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赛季半程小结:浅析定点三分球与联防同时盛行的逻辑关系
第一部分:本赛季三分球的概况
相信多数球迷对本赛季的比赛有一种感觉:三分球不仅投篮次数比以往任何赛季都多,命中率普遍也更高。
这并非错觉,本赛季的赛程已经进行了一半,截至目前,各队的场均三分球投篮次数大约34.8次,比上赛季的34.1次又上升了0.7次。为何说”又“?因为近10个赛季以来,这项数据一直在快速增长,从未间断。事实上,相比往年,今年的增幅反而没那么大。(2018-19赛季场均约32.0次)
究其原因,我一位闺蜜曾在赛季初写过一篇文章(https://bbs.hupu.com/40049784.html),对上赛季的三分射手进行归类和分级。她在文章中提到两点:一是规则的改变(2004年取消handcheck),二是勇士队的成功夺冠掀起了小球热潮。
不过如今所呈现出的比赛形态,尤其从各球队应对三分球的办法来看,规则改变对三分球的间接促进,恐怕还要追溯到更早——NBA从2001年开始取消非法防守,并且允许联防。(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详谈)
那么比以往投得更准又怎么解释呢?各位先看一个表格——
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全联盟的三分球命中率、有效命中率和百回合进攻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完全符合小球时代追求高效进攻的理念。结合前面提到的三分球投篮次数增加,从逻辑顺序来说,无疑是从左到右,三分球命中率应排在第一位,最终服务于进攻效率。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过去每年的休赛期,各队都会开展大量三分球训练,争取让更多球员的投篮水平达到球队所需。
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
三分球投篮的进攻方式大致可分为几类:转换或半转换进攻、一对一单打、挡拆(包括持球和无球)、定点投篮、无球掩护、手递手投篮。通过对各种方式进行数据对比,我发现今年唯一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并且增幅明显加大的,只有定点投篮——
定点投篮,英文术语spot up,顾名思义是指进攻方指派一名或多名无球队员,按一定的战术要求站位或跑位,以自身的投篮能力牵制对手,同时借助持球队友的吸引防守,利用对手无法兼顾持球和无球进攻的瞬间,获得空间并接球投篮。
以上曲线表明,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效进攻,在接近篮筐和远离防守这两个提高命中率的选项里,越来越多球队开始倾向于后者,甚至有些球员开始把“logo shot”作为常规进攻手段。从上半程的比赛数据来看,定点投篮的增加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联盟平均三分球命中率暂时比上赛季提升了约1%。
第二部分:定点投篮的部分战术分析
定点投篮机会的获取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一对一单打,吸引协防后传球;
这需要极强的个人进攻及出球能力,持球人必须做到在没有任何配合的情况下单独压制防守,为外线创造空间,同时准确无误地把球传到队友手上。这样的球员在全联盟屈指可数,因此并不是主流开发手段。
但总有那么些让人赞叹不已的例外,由此次关键进攻可见,威少的确是条汉子!
既然提到威少,又怎能漏了哈登?哈登的一对一单打突分不遑多让,个人进攻能力还更胜一筹。PS:哈登这种突分比他效力火箭时少了很多,进攻压力也相对更小。如果当时他在火箭也拥有一群三分球在及格线之上的队友,大概率不会刚把球带过中线,就遭到对手肆无忌惮的提前包夹。
二、挡拆发起(此处划个重点*):
众所周知,应对挡拆通常有三种方法:挤过盯人,换防,短暂包夹延误。
挤过盯人的战术目标是逼迫持球人选择单打,严防突分,不让外线球员获得空位机会。不管是全体盯人还是一盯四联,这时往往都需要队友协助延误。负责延误的内线或侧翼防守人在队友追上持球人,抢回防守位置后,应及时归位。
但这对防守意识及默契均有较高要求。以上这次勇士的联防,注意怀斯曼——像这种情况,他应该马上回到篮下,同时让篮下的穆尔德回到底角区域。一旦归位不及时,与持球人纠缠太久,那么对于视野开阔、出球能力好的持球人来说,等于直接贡献大空位。
换防的目标与挤过盯人类似,通常是建立在形成错位后,对手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的前提下,体现在两点:换防持球的球员在脚步和灵活性上不吃亏,换防无球的球员在体型和力量上也不吃亏。原则上同样是不动用第三人参与防守,确保不漏出空位。
独行侠这次由约翰逊持球发起的进攻,经过鲍威尔与理查德森的双人挡拆,沃克主动换防约翰逊,尽管两人体型差距明显,但约翰逊的三威胁能力一般,并不能有效针对沃克。不过约翰逊没有选择突破,而是继续把沃克带到右底角,用手递手掩护把他换给东契奇,后者接球后利用身高优势,颜射沃克命中三分球。
对于三威胁能力特别强,尤其擅长突破的对手,防守方往往十分谨慎,不会轻易用内线换防,而侧翼与弧顶之间的挡拆,换防则会成为优先选择,因为挡拆组合两人的移动速度都极快,无论挤过还是包夹,都容易被抓住空档。
以上是米切尔借助侧翼的奥尼尔挡拆对上海沃德后,用突破压缩防守。注意,黄蜂的防守选择并没错,问题出在鲍尔对篮下协防和弱侧轮转的摇摆不定,当米切尔突分给右底角的康利,鲍尔匆忙赶回底角区域,但为时已晚,康利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出手空间。
短暂包夹延误则通常发生在持球人的选位容易陷入被动,或单打能力极强,或出球能力一般的情况下。尤其在关键时刻,对手经常会对持球核心采取包夹逼迫出球,目的有三个:迫使球从核心球员手上离开、尝试在传球路线上抢断、通过积极轮转去干扰空位三分球。总而言之,就是尽可能全面扼杀投篮机会。
进攻方有两种办法应对包夹:第一,拉开单打,不给对手利用挡拆包夹的机会;第二,挡拆后,持球人凭借良好的三威胁能力,在形成包夹的一瞬间快速处理球。
我们经常见到利拉德戴上表打关键球,无论对手摆出联防还是盯人,都能以巨星的方式,用一记不讲理三分球终结进攻。
这是黄蜂的联防,泽勒和鲍尔试图利用底角狭小的空间包夹康利,康利迅速把球分出弧顶,泽勒马上归位到篮下防戈贝尔,同时其他队员根据爵士的转移球采取轮转防守。弱侧底角的博扬接球后选择突破,进一步压缩黄蜂的防守后,再突分给无球侧并重新转移给底角的康利,形成了空位机会。
三、低位、肘位或罚球圈策应。
这通常需要一名单打能力强,能吸引包夹的进攻核心,不一定是内线球员,只要能扯乱防守并打出inside out进攻即可。但总体来说,内线的身高优势决定了在三秒区附近的传球视野更有优势。其中当然少不了大家所熟知的,号称史上最会传球中锋的约基奇——
再看来自另外一名超级内线的策应——
恩比德在左肘接到球后,猛龙的本布里马上由联防站位切换成扫荡,试图上前协防,鲍威尔则从底线提出,补充到本布里的上线区域。恩比德直接往弱侧大范围转移,形成三打二。尽管猛龙的联防一向以轮转迅速著称,本布里还是没能及时干扰底角科克马兹的空位三分球。
这是篮网破解湖人的1-2-2联防:欧文突然从左翼跑进罚球圈接球,不仅吸引了大莫里斯的防守,还把波普带离上线,此时欧文再策应回传弧顶的格林,便形成了格林-哈登-乔哈对马修斯和库兹马的外线三打二,最后哈登转移给底角的乔哈命中三分球。
第三部分:面对三分球的大行其道,防守该何去何从?
其实我在文章第二部分所举的大多数攻防例子,防守方对三分球采取的应对办法都是联防。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三分球与联防同时盛行,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联盟三分球命中率的整体提高,是球员苦练所成,也是从多年的实战经验中总结出的提升效率的途径,因此更多是由主观因素决定,而非联防所致。
但我在上一篇分析奇才的文章(https://bbs.hupu.com/41449295.html)说过,联防容易压缩三分线以内的投篮空间,迫使对手更多地尝试投三分球,或强行突破,或策应空切,导致进攻数据看起来非常“魔球”。也就是说,定点三分球的增加,恐怕与联防有一定关系,联防为因。
更重要的是,从奇才的实践得知,联防对于限制三分球确实有一定成效,尤其是经过改良的混合联防,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分球转而为因,联防为果。
再者,上赛季热火队依靠联防,一路杀入总决赛,这很可能会像当年勇士的小球进攻一样,或多或少影响各队对未来方向的抉择。因此不排除本赛季有不少球队主动仿效热火。(事实上目前已有部分球队在大量使用联防,具体就不逐一点名了,我只给个提示:绝大部分在东部)
此外还有个关键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取消非法防守。话说NBA球队普遍后知后觉,从规则改变至今,整整过了20年,却是近几年才尝到甜头——曾经军训、点名是决不允许的,随着少数成功案例,错位进攻渐渐普及成今天的主流战术思路。但如此一整,防守的麻烦来了:以挡拆为例,无论核心战术是错位单打,无球顺下,还是弱侧三分球,传统的盯人防守都不足以再应付。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轮转防守正是解决这种麻烦的好办法,其中便包括联防和无限换防等。
根据以上几个前提,我只能暂且假设两者互为因果。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尽管联防目前尚未在全联盟形成一股潮流,但终将和三分球一样,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
至于什么时候两者均盛极而衰,或叫物极必反,则只能取决于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观,以及他们对“精彩”二字的共识,以此影响NBA官方在规则方面的决策。
且交给时间,拭目以待!
· 浙江
曾经军训、点名是决不允许的是什么意思?
高辉有什么
· 福建好帖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