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ntbarry17
校长很多署名日本人作曲的歌,都是原唱,香港的版权意识很强,甚至有点过头,比如说《无言感激》,标的作曲人是:神林早人和深泽德,神林早人是作品比较多的作曲家,但深泽德就搜不到了,唯一的解释就是这首歌最初创作的时候,深泽德是日文歌曲作词人,但校长没唱这首日文版,只有粤语版和英文版《Take My Breathe Away》,为了不埋没人家,也是给人家开钱,于是就填了两个人作曲。 实际上,校长在84-88年,很多作曲人是日本名字的歌曲,实际上是原唱,是宝丽金公司请日本音乐人为他创作的。所以,一般认为《第一滴泪》是一张完全原创专辑,这在80年代的香港是非常少见的。
lfly061楼主
· 海南二,港乐80年代“都市情歌”以男歌手为主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现在对男性歌手主唱情歌,成为流行音乐的巨星,司空见惯,仿佛本该如此,但中国自40年代以周璇为代表开启流行音乐以来,歌手主要以女性为主,特别是情歌,更是由女性主唱。而关于家国情怀、人生浮沉才多由男性主担。所谓“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歌‘大江东去’”,自古如此。即使到在80-90年代,内地历史剧,片首曲主打家国情怀由男歌手演唱,片尾抒情曲则由女性担纲。香港、台湾及至日本都不例外,50-70年代初,流行乐演唱者主要以女性为主。男性歌手开始在流行乐中崛起,成为主流,在港台都是伴随夹Band潮的兴起,对欧美流行乐的学习。香港不用多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台湾民谣潮下诞生第一个男性巨星—刘文正,名曲《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等,是典型的民谣风。同时代及稍后的邓丽君、齐豫、苏芮,及后来的张清芳、陈淑桦、过档到台湾的林忆莲等,总体影响力更大于男歌手,并主要承担抒情或情歌路线。那为何香港音乐走向另外的方向?从80年代的谭张到90年代的四大天王,由男歌手主打“都市情歌”路线,并在商业上占据主流。分析如下:1.70年代粤语歌曲第一次风潮回落,当年的巨星老去80-82年,70年代的一批歌星都开始步入30+,对以年轻歌迷为主体的听众,已吸引力不如以前。同时,在完成了70年代的粤语革新后,这批台前幕后的音乐人创新能力在减弱,80年初香港兴起的台湾校园民谣风,也从侧面说明听众对新音乐形式的渴望。2.女性歌手的缺少,使得港乐男歌手取代女歌手,成为都市抒情恋歌的主角。80年代初,香港音乐除了引入台湾民谣风,对日本音乐的引入也是一个关注点。这点因为后期大量的翻唱压垮了本土的原创,也因为本土的自尊心等等,几乎没有得到过正面的评价。但实际上,承认华语乐坛流行音乐的水平在80年代不如日本,承认引进、学习与赶超是掌握新技术(文化)的必经之路,这本该是不难的。在80年代初,徐小凤翻唱了五轮真弓等不少日本女歌手的作品,但因她成名已久,对市场的影响较小。而此时,香港女歌手,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所以会出现类似谭咏麟、林子祥、关正杰、蔡枫华等一众男歌手翻唱日本女歌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