭 1年 (850 — 851)
李业 1年 (851 — 852)
卢钧 3年 (852 — 855)
郑涓 1年 (855 — 856)
刘瑑 1年 (856 — 857)
毕𫍯 2年 (857 — 859)
裴休 1年 (859 — 860)
卢简求 3年 (860 — 863
)刘潼 3年 (863 — 866)
郑从谠 3年 (866 — 869)
康承训 1年 (869 — 870)
崔彦昭 3年 (870 — 873)萧邺 1年 (873 — 874)
窦浣 4年 (874 — 878)
曹翔 1年 (878)
崔季康 1年 (878 — 879)
李侃 1年 (879)
李蔚 1年 (879)
康传圭 1年 (879 — 880)
郑从谠 3年 (880 — 883)
李克用 24年 (883 — 907)
李存勖 16年 (907 — 923)
孟知祥 (923 — 925)
张宪 (925 — 926)
李存霸 (926 — 926)
符彦超 (926 — 927)
李从荣 (927 — 929)
李从厚 (929 — 930)
冯赟 (930 — 931)
李从温 (931 — 932)
石敬瑭 (932 — 934)
李从珂 (934 — 934)
李德珫 (934 — 934)
石敬瑭 (934 — 936)
宋审虔 (936 — 936)
石重贵 (936 — 937)
安彦威 (937 — 940)
李德珫 (940 — 941)
刘知远 (941 — 946)
刘崇 (947 — 950)
幽州节度使
又称幽蓟节度使、燕蓟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是唐朝在燕蓟(今北京、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之一。安史之乱的根据地,后直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族、契丹,治幽州(又称“燕州”、范阳郡,今北京到保定一带),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以范阳、河东、平卢为根据地,发动叛乱,建立大燕,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年)李怀仙投降唐朝,唐朝为了笼络河北旧部,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四镇之乱时,幽州朱滔自称冀王。元和十四年(819年),卢龙节度使刘总的臣服,标志着元和中兴的顶峰。两年后,朝廷任命文官张弘靖为幽州、卢龙节度使。但由于处置措施不当,卢龙节度使又被军人把持割据。直到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卢龙节度使刘守光自称大燕国皇帝,后为后唐庄宗李存勗所灭。后晋建立前夕,石敬瑭将燕蓟节度使全境之燕州(幽州)、蓟州、顺州、檀州、儒州、瀛州、莫州、涿州、新州、妫州、武州等十一个州,和河东节度北部云州、蔚州、寰州、应州、朔州五州割让给契丹国,这就是燕云十六州。
历代节度使
张说(718-720年)
邵宠(720年)
王晙(720年)
裴伷先(721-727年)
李瑶(724-727年,遥领)
郑溥(725-726年)
李尚隐(727-729年)
赵含章(732-733年)
薛楚玉(733-734年)
张守珪(734-739年)
李适之(739-741年)
王斛斯(741-742年)
裴宽(742-743年)
安禄山(744-755年)
贾循(755年)
封常清(755年,未任)
李光弼(756年)
史思明(756年,安禄山任命)
向润客(756年,安禄山任命)
史思明(757-759年,安庆绪任命)
李筌(759年)
李光弼(759年)
张通儒(760-761年,史思明任命)
李怀仙(761-768年)
王缙(768年,未实际控制)
朱希彩(768-772年)
朱泚(772-774年)
朱泚(774-782年,遥领)
朱滔(775-785年)
刘怦(782年)
王武俊(784年,未任)
刘怦(785年)
刘济(785-810年)
刘总(810-821年)
张弘靖(821年)
刘悟(821年,推辞未赴任)
朱克融(821-826年)
朱延嗣(826年)
李载义(826-831年)
李运(831年,遥领)
杨志诚(831-834年)
李淳(834年,遥领)
史元忠(834-841年)
陈行泰(841年)
张绛(841年)
张仲武(841-849年)
张直方(849年)
周𬘭(849-850年)
张允伸(850-872年)
张简会(872年)
张公素(872-875年)
李茂勋(875-876年)
李杰(876年,遥领)
李可举(876-885年)
李全忠(885-886年)
李匡威(886-893年)
李匡筹(893-894年)
刘仁恭(895-907年)
刘守光(907-913年)
周德威(913-918年)
李嗣昭(919-920年)
李绍宏(920-923年)
李存审(923-924年)
李存贤(924-925年)
赵德钧(925-926年名李绍斌) (925-936年)
赵延寿(936-947年)
萧海真(947-952年)
平卢军节度
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开元七年(719年)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经略河北支度,治所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开元二十八年前后,朝廷敕令平卢军节度使乌知义:“渤海黑水近复归国,亦委卿节度”。玄宗晚年擢升安禄山为平卢军使,兼营州都督。安史之乱期间,平卢是安禄山的根据地之一。安史之乱后期,上元二年(761年),从前为安禄山部将后归顺唐朝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山东省青州),从此平卢指山东一带。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军力严重受损,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淄青(平卢)为李正己占据。在之后的54年间传给其子李纳、孙李师古、李师道,终被唐朝朝廷平定。其间淄青节度使、平卢淄青节度使、平卢节度使等称号交替使用。
历代节度使
张敬忠(719年)
许钦澹(720年)
臧怀亮(722年—725年)
薛楚玉(730年—732年)
张守珪(733年)
乌知义(734年—738年)
王斛斯(740年—741年)
安禄山(741年—755年)
吕知诲(755年—756年)
刘客奴,赐名刘正臣(756年)
徐归道(756年—757年,安禄山所任)
王玄志(758年)
侯希逸(758年—765年),762年后迁青州
剑南节度使
开元七年(719年)升剑南度支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设置剑南节度使,为天宝十节度之一。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主要辖区是益州、彭州、蜀州、汉州、眉州、绵州、梓州、遂州、邛州、剑州、荣州、陵州、嘉州、普州、资州、巂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简州、龙州、雅州、泸州、合州25州和昆明军。相当于今四川省中部。后来辖境有所扩大,增加翼州、当州、柘州、松州、恭州、姚州、悉州、奉州、霸州、保宁都护府。统辖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江南军、澄川军。至德二载(757年)分割为东川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历代节度使
齐景胄(717年—718年)
李濬(720年)
苏颋(720年—721年)
韦抗(721年—723年)
苏颋(723年—724年)
张敬忠(724年—725年)
张守洁(726年—727年)
李清(727年-735年)(遥领)
裴观(727年—728年)
宋之悌(729年—730年)
张敬忠(731年)
王昱(733年—735年)
张绍贞(735年—736年)
李尚隐(736年)
王昱(738年)
张宥(738年-739年)
章仇兼琼(739年-746年)
郭虚己(746年-749年)
鲜于仲通(749年-752年)
杨国忠(751年—755年)(遥领)
崔圆(752年-756年)
李璬(755年—756年)
李峘(757年)
卢元裕(757年-758年)
李之芳(758年-759年)
裴冕(759年-760年)
岭南节度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后为天宝十节度之一。至德二载(757年)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直辖广管各州,即今钦山港以东除连州、连山、连南之外的广东省。兼领桂州、邕州、容州、交州四管,所以号称五府(都督府)。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二道,广管为岭南东道节度使,邕管兼桂、容、交为岭南西道节度使。895年,改为清海军节度使。917年,清海军节度使刘䶮建立南汉。历代节度使
宋璟(716年)
甄亶(717年)
裴伷先(719年—722年)
李琚(727年—735年)
李尚隐(727年)
李朝隐(733年—735年)
宋鼎(739年)
裴敦复(745年,未赴任)
彭果(745年—747年)
卢奂(749年—751年)
张九皋(751年—753年)
何履光(754年—756年)
贺兰进明(756年,未赴任)
韦利见(757年—758年)
张万顷(758年—760年)
赵良弼(760年—761年)
韦利见(761年)
张休(763年)
杨慎微(764年—767年)
徐浩(767年—768年)
李勉(768年—772年)
吕崇贲(772年—773年)
路嗣恭(773年)
李述(775年,遥领)
高翚(776年、777年)
张伯仪(777年—782年)
元琇(782年—784年)
杜佑(784年—787年)
李复(787年—792年)
薛珏(792年—795年)
王锷(795年—801年)
赵植(801年—802年)
徐申(802年—806年)
赵昌(806年—808年)
杨于陵(808年—810年)
郑𬘡(810年—813年)
马总(813年—816年)
崔咏(817年)
孔戣(817年—820年)
崔能(820年—823年)
郑权(823年—824年)
崔植(824年—826年)
胡证(826年—828年)
李宪(828年—829年)
崔护(829年—830年)
李谅(831年—833年)
崔珙(833年,未就任)
王茂元(833年—835年)
李从易(835年—836年)
卢钧(836年—840年)
崔龟从(844年—845年)
卢贞(845年—846年)
李玭(847年—848年)
李行修(848年—849年)
韦正贯(849年—851年)
纥干皋(851年—854年)
韦曙(855年—858年)
杨发(858年)
李燧(858年,随即收回任命,故未任)
李承勋(858年—859年)
萧仿(859年—860年)
韦宙(861年—868年)
郑愚(868年—871年)
郑从谠(871年—874年)
韦荷(874年—876年)
李迢(877年—879年)
郑续(879年—886年)
吕用之(886年,未到任)
裴璩(887年—889年)
刘崇龟(890年—895年)
陈珮(893年,未到任)
崔胤(896年,未到任)
李知柔(896年—900年)
崔胤(900年,未到任)
徐彦若(900年—901年)
刘隐(901年—911年)
裴枢(903年,未到任)
崔远(904年,未到任)
刘岩(911年—917年)
大龙的铁杆球迷
· 湖北其他节度使任期都不长,安禄山任了十来年不反才怪
EVA14
· 福建河东一票大佬唐代就感觉是当时的灯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