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朱元璋的人,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了
朱元璋贫民出身,做到皇帝,狠治贪,“善待百姓”,很多人因为朱元璋出身所以对其有“阶级感情”。
事实上,朱元璋是一位农民阶级出身,投身地主阶级,反过来打压农民阶级的帝王,投身地主阶级,恰恰是他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
“若贤人君子既贵其家,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
在朱元璋,看看你属于什么?
更可怕的是,朱元璋对农民的打压更为严厉,各种苛政不说,作为一个碗出身,他对农民更是严防死守,一方面亲自宣扬“宁可饿死也不要早饭”,一方面限制农民活动范围,还规定士农工商这四个职业外,都是逸夫,各家各户各行各业要积极举报逸夫,如果发现逸夫,邻居亲戚不上报的话,不止逸夫处死,亲戚和邻居也要流放:
于是《大诰》一出,邻里亲戚有所畏罹,其苏、松、嘉、湖、浙东、江东、江西,有父母亲送子至官者,有妻舅、母舅、伯、叔、兄、弟送至京者多矣———我大明出现了邻居互相举报,父母把孩子送上法庭的情况。
众所周知,宋朝及之后,印刷术的改进推广,大明是一个史料井喷的朝代。
总有人说《明史》被满清修改过,可是明朝时期的地方史料、私修史、民间史料以及地方志等,记载了大量明史里没被记载的朱明恶行,所以有些史学家说过明史是满清美化了明朝帝王。
职业路人
· 安徽朱元璋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起身微末是他传奇的地方,一方面官方又想极力的想将历史进行割裂,朱元璋说自己“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另一边又说自己造反不对,是受人蛊惑,从宫廷内的那个圆脸老者,到宫廷外被神化的满脸黑痣的鞋拔子脸,从朱棣开始,朱元璋已经不再是朱元璋,变成了一个符号,明清两代都将这个乞丐出身的符号高高的捧起来,对他诸多事情进行了隐晦与转移,仿佛元末动乱之中,老朱就是一股清流,是上天派下来的真龙天子一样,而这种现象,随着清末民族主义觉醒,愈加强烈。我不否认老朱的传奇性,只是希望历史区在谈论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要捧一踩一,尽量给他们一个正常的位置。
KOBESTAY
· 北京读历史可以喜欢很多人不假,天天出去吹谁比谁强就很奇怪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大都是一批货色,在维护中央集权,压迫底层人民中拔高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