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三国的“三绝”包括张飞的塑造以及剧组的改编

avatar
关注

谈角色塑造是绕不开对剧本及对导演思路的讨论的。如果要详细分析,足够给这几位角色各自写上好几篇评论,在此,我仅想略作简述,简单谈谈我对老版关张曹操诸葛人物塑造的一点浅见。

我应该和大部分讨论这些角色的朋友们不一样,过分的溢美之词和花式夸赞在我这里不多见,我希望尽量就事论事,不去刻意吹捧或者煽情(毕竟这种评论文章已经很多了,不缺我一个),同时有些观点我可能讲得比较直接,也包括了一部分意见和批评,有些也许会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当然,这些也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多多斧正,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和平交流。

1.关于曹操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前人之述备矣,特别是曹操,又有鲍老师自己的论文珠玉在前,我着实也谈不出什么来了。不过要说明一点,虽然剧组依然遵循尊刘贬曹的大基调,然而曹操其实才是被导演组确定为第一主角的角色——没错,很让人惊讶,王扶林导演和其他几位导演老师们就是如此认为的,而非通常我们所认为的刘备或者诸葛亮。应该说,小说和小说影视化之后的确在角色戏份的安排上会有不小差异,这种取舍是很明智的选择。另外据我的观察,整部央视三国最被着重塑造的角色,就是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三绝”。前半部着重刻画曹操,后半部基本就是《诸葛亮传》。曹操虽然戏份不如诸葛亮多(所以诸葛当第二主角也没问题),但曹操确实是被着重重塑和刻画的最关键人物。尤其执行导演之一沈好放先生就是忠实的曹粉,他是把曹老板往伟大枭雄的角度去刻画的。沈导和其他几位导演给曹操加了许多戏份,比如观沧海、最后一次眺望江南,还有原创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孟德新书》等等,确实为塑造雄浑多变的曹操尽心尽力。有位网友说得好:“导演爱不爱一个人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沈好放对曹操的爱,张绍林对诸葛亮的爱那是毫不掩饰使了劲地拍。”

几个影视剧版本的曹操,只有鲍老师演的曹操才是一个真正立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脸谱化的所谓霸气或者痞气一个词就能概括的。剧本是一方面,演员的塑造能力是另一方面。曹操是复杂多面的人物,他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既有自信多疑奸诈猜忌残暴冷酷狂放,也有率直可爱温情幽默搞笑滑稽,也有潇洒豪情雄才大略。鲍老师拿捏准了曹操的特点:豪放、随意、多变。曹操是多面、复杂但又都很突出的个性糅合起来的人物,只要把他的六边形性格“有机”呈现出来就很完美了,鲍老师的演绎就是如此。曹操的成长鲍老师也演得极好,是从眼神气质里带出来的东西,不靠服装化妆,年轻时候的那种朝气正气锐气和晚年的多疑阴鸷城府深邃形成对比反差。而且鲍老师的台词多自然啊,之后的几版比如于版和陈版演曹操都是压着嗓子在“演”,鲍老师确实说过,曹操这种复杂的且没有原型的人物确实需要“演”,但是这个“演”是一种自信的表演型人格,是内化的,不是表面上“演”给观众看。现在演员一演帝王将相就千人一面,全是霸气就行了,这就是一种偷懒的低级塑造方式。

顺便贴一段网友鲍版曹操的评论,写得极妙: “很多人总以为大英雄,大奸雄,专制皇帝,恨不得永远咬着腮帮子讲话,永远像霸道总裁那样行事。但是实际上,真实的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情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恶魔也有发糖果的时候,何况曹操呢。康熙与少年乾隆的舐犊情深,对太子的怜爱与痛心,都让人觉得那就是千千万万个父亲和爷爷的缩影。鲍国安版曹操的诗情与幽默,让人觉得脱下战袍他就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才情万丈的小老头。如果能够刻画出这一面,以此作为人物的基础,那么再去刻画其独断专行,杀伐决断的魄力,会让人物更加立体,更有冲击感。焦晃的康熙,英雄迟暮,一度让人觉得是垂垂老矣,但是总是在平地之中起惊雷,以天子之睿智,行独断之决策。鲍国安的曹操,前一分钟坐在你面前和你絮絮叨叨说点话,后一分钟就能微锁眉头,谋划惊天的大棋局,就好比电影亚历山大大帝,角斗士中的帝王给人的感觉一样。这种特征,和现实中的大佬也是一致的。”

2.关于诸葛亮及张绍林导演

本来孔明这一角色原定是濮存昕老师,但他有别的戏,遂请导演为他安排了一个戏份少而紧凑的角色。后来剧组还是想找曾经在85版《诸葛亮》中饰演诸葛亮的李法曾老师,那个时候李老师扮演的诸葛亮是被大家公认的“活诸葛”,但李老师年纪太大了,比演刘备的孙老师还大了10岁,濮老师又不接这个角色,当时孔明选角确实很让人头疼,李老师最后都说实在不行还物色不到就还他演。唐老师进组本来是试镜周瑜的,贴了胡子之后沈好放导演说这不是诸葛亮吗,还叫来其他导演一起看,都觉得像诸葛亮,才准备让唐老师演了这个角色,但选定他的中间过程可谓是曲折艰辛,总有人提出要换他,观众里写信来批判的更是多,还是王扶林导演一直坚持,包括张绍林导演也在和他磨合之后认为他很好。

之前也看过李法曾老师扮演的诸葛亮,李版旨在把握诸葛亮内敛儒雅的一面,除了李法曾,还有金城武、王洛勇等各位老师亦饰演过诸葛亮,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只演出了某一个特定阶段的诸葛亮而非“完整”的孔明,亦不如唐老师版因顶级剧本加持的而更显立体。唐老师完整准确而又细腻丰满地刻画了诸葛亮完整的一生:从初出茅庐的少年得志到六出祁山的孤独凄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唐版的确是唯一一版把诸葛亮青年时期的那种意气风发、神采俊逸、潇洒自信甚至带着韧劲霸气和些微山村野夫的粗莽气展现地淋漓尽致的,这是突破前人的独创。私以为,若单论演技“好”,整部剧里的几乎所有角色就没有差的,尤其是主演们,均分可以达到95分,但演技自始至终最稳定的我认为是鲍老师和孙老师,最亮眼的则是鲍老师和唐老师。唐老师的诸葛亮,晚期是演绝了,一战封神,看完秋风五丈原真是让人彻底拜服,我认为这是他演艺事业的真正巅峰角色,不过他对于诸葛中期的塑造有些潦草(特别进入西川前后的那几集,部分戏份也是他最早进组拍摄的,前后对比明显有略微出戏感)。

此外,我认为唐老师晚年诸葛角色的成功有相当一部分也应该归功于张绍林导演和编剧对诸葛一角的偏爱(当然毛本罗著本身就最偏爱这个角色)。整个第四部就是诸葛传无疑,加戏多得数不胜数,几乎一节一段。全剧加戏最多的一个人物就是诸葛亮。张绍林导演最后甚至还干了编剧的活儿,又给诸葛亮加了几处剧本都没有的戏,比如让陆涛副导演扮小兵给丞相送吃的,让诸葛亮这个角色真正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再是一个脸谱化的角色。类似的小缝小补也很多,比如最令人称道的,原著里诸葛亮听闻周瑜的去世哈哈大笑,而央视版改为了惺惺相惜喟叹不已等等。马瑞芳在拍摄三国期间曾经采访了剧组的主要演员,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谈到令演员们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就是后期减去了太多的镜头,晚年诸葛亮回光返照的情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戏:“五丈原诸葛亮回光返照,想出去看看战士。用很大力气也难上车,一个老兵过来,问:丞相,您还认识我吗?诸葛亮说不出话,就用手指了指头,老兵立即热泪盈眶,丞相记得,他是擒孟获时头部受伤的老兵!老兵捧了一个小罐儿给诸葛亮说,皇上喜欢瞿瞿(促织),老卒给皇上捉的。诸葛亮两手颤抖着,接过这个小罐……这当然是愚忠,但这正是真实感人的诸葛亮。” 可见,剧组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加戏和偏爱达到何种地步,对这个角色前后成长连贯度的推敲也精细到了极致。如果唐老师只有早年和中年戏,他未必会这样让人印象深刻,晚年戏份使他一战成名,不仅在剧组里也让其他人闭了嘴,晚年孔明也几乎成为他毕生影视作品中的真正巅峰角色。所以一个演员能演出一个载入影史的经典角色,不仅靠演员本人,还需要导演编剧等一系列人员的协助。鲍老师说他对自己一个朋友的话深有感触,那个朋友说:“多少人的努力,成就了你鲍国安”。每个经典角色都是无法复制的,独一份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产物。

在这里忍不住夸赞张导几句。我认为,张绍林导演的拍摄审美格调极高,营造氛围的手法极其高级细腻又灵活生动,晚年诸葛几场回忆杀真是做足了戏,环境渲染和情绪铺垫都做到了极致,唐老师和张导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全,唐老师因为诸葛亮这个角色彻底走出了演艺生涯的低迷期,摆脱了奶油小生的帽子,而张导本是地方上来的导演,在央视三国这种国家级别的剧组里他也一直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俩人都憋着一股劲儿,整日埋头苦干。最终二人都如愿以偿,张导接到了央视水浒,唐老师从“小生”向“须生”转型成功。若是读过张导对于拍摄三国的回忆文章,便可看到他对诸葛亮这一第四部唯一剩下的主角倾注了多少情感和激情,下了多少苦功费了多少心思,张导有美术功底且每一个镜头都亲自操机拍摄,七擒七纵、五丈原等等拍得真叫精彩绝伦,感染力、细腻度、镜头语言、剧本节奏都是顶级、近乎电影级别的。最后也确实证明,张导的第四部就是全剧拍得最好的部分。张绍林导演的部分是表现手法相对最丰富灵动最“活”的。他的指导思想是回归影视艺术的“质”:求真、至善、尚美;强化艺术自律,回到文本,回归生活,重细节,讲真情,不媚俗,反同质,达到形式内容的有机平衡,不过分偏袒和追求形式愉悦。相反新四大名著就是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典型,形式满而内容空,无法感人、不耐琢磨也是必然结果。

一提起唐老师饰演的诸葛亮就有人夸奖说他是从后往前演的,一天演好几场等等。这应该夸赞但不应当神化,这还是由于不了解演员这个职业导致的,加上对唐老师宣传地多,大家都知道他这些事情。 不过这种能力是演员应该具备的素养。准备充分,快速入戏,老版的主演都是几个剧组来回跑,有时一天内好几场戏。就我知道的,孙老师演刘备也是上午演晚年下午演早年,五个组来回跑。一般拍电视剧都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所以所有人都不是按照剧本顺序拍的,简言之就是:指哪打哪,可能前一秒哭戏后一秒笑戏。镜头之间都不是连续的,也许一个镜头拍完,下一个镜头要等一个月之后,这都有可能的。现在觉得这样很恐怖,是因为认真的好演员太少了,整体水平滑坡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唐老师论演技的稳定度是不如鲍老师的,我觉得可能也是他最后飞天奖输给鲍老师的原因,最初拍摄的刘备入川的几集戏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太进入状态(当时剧组还想换掉他),有点没拿捏好那种早年和中年过渡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可能也和这种过渡时期戏份零散又不好发力塑造有些关系。

3.关于关羽和张飞

关羽确实是这版三国另一个着重刻画的人物。关羽的高光戏份比如约三事挂印封金走单骑古城会华容道单刀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走麦城等等都拍得很全。此外,五位导演也为关公增了很多戏份,走麦城还拍了整整一集,而且剧组尤为想突出其人性化的一面减少凝重的刻板印象,比如增加了杀胡班一段嘉靖本桥段,毛本胡班没有被杀,让胡班死并让关羽在坟前祭拜更突出了他的忠义之情。

不过,我一直认为,老版的几大主角里,演技相对最弱的其实就是陆树铭老师。也是由于关羽这个角色如果分析起来是比张飞更好演一些的,相对来说这一角色更重外形。关羽在形象达标的前提下更容易演出平均水准,换谁来可能都差不太多。陆老师自己也说,自己演关羽找到感觉用了一年时间,之前几集就演了个壳,他的对手戏往往是其他老师比如鲍、孙、李老师带领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和琢磨一下那些对手戏份就会很容易发现。另外,也有幕后资料证实。随便贴两张:

关羽实际上是个很典型的脸谱化人物,长面凤眼威风凛凛又高又壮虎背熊腰,找演关羽的演员首先要看像不像,演技再好形象不像的人也没办法演。在人物的性格上,相对来说,他也不具有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张飞的那种成长性或性格的复杂度,他的个性从出场就差不多定了型,基本就是一个忠勇的儒将形象。而张飞比关羽难演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个性也是有成长的,而且粗重带细。诸葛亮的个性是一种纵向的人格发展,从意气风发到成熟稳重到鞠躬尽瘁;曹操的个性则更立体、多面、复杂,奸雄并具;刘备则是一种静水深流表面露一分水底藏九分的不易拿捏分寸的个性。关羽比起上述几位,个性就显得不那么丰富,就连和张飞这样一个从莽撞粗勇到能偶尔使计用谋的一代将领的成长相比,自身性情的层次变化也是非常少的。很多所谓展现演技的表演上的东西,实话说换一个演员来演也都能演出来。所以综合来说,关羽需要的演技最少,现在总是被列入老三国前三名,还是占了形象的优势还有所谓“三绝”的称号过于响亮使然。陆老师的关羽刚开始演得有些僵硬不是一个两个人这么说(越往后的戏份就相对灵活起来了一些,走麦城是真的演绝了演活了),当年也有不少人撰文说过这个事情,他可能相对进入角色慢一些。现在最终呈现的效果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一讲起老版三绝留给人的印象都很深。我觉得他如果可以再丰富一些眼神形体,对手戏再能展现一些灵活生动性就更好了。我之前就发现陆老师有一个一讲话就摆手的动作基本上一直用到底,肢体语言的变化显得少了些。总而言之,陆老师演得中规中矩,个别地方的加戏其实也很精彩的,比如曹操问如果刘备已死你如何处世,他一句“愿从与地下”时那个带着一抹惨笑又悲戚的神情就特别感人。整体来说,类似的精彩高妙的处理比较少,也是为什么显得有些生硬。不过老版这些演员都是大佬,这些挑刺都是鸡蛋里挑骨头,一堆强人里表演能力稍微显弱那么一点,也比一般演员强百倍了。

下面谈一下李靖飞老师的张飞,先摘录一段老报刊里对于李老师的介绍:“李靖飞,1958年生于河北邯郸,确属‘燕人’,是河南省话剧团的演员,凭着爹妈赐给的憨厚形象,已在一系列舞台剧中塑造了不少受观众喜爱的人物,曾经参加演出了《张灯结彩》《老八路与小哥们》《八九雁來》等10余台话剧,拍摄的电影有《破袭战》和《化妆师与漫画家》,在《铁人》《军校生》《燕赵悲歌》等多电视剧中出演主要人物。李靖飞质朴的表演,很被一些导演看好,后来河南拍了一部《刘关张传奇》,李靖飞当仁不让地成了扮演张飞的演员,于是大名远扬,也使他或多或少与‘三国’有了一点渊源。”

在新版三国出来之后,对比那个不忍直视的莽夫“李逵”,大家终于发现李靖飞老师的张飞演得那么好,李老师终得“平反”(老三国首映的时候有评论文章甚至批评这版张飞就是个只会嚷嚷的莽夫,这说明之前看不懂演员演技的人其实也大有人在,真想知道这位如果看了新三会如何看待新版的张飞)。新版的张飞演得实在太差太差了……讲难听点,新版的张飞连及格分都没有,完全不像学过表演的人,真不知道他怎么能毕业的。这对比反差太过于明显了,更突出了李老师的好。好比老版主演平均演技96分,李老师94分,康凯演技30分,这一下就拉开差距了。不过有些人直言李老师是全剧演得最好的,那就是有点捧过了。(我之前就写过,关、张的个性比较单维或者说强烈,演“透”相对容易,主要个性有了,其他诸如“忠义”中的傲上不辱下或儒将之风、“粗勇”中偶尔的“心思细腻”“勇中有谋”都属于锦上添花的塑造,而且忠义、粗勇、聪慧过人、狡诈多疑这些性格特点可以在相应的故事中直接展现,故事讲完,人物性格和形象基本就立住了,“三绝”和“张飞”的塑造非常吃“剧本”。)张飞的个性是比较鲜明的,个性鲜明同时又有些粗中带细的小亮点。如果看过幕后对李老师的采访,他很坦白地说过,张飞不像其他角色能成“家”,这种爱憎分明性格透亮粗率直爽的角色,表演难度不算特别高,越是看不出性格的越不好演,比如演义版的刘备这种(于和伟那版是占便宜的,不按演义演),因为你使不上劲儿,找不到发力点。李老师演得当然是相当好的,我个人觉得,他演的也很细腻,其实比陆树铭老师演得更好一些。

之前和一位网友讨论时他简单分析了李老师的几处细节处理,这里粘贴一下给各位jr看看,我觉得他已经讲得很到位了:

“最近在B站重温三国,李靖飞的张飞有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一个就是他要去西川,临走前突然转身抱住关羽虎目含泪说二哥保重,这个即兴大家说的很多了,而且这一段他跟陆树铭的对手戏,很明显能看出陆一开始是没有跟上的,反应稍有些迟滞,整段表演的节奏是李在带着陆。第二个细节是当阳桥头他听百姓说赵云原来不是去投降曹操而是寻找皇嫂,李靖飞有一个微笑的微表情,与他前面在刘备那里气呼呼地说‘若撞见时,便一矛刺死’相对照,立马就把张飞当时那种原来自己的好战友好兄弟没有叛变的欣慰、大敌当前时又多了一个臂助的安心等内心活动全表现出来了。有时好的表演真的不是大呼大叫手舞足蹈,特定情境下哪怕嘴角眉梢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传递出丰富而极具代入感的信息。第三个细节,也是最令我震撼和反复玩味的,是古城相会时,张飞亲自擂鼓出城迎接大哥。鼓声停时,张飞没有迫不及待地跳下战车向刘备奔去,而是先低下了头,愣了几秒钟,然后再下车。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细节时,一下子还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扑向刘备,为什么要停顿这么几秒。可是稍微玩味一下,就会觉得这里李靖飞老师的处理真是极度真实到妙不可言。恰恰是因为张飞对大哥朝思夜想、极度思念渴望见到自己的大哥,所以突然有一天真的阔别多时的大哥就在眼前时,一定会有一种不真实感,会觉得我不会是做梦吧,这是真的吗?我真的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大哥了吗?这是一种狂喜之下的紧张,因为太激动了,所以下意识地会担心是不是在做梦或者是错觉,所以一定会定定神、做做深呼吸、喘口气……我想凡是谈过恋爱的人,大约都有过好久没有见到自己心仪的女神(男神)或者自己深爱的女朋友(男朋友),突然有一天得知她(他)回来了,在赶到约会地点马上就要见到对方的那一刻时的那种紧张体验,想想这种体验,就会体会到李靖飞那个细节处理得有多到位。好的表演真的能够让人反复玩味,任何时候想来都会忍不住击节赞叹!”

4.再吐槽几句刘备的剧本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剧组在主要角色的塑造和加戏方面都考虑地非常周到和细致,特别是对于主角们“立体化”的塑造。我之前已经发了好几个帖子谈论老版刘备的精彩演绎,孙老师其实是老三国里最被低估的一个大神级演员。可即使他再如何苦心造诣,也无法撼动原著的单薄形象、后世的真伪之辩包括刘备这个不讨喜角色在人们心中的长久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别是第三部明明是刘备的高光时期。老三国五部各有各自的mvp,第一部曹操,第二部周瑜,第三部刘备,第四部诸葛,第五部姜维,但第三部可谓是全剧拍得最差最拉胯的部分,没有之一。关羽曹操刘备都在这部分下线,三位主角之死却拍得一个不如一个,走麦城最好,白帝城最差,关、曹的死分别各由一集来展现(败走麦城、曹操之死),而昭烈帝就这样急匆匆地在《安居平五路》的开头部分下线了,渲染铺垫处理地粗糙简陋着实令人大失所望。

再瞧瞧孙光明导演把汉中之战拍成啥了,说拍得一锅粥都不过分,战争戏最被诟病的全在他这里,夷陵之战也乱七八糟没主没次,王扶林导演看了都不满意,原本剧本汉中部分挺丰富的,有些没拍,有些拍了但拍得不好被王导删了。前期对比剧本看,也是删了不少。当然,其他有些角色的戏也删了些,不过刘备形象本来就不丰富,越删就越单薄。而且,从刘备晚期几集的妆容来看,有相当多的镜头是郝恒民先生补拍团队补的,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刘备基本每次出现妆容服装都不同,有时甚至bug到前后一秒两套衣服两套妆(黄忠去世刘备拔剑的那一幕,和前一秒比,衣服全换了,还有夷陵之战刘备几个脸部惊恐的特写镜头,每一次都是一套妆……)。刘备晚年的戏被删得和拍得很糟。孙老师说他一直想补拍一些刘备晚年的内心戏,最后并未如愿。这一方面说明剧组的不重视,另一方面说明他作为演员,实际上非常清楚,现在的版本里刘备从中年到晚年形象的过渡是非常潦草的,加上刘备本就是前中后形象断裂的人物,非常需要精细的铺叙,以便转化过程中不给人突兀之感,然而结果是很多东西都没拍出来。为什么很多观众对刘备没印象,就是戏份少而且不连贯。演员演戏都会非常注重逻辑(特别是从行动来体现),而且细节间的环环相扣也是帮助他们塑造好人物的关键,剧本如果欠缺内容,需要演员自己补充大量想象,这也是为什么编剧很重要,编剧的工作没做好,加上导演不重视,那演员就太吃力了,简直给人家难题上加难题,本来他可能只需要揣摩透剧本已知的细节,如此一来却得自己干编剧的活儿,自己想象一堆内容来串逻辑。曹老板和诸葛亮的剧本已经丰富地不能再丰富了,编剧和导演还在不停加戏,尤其张绍林导演往往还能干出些本应该是编剧的活儿,到刘备这里却连基本剧本问题都没怎么解决好,孙老师能演成现在这个样子,可以想象花了多少功夫费了多少精力,每次这么想都觉得为他可惜,剧组里最顶尖的演技,演了个这么不讨喜的角色,而且他一点都不抢戏,辛辛苦苦费的劲儿全用来成全别人了。某些分不清演员和角色的观众还会因为他哭戏多攻击他,在贴吧特别新版三国的贴吧里经常看到有些人搞人身攻击,实在是令人厌恶。

和关羽相比,演义版刘备的塑造,下限差不多(稳重儒雅演出来就行,比如93《关公》肖国隆,85《诸葛亮》黄家德)而上限差异很大。关羽更容易演“像”,加上这个角色本身还占了一点便宜就是深受百姓欢迎,自带讨喜buff;刘备更易演得平庸,不易演“好”,表演效果直接和演员真实水准挂钩。至于有人说关羽的表演空间小,其实纸片人刘备还是比忠义无双的关羽空间小太多了,因为在原著的前半部关羽就是最重要的角色,老三国给关羽的戏也拍得很全,加戏也有一些,从这些戏份包括一整集走麦城(刘备15分钟白帝托孤)就已经能够轻松看出,导演编剧更偏重关羽这个角色,几乎就是除了曹操诸葛亮之外最着重塑造的角色了。刘备的戏份零散却又无处不在,还有一堆和别人的对手戏,很难发力塑造,必须从犄角旮旯里抠戏,在细节里打磨。特别是有一场戏我较为反感,而且觉得编剧在这里失误很大,就是“回荆州”一场,已经和早期坚毅果敢的刘备形象完全断裂,为了体现孙尚香,刘备真成了原著里的脓包样了,比唐僧还唐僧,如果剧本上处理好了绝对会比现在要好很多。孔明出山后的刘备几乎就是靠着孙老师的个人形象魅力撑着,否则这个角色就是完全的不讨喜甚至讨厌。

5.最后提一下飞天奖的评定问题:

最终剧组上报的“飞天奖”最佳主角只有曹操诸葛两位(鲍老师前阵子有个金鹰奖视频采访,他也是如此表述的),基本算是已经钦定好的第一第二主角,从安排他们自己配音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必须自配或部分自配才能满足飞天奖的评定要求,剧组明显在他俩身上花费心血最多。我认为第一二主角给曹操诸葛是很明智的选择,也确实只有两位的戏份量和亮眼程度能够互相pk一下,其他主角都是主角里的配角。此奖二人角逐,最终唐老师输给鲍老师,只得到了“提名奖”,虽然遗憾,我觉得也基本公平,论角色的复杂度、表演的稳定度和演绎的细腻度,鲍老师均胜过唐老师一筹,论加戏他不如唐老师的多,整体来看全剧的戏份也更少些,更没有“整部戏都来塑造他”的这种幸运。第四部其他主角已经没了,只剩一个诸葛亮,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一整部就这么一个角色”,不像第一二三部英雄太多,而鲍老师能够在数十上百位英雄豪杰中脱颖而出且演得如此独领风骚,也足以说明他的水准之高。如果鲍老师包括孙老师能有更出色的导演比如张绍林导演指导的部分,相信他们也会有更加亮眼的发挥。论及角色的复杂与难演程度及最终呈现的整体水准且考虑上戏份的多寡,我认为,孙版刘备是全剧唯一能与鲍版曹操唐版诸葛这两个公认的最佳演绎共同划为S级的角色,如果刘备的剧本再好一些且评奖人数没有限制,我相信唐、孙也都能获得飞天奖。

-----------------------------------

贴一下之前讨论刘备的几篇:

《看懂老版三国刘备演技的人不多,我来简单聊聊》

https://bbs.hupu.com/40975164.html

《再谈三国演义里刘备角色的塑造之难》

https://bbs.hupu.com/41232633.html

最后上几张图吧,有喜欢的可以保存一下:


欢迎各位jrs批评指正。

影视区三国
阅读 2171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miya555

· 广西

虎扑影视区的没落,就在于你这样的牛人都离开了,给你顶一下,支持

亮了(39)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梅花枝_Edvard楼主

· 广东
miya555虎扑影视区的没落,就在于你这样的牛人都离开了,给你顶一下,支持收起

谢谢您,本来也没指望能有多少回应,我之前就发现了,越是严肃正经的贴子越容易沉。这种自然不比那些“xx演员在三国里适合演谁”“一起来说说新三的经典台词”的帖子受欢迎,毕竟没办法水经验而且看明白文字还是需要费点脑细胞的。

亮了(26)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