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亚瑟士(Asics)篮球鞋全家族,希望给大家一个全面的参考
这个想法其实是来自于听到了不少网友对于Gelhoop的评论。有人非常喜欢,觉得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体验。有人觉得除了缓震不行,没有什么特点。作为一个居住日本10多年,穿过Asics 8年多的人,我非常理解大家的感受。从我个人经验来看,Asics对于运动产品的分类和定位非常细,细到连同一款鞋子的男女版也有分别。由于针对性非常强,如果选中很适合自己的款式,就会赞口不绝。反过来选到了定位和自己身体能力/运动特点不符合的鞋子,就会失望而归。加上Asics是日本品牌,球鞋也应该是以日本人运动的习惯和喜好为本来开发的,和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这次我特意整理了一下Asics鞋子的资料,从我比较熟悉的篮球鞋开始。文章比较长,希望大家努力看到最后,应该有收获的。
大家好!作为虎扑新人,容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
我叫Ken,来自香港现居日本(一转眼在日本10多年了),篮球历程20多年,曾经打过高中校队,大学时候和黑人留学生切磋过,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打法。我属于跑动型外围投手,非樱木式的爆跳篮板手。作为一个日本品牌球鞋的喜好者,很高兴看到国内越来越多人注意到Asics。
我理解到国内可能不太容易深入了解日本品牌的球鞋,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厂商发布的详细资料大部分是日语的,本地化做的不好。此外国内专门报道Asics的也不多(和Nike/Adidas/国产品牌等不可比)。所以希望用我的日语能力和日本经验尽量搜集来自日本的资料(包括用户反馈),配合自己的篮球历程和感受来分析我认识的日系球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好的参考。
我高中时候Nike为主超爱前掌Zoom,30过后Adidas为主(Zoom很爽但可能自己的肌力下降了,感觉对膝盖负担很大,Boost相对负担小)。10年前来日本接触到Asics,特别是一次偶然机会Asics专门店里有免费的测脚服务(并非单单量大小,而是一整套的运动科学性测量),从而对球鞋的认识和思维被大大改变。35过后基本以Asics为主配以Puma。
背景聊完了,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定位我的介绍和分享,看看是否适合自己。鞋没有绝对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旁人只能指点而不能代劳,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了。
刚来日本留学时,一直想找球场打球。以前在香港随便就可以找到室外篮球场(塑胶地),但可惜的是,日本几乎没有。除了大学的体育馆,基本只能在市政府或区政府的大众体育馆打球。问了很多日本朋友,后来慢慢了解到,日本打篮球基本就是室内场,除了东京这种超大城市里的特定区域以外,几乎是没有室外或街头篮球场的。所以Asics球鞋的开发,应该也是配合室内带有缓震性能的木地板来进行。特别是2年多以前的款式,缓震偏硬而韧,鞋面结实而刚性强,注重鞋脚一体性等。这也迎合了很多日本篮球迷的喜好。
另外还有一个背景。在日本篮球运动不是很普遍,想买篮球鞋,一般不是去品牌的专卖店(例如Asics自家的专卖店),而是去篮球运动用品专门店。品牌的专卖店里没有篮球鞋,这个传统似乎也被Asics带到了中国(听说国内的Asics店里没有篮球鞋,甚至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Asics有篮球鞋)。在中国要买Asics篮球鞋,似乎需要在网上买。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人在没有试穿的情况下入手,买错的几率也会增加。在日本的话,我基本和日本朋友一样先去专门店试穿,然后入手(或者之后网上入手)。所以日本的话买错Asics款式的机会大大减低。
以下我会把现在Asics篮球鞋家族成员一一道来,希望能减低大家买错的几率。
在日本,我的日本朋友们除了从球星角度看鞋子,还习惯从功能和适合度上去分析,选择适合自己运动特点的鞋。这和Asics/Mizuno他们整天宣传鞋子的功能性是有密切关系的。Nike他们非常懂得用球星代言来给你球鞋的印象。如欧文的鞋代表场地感和极致包裹,詹姆斯的鞋代表澎湃缓震。日系篮球鞋很少用球星代言,而且款式众多,不看说明的话,或者不是深入了解品牌性格的话,真的很难选择。Asics球鞋这些的概念不好直接从日语翻译,我尝试用中文重新总结出以下4个性质:
然后参考首代iPhone刚发布时乔帮主用的X轴Y轴分析法(MBA经常用),做了上面一张定位图。
韧 - 指的是中底(加上鞋垫)。越偏向于“韧“,中底感觉就越“硬“(留意不是真的铁板硬)。其实想过直接用“硬“,但作为球鞋Asics的鞋很少是完全铁板硬的。踩开后基本都是韧性。韧虽然和中底厚薄有关系,但我认为也不是绝对的。按照材料的调配和不同材料的混搭,薄的也可以韧中带软,厚的也有板砖似的。
软 - 指的也是中底(加上鞋垫)。越偏向于软,中底的下陷程度越明显,缓震极限越大,理论上吸收冲击能力也越高(但也有例外的)。软的中底几乎都比较厚,让人感到明显的“软弹“脚感。请留意单单“软“是不能具备优秀的运动缓震性能的,因为只有“软“的话,会带来不稳定,我的经验告诉我会加重关节肌肉的负担。还要配合其他性质,整体来看。
刚 - 指的是鞋子整体的刚性和支撑性,包括中底抗扭,鞋面结实度,前掌弯曲后回复时的弹性,宽大底板+上翘防侧翻等设计。这些构成了鞋子整体刚性强,稳定性高,保护性也高。但请留意也不是越刚越好的。就像哈登5,带不动的人很多。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专业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柔 - 和刚性相反,指的是中底/鞋面/TPU片/防侧翻等都不强,鞋子整体很柔,整体的自由弯曲度很高。
鞋子的性质太多,很难简单化来定位。以上是我个人的总结体会,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应该可以给到一个思考分析的方向。以这个思维分析的话,就会出现非常不适合篮球运动的性质,就是右上角那个灰色地带了。定位在那个区域的鞋子,强烈建议不要用来打篮球,健康重要!
图中我用鞋子图标的大小来视觉上标示鞋子的重量。图标越小越轻量,反之则越重。这样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很快把握Asics各款篮球的特性(大家应该能看出是哪个鞋款来吧)。
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论,似乎Gelhoop是现在国内最高知名度的Asics篮球鞋。这应该是和某某UP们的测评推荐,和灌篮高手三井寿的人气有着一定的关系。按照Asics日本官方的定位(这个很重要,需要留意):
- Gelhoop针对追求轻和快的后卫,特别是跑动型的小体重人群
- Gelhoop的设计重点放在轻量化(330g左右),反应性,敏捷性,包裹性和贴地感上
- 缓震设计上以Asics最轻的Flytefoam材料为主,后跟配以小型Gel吸震
- 防侧翻和抗扭设计也是针对跑动和上篮等轻快的运动特性,尽量减少硬物对脚移动的阻碍,前掌底部没有配置助推型的弹性TPU
由此可见,Gelhoop的针对性很明显,就像篮球鞋里的跑鞋,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而是针对:小体重,灵活跑动型,地板流后卫,外围射手(所以配以三井寿战靴之名)。
我个人体验过V11和V12,最印象深刻的是包裹性非常好(普通版),很轻很灵活,贴地飞行就像是跑鞋。但脚踝的紧致包裹和整体的一点刚性让我觉得是篮球鞋而不是跑鞋。对于我而言Gelhoop感觉是一个让人忘记了鞋的存在的设计,脚鞋一体化很高,这也是Asics多年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我个人因为是地板流的跑动型投手,在室内木地板的话缓震基本够用。有时候需要多一点缓震时,我会换上前掌有Poron的鞋垫。
因为有鲜明的针对性,强烈建议大家留意其特点,思考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打法还有场地。
Gelburst似乎是国内知名度第二的款式。先看看Asics官方的定位:
- Gelburst还是以轻和快为基本(中帮385g左右),针对突破性人群,特别是那种喜欢快速过中锋的类型
- 相比Gelhoop加强了横向移动的支撑性,和更厚的Flytefoam加强缓震性
- 为了提高第一步的加速,前掌运用了助推型的设计
- 脚跟大面积TPU加强后跟稳定性
按照官方的定位,这款是偏向于快速小前锋打法。因为基本还是针对轻量,所以没有大量地堆料,只加强了针对性部分。
我个人拥有Gelburst24,感觉上缓震比Gelhoop要厚上一些,特别是后跟。后高前低也挺明显,是一种加速的设计。整体刚性比Gelhoop强。还有整体的稳定性比较高,特别是后跟。但灵活度不及Gelhoop。因为还是属于轻量款,不太建议大体重人群使用。
按照日本官方说法,Nova是Asics尝试新篮球设计的系列。Glide Nova FF好像国内还没有发售(可能只是我不知道,欢迎知道的朋友们留言)。这款基本是和Gelhoop同底的,但鞋面设计完全不同。
- 针对需要最大脚踝灵活性的人群
- PU加热熔鞋身,刚性比Gelhoop要强
- 官方用了一个日语描述,就是追求锐利感(有点玄,大家应该看懂吧)
我个人暂时没有实战过,但在专门店试穿过。感觉比起Gelhoop,适合力量稍大些的人群。和Gelhoop一样是轻快的设计,缓震薄而韧,适合内场木地板。
看到Nova,就知道这也是Asics尝试新设计的款式之一。新的尝试不单单在外表,还有内在。先看Asics的官方定位:
- 针对力量大,需要更强缓震性能和前掌反馈的人群
- 后掌加厚版Flytefoam+大面积Gel,加强对冲击力的吸收
- 前掌内置Asics新的韧弹材料Flytefoam Propel,加强蹬地后的反馈
- 绑带式的鞋面设计,加强包裹和锁定
- 比较厚重(435g)
看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出Asics这双有点想贴近Nike欧文Zoom Turbo类型篮球鞋的设计。不同的是后掌堆料更多。Asics在日本官方网上做了大篇幅的宣传,似乎是希望告诉大家,我正在改变。
我个人暂时还没有实战,借了朋友的稍微尝试了一下,感觉缓震性在Asics篮球鞋里应该是最强的,缓震极限也更大,但重心有点高。这可能是我个人一直以来偏向于低重心缓震的,对比之下会觉得有些高。
有趣的是,不少日本网友评价此鞋是,过剩的缓震。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篮球爱好者和国内的需求上是有不同的,同时大家也可以理解到Asics设计特点是挺参考日本人的喜好的。日本人喜欢轻快,灵活,脚鞋一体感很强的鞋身设计。
这款是和Invade Nova同底,有人说是上一代因为更早出来。除了中帮,最大分别是后跟外围的TPU,加强后跟的稳定性。个人觉得和Invade Nova相似,自己也穿过感觉类似,大家可以参考Invade。
这双是Asics篮球鞋里的元老了,是一款中锋鞋,基本维持以前的设计。Asics日本官方没有很大篇幅介绍这鞋,可以看出是为老粉丝定做的。大家都懂了不用多说。
我个人没有穿过,但据朋友说,刚性很强,比较硬实。不知道国内有否开卖。
今天最后聊到的一款(有点累了)。
这款是Asics给入门篮球初学者而设的鞋。官方定位是:
- 容易穿,很舒服,包裹不错
“没了,很短。大家大概也知道其定位了。“
Nova Flow我到手了,这里需要纠正一下我上面那一句。Nova Flow不是一双差的鞋子,我的表达不太好,可能给大家很差的印象了。
Nova Flow虽然定位入门,但实际入手后,发现整体有惊喜。看似没有抗扭片,但其实内置挺扎实的抗扭。整体刚性可能比Gelhoop还要高一些,特别是前掌弯曲后回复速度快,弹性强。抓地力非常强(有点意外)外底橡胶比较硬,估计外场可行。鞋身还是以往那种Asics鞋子贴脚的感觉,很舒服,脚踝锁定很紧致。缓震比Gelhoop厚实些,前掌反馈感比Gelhoop强,但跑动流畅度不如Gelhoop。
对于Nova Flow,说声不好意思,我之前小看它了。对希望体验Asics但又觉得Gelhoop/Gelburst比较贵的话,可以考虑一下Nova Flow,是一双好鞋,而且国内朋友说Nova Flow比Gelhoop便宜不少。
为了它我更新了我上面的全家族定位图。之后会发一个帖子专门分享Nova Flow。
Asics的鞋子有很强的日本篮球文化背景,和国内不一样。我大概穿了4代Asics篮球鞋,和Nike/Adidas相比,感觉到他们厉害的地方是:
- 只要找到配合你脚型的款式,鞋脚一体性真的非常强。这种强不是单单紧致包裹,还有鞋型(这个重要)。听说Asics的大数据主要是亚洲人,和Nike他们是欧美的不一样。这点我认为是一个DNA的存在。
- 缓震适合室内球场,适合大多中小体重的亚洲人(总体来说日本人身型偏小)
- 在轻快这点上,Asics有他独特的调教。这是一个整体的调教,非单单缓震单元或鞋面,是一个整体。
说回来,就是因为Asics的针对性很强,如果遇到不适合的人群,或选错款式,就会让人很失望。例如缓震并非针对外场,大部分设计没有针对强烈需求软弹脚感的人群等。
所以,先不要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日系品牌的个性。
以上是我对Asics的认识和在日语网站里面搜到的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球鞋更爱篮球运动的Ken@日本
斯蒂芬丶库懒
· 广东帮顶,如果不是老牛我也不会知道亚瑟士有篮球鞋
茶熟
· 广东同款gelburst25限定配色,是真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