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继续做这个了!”——大龄机械狗转行案例分享
LZ今年实岁31,硕士机械专业毕业,混迹虎扑多年,也看了很多兄弟的职场故事,看到一些年轻应届生朋友拿到高薪offer,也是由衷羡慕,回想自己这些年转行走过的路,现在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较长,希望对迷茫中的年轻朋友有所启发。
LZ从小成绩不错,中考当地重点高中也是手拿把攥,可惜高中时期沉迷游戏,成绩下滑倒数,对自己极其失望,所幸最后凭借理科的底子,考上浙江某一本一个憨憨工科专业“安全工程”,四不像专业,现在看来甚至不如机械。但是当年自己最想学的其实是建筑,有个省内英国大学的3+2项目,因为英语成绩不够去不了。大学四年对专业毫无兴趣,对职业也毫无规划,继续玩耍,打游戏、打麻将、酒吧喝酒。参加过学生会,挂过科,也拿过高数竞赛奖,最后平庸绩点毕业。毕业前已经拿到了当地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后勤核赔的offer,同学们有去工地的,也有去工厂的,也有考公的,想着自己还算在写字楼里工作,觉得也还不错。
就这样从13年到16年,每天西装革履工作了三年,每天处理一些理赔案件,小到老奶奶摔倒,大到地铁施工塌方,要去现场,也要在办公室核算整理文件;要和客户谈判,也要和公司上级沟通,工资从最初的4k到后来的7k。下班或者周末也都是玩耍度过,从未想过学点什么提升自己,因为没有方向。工作的第二年,我就通过了公司的中级核赔考试,也想过在公司好好提升,总有机会升值加薪。但日复一日干着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枯燥工作,还是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而且我喜欢汽车科技,喜欢打球健身,和周围同事朋友有点格格不入,感觉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行业。
那时候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有的同学是985、211硕士在读,有的是海归回国进了投行第一年就30w,他们讨论的话题,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金融行业,我根本无从插嘴,因为我干的活和金融毫无关系,也没人愿意听我聊今天张三家玻璃碎了的事。父母虽然从未责怪我的平庸,但我自己不能接受,小时候那些不如我的父母朋友的孩子,现在都混得比我好。“我不能继续做这个了!”当时我对自己说。
后来lz家里给我在工作城市买房过程中,偶然认识了一个留学中介,想起了自己当年大学时也想过出国读研,但但是因为家庭变故,也因为自己的懒惰没有计划性,只能作罢。之后参加一个浙大毕业的远方堂哥的婚礼,他和我说,你还年轻,可以去继续深造。我没回应,但我记住了他的话。这次,我是真的想去,我要去美国读研,我想混到科技行业去(此时自己预估成功概率不足10%)。
于是我在保险公司要和我续约的时候,我拒绝了,便从公司离了职。开始准备留学的考试托福和GRE,开始因为自己本来英语就差,又好多年没用,只能从托福junior开始学。学完之后才报了新东方的培训班,经过大半年不停的考试,学习,再考试,终于考到美国一般大学的最低录取要求,便交给中介去做了申请,主要瞄准美国综排50-100的学校。专业我不敢选计算机,最后选择了机械,因为自己数学物理比较好,本科期间也学过相关课程,感觉申上的概率会大一些,而且毕业可以去我喜欢的车企(后来证明我想多了)。那段时间我经历苦闷、孤独、迷茫,每天睡不好,之前工作存下的一点点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好在家里也没有给我太多压力,只是让我去做想做的事。(此时自己预估成功概率有20%了)那段时间我同时开始健身,来派遣学英语的苦闷,把体重从130练到了140。
考完试后,想着能不能有offer也只能看天了,还有半年时间,不如再去找个工作。于是又开始投简历,主要方向是去互联网金融公司,因为之前的工作经历。开始一直失败,但后来面试经验丰富了,也就拿到了几份offer,最后去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做运营,月薪9k,那时候其实我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转行。不多久空降了一个运营总监,我直接由他领导,工作内容挺杂,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活动策划,甚至商务BD都参与过。短短几个月比我在保险公司学到的还多,也让我对互联网公司的套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组还有一个差不多大的女孩,配合也不错。心想就算去不成美国,就在这个公司继续干吧,那时候还自学了Axure和墨刀,打算以后转产品,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搭档月薪15k。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收到了美国一个综排100左右学校给我的offer,专业还是机械与航空航天,我欣喜若狂,我不贪心,只要有学校收我,就感觉自己终于有机会了。秋季入学前一周,我从公司辞了职,公司上级对我的计划惊掉了下巴,为什么会去读这样一个专业,我只是笑笑。搭档的女孩也辞了职,她后来去了蚂蚁金服。(此时自己预估成功概率有35%了)
17年秋季,我孤身来到美国,开始留学生涯,开始第二次转行,当时我没想到自己跳进了一个大坑。我比身边的同学普遍大4、5岁,但基础却比他们差,还好长得年轻,也喜欢运动,也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两年制专硕,就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了。一开始选课还是从众,选了一些比如画图、流体、有限元、动力学的传统机械的课程,除了CAD软件就是手推公式计算,大学的知识除了高数、线代,几乎用不上,只能从头开始学,不懂就问同学。我学的很用心,平日的学习还是比较紧张的,不停的due和考试,但也很充实。
暑假回国去了上汽实习,做了新能源汽车仿真,部门同事基本上都是211以上的硕士博士,我太高兴了。那时候接触到了matlab编程和simulink仿真,意识到现在的新能源车企的关键技术已经是三电和自动驾驶了,同事和我说在车企做运动控制比较吃香。于是第二年回美国后开始选一些控制、机器人的课程,我开始接触机器人定位技术,最后一学期课程比较少,还去别的学院旁听了一些计算机图像、机器学习的课程,开始使用python。就这样,这是我的第三次转行,我告诉自己不能做传统机械。比较可惜的是,我没有机会申请到机器人课教授的实验室项目,导致后来找工作的劣势。
两年的学习一晃而过,我花钱比较省,两年所有花费不到70万。运动也没落下,肌肉练得更好了,还和一群朋友打了一些篮球比赛,还去了纽约打了华人比赛的决赛圈比赛。专业水平不说多出色,但和美国的同学比,也已经不落下风了,后来了解到美国同专业的同学,毕业之后鲜有从事研发的,大多是做测试、甚至供应链什么的。拿到学位证书后,好多同学都选择留在美国看看机会,但我没有犹豫直接回国,因为和他们比,我耗不起了。19年夏天回国后就开始投身秋招,国内的同届同学都是第二年入职,而我可以直接上岗,但也勉强算应届。(此时自己预估成功概率有50%了)
回国后,我已经不和以前的朋友联系了,因为也找不到共同话题了,我只想找工作,庆幸的是房子买的早,不然真买不起了。简历投递方向主要是机器人工程师和自动驾驶工程师,但现实又狠狠扇了我巴掌,我满打满算进入该领域才两年,怎么和别的学习研究了6年的同学竞争。另外一个关键点是,这些公司的岗位普遍要招CS专业的同学,连一汽都不招机械专业了,我虽然学过一些编程,但基本上只是入门水平。那段时间,我一边继续投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一边对照企业的招聘要求,在家上网找了一些机器人、自动驾驶课程继续学习,还去学了一些SLAM的入门,我做了50页的面经,从一开始什么都答不上来,到后面渐渐有了点底子。但始终还拿不到大公司的offer,有的连简历关都过不了。期间还参加了某大车企的夏令营,一起参加的甚至有北大的CS专业硕士,我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差距,自然也没面试上自动驾驶的岗位,但他们可能看到了我对行业的热情,给了我一个测试的岗位,我思考后还是没有接受,我只想做研发。后来我去了一家所在城市做无人机的创业公司,面试控制工程师,老板技术出身,亲自面试,面试完我还给他写了一封求职信,开始月薪12k,当时我很高兴也很感激,抱着学习的态度入了职。(此时自己半只脚踏进科技行业了)
入职之后发现因为公司规模的原因,每个岗位基本上都只有一个人,没有大佬来带你,只能自己学习。于是我又开始自学无人机的知识,开始学C++,学ROS。好在是自己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也得到了某985大学实验室的帮助(心中甚是感激),网上又有很多开源项目可以学习。平时工作内容不算多,因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技术已经成熟,开发的任务不算重。所有也有一些时间去网上找资料继续学习,主要看的是机器人路径规划方面,也会看一些视觉方面的,现在网上的学习资料实在太多了,成本很低。后来遇到疫情,公司降薪,走了很多同事,但我依旧留在公司,想做出点东西来,继续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一晃又到了21年,我的专业技能继续有提升,但公司和工作仍旧没什么起色,我考虑跳槽,想去发展更好的公司,也为了匹配岗位的薪水,便开始投递简历。期间面试了好多家公司,有做无人机的,也有做地面机器人的。机器人、自动驾驶行业的岗位主要有感知、规划、控制,我主要就是找规划和控制的岗位,也拿到了几份offer,包括某学校实验室的工作,面试会问一些控制理论,也会问一些算法思路,对语言的掌握情况,当然也需要介绍一下自己做过的项目。我打算下个月就选择一份从现在的公司离职,新offer的月薪基本都在18-20k,虽然还没达到街薪,但我自己也比较满意了。在所在城市有房有车(车牌是留学生指标),日子应该也可以了。
这就是一个大龄机械狗转行的故事,我走了很多弯路才走到现在,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同学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和先进技术,我能做到的,各位同学一定也能做到。我的同学博士毕业都两年了,我还在不停地补课,向比我年轻的朋友请教,还在追逐曾经的自己的路上,只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和父母该给我的资源。横向比较,我比不过好多年轻的应届生朋友,也比不过差不多年龄的大佬;但纵向比较,虽然从收入上来讲,可能我一直在以前的行业也不会比现在差,但我已经一步一个脚印,踏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渐渐成为了自己想象中的自己。当然,我也是因为父母给我提供了条件,才有底气这样去做改变,个案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我只想告诉各位年轻的朋友,如果不喜欢你现在从事的工作,就要好好规划,制定一条可实施的路径,然后勇敢的踏出那一步,一直待在舒适区里,就不要羡慕别人的高薪,工作的高大上。以前逃过的课,后来都要还,你在打游戏的时候,别人在刷LeetCode呢,我就是鲜活的例子。
关于考研,虽然我现在工作用到的知识大多不是学校教的,但读研才给了我拥有自学能力的机会,而且现在很多岗位也都是硕士起步,我要是再年轻两岁,我是会选择读博的。在我看来国外硕士非top级别的含金量是不如国内的,尤其是英联邦那种一年制硕士,要多水有多水,就是多读了一年本科的感觉,但也给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提供了一条更轻松的路线。关于学习,很多人吃得了生活的苦,但吃不了学习的苦,是因为学习的苦是主动吃的,生活的苦是被动的。学习你要是不坚持一段时间,是很难有成效的,就像健身一样。开始学一个新的领域之后学得越多会发现自己懂得好少,就要一直扩充并复习之前学过的,每一次复习会有新的收获。另外希望各位年轻的朋友,不要给自己设太多界限,觉得有些事是自己做不到的,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关于成功和失败,我在转行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失败,5次的英语考试失败,6所学校申请失败,在校考试失败,十几次的求职失败,工作中做项目失败。看身边的朋友好像安安稳稳,没有那么多失败,但正是因为我去挑战了新的高度,我才会一直失败,你没有去挑战,哪里会失败。最后送上一句贺诗人的话:人生当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地爬起来继续向前。真正的成熟,应该并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理了个哩
· 广东首先你得有脱产一年花三四十万的底气,其次硕士学历你现在想跨个码还有点用,过多几年可能就难了。只要你理工科硕士读的出来,学点基本的开发肯定不成问题的。
mzkyslddsgpbx
· 湖北楼主自己吗?这路线好漂移啊,读安全本科,转互联网金融工作,又转机械读研,读出来再转码,几乎难以置信的操作,如果是真的,你智商一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