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了解到了北京保卫战的前后始末
后世史家在论及有明一代政事时,认为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明史·英宗、景帝本纪》
公元1449年,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堡。
天已近昏,残阳似血。一处接着一处的狼烟把天空染出道道诡异的幽云,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原本的枯黄早已血迹斑斑。
四十九岁的御前侍卫樊忠警觉地看着在自己的四周,小心的护卫者身旁已然落魄不堪的朱祁镇,在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个正趴在草地上努力喘着大气的太监。
确定暂时安全后,樊忠回头一清点自己的属下,发现不知不觉,自己身边只剩寥寥七八名浑身是血,而且个个带伤的护卫。饶是已然不愿去想,樊忠却是泪流满面,几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
樊忠转头看向那个太监,慢慢走到跟前,只噗的一声,便把这个皇上的大伴给锤的脑浆迸裂,眼见是活不了了。
(樊忠(1400-1449)陕西人氏,天生神力,勇武过人,因耍一手好锤,在英宗驾前担任护卫。于土木堡愤怒击杀王振
,后为掩护英宗撤退被乱箭射死,年仅49岁。)
此时的朱祁镇呢?一天一夜的逃亡早已没有了身为天底下最强盛帝国君主的威仪,茫然的看着天空,即使樊忠把王振锤死也不管不顾,他太累了。环盼四顾,惊惧而又无奈的视线里尽是数不清的火和血,还有那骇人心魂的惨嚎。
也许是太累了,太困了,朱祁镇和樊忠都没有发现,一队瓦剌人马已然悄悄的围了上来,为首的那个见朱祁镇身着朱红衣物,便想起了袭击前上官为自己下达的一条命令:有着凤翅盔者,立时活捉!
结局大家都已经清楚,堂堂大明皇帝陛下,被俘。而手刃奸贼的樊忠,虽然神勇异常,但也双拳难敌四手,惨烈殉国!
而被捉去的人中,除了朱祁镇,还有一个太监,他的脸色一直有异,似乎在谋划着什么,他的名字叫喜宁。
这一幕好像在哪见过?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下,金朝将领完颜宗望俘虏了称臣宋徽宗宋钦宗以及数百宫娥皇子后妃,无数的金银珠宝回朝。至此,北宋灭亡。
难道历史又将重演?大明朝又要像前人一样,放弃祖宗基业?难道朱祁镇,这个大明朝第六任皇帝,就要成为那亡国之君?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已然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北京。
收到怀来守将的禀报,收到石亨的一字一句的详细诉说,满朝文武,乱了。
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皇帝被俘,几十万部队全军尽墨,三大营一个没留下!北京,大明朝的首都,此刻几乎犹如那待宰的羔羊。
不知是哪位先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危难之时必有救苦救难的英雄,踏着五彩祥云,普度众生。大明朝自然有这样的人,这是个女人。
明宣宗朱瞻基的爱妃,现在的孙太后,擦干眼泪,牵着朱祁镇的皇后钱氏,来到众臣面前,做出了一个决定,大明朝不可一日无主,先帝只有两个儿子,现在由郕王朱祁钰暂为监国,大家暂且由他带领,保卫北京,保卫大明!
临危受命的朱祁钰颤颤抖抖的坐在龙椅旁边一个略矮的椅子上,他很紧张,很怕,本来按照剧本他应该王霸之气一发,带领文武大臣,北出京城,手刃也先,迎回大兄,让自己留名青史,建立不世之功。
可明显朱祁钰不是这种人。
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的母亲吴氏是前汉王朱高煦府中的女眷,被讨伐完亲叔叔的朱瞻基看上,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当时的宫廷惯例,这样一个罪臣女眷是不可能曝光的,曝光则有关皇室尊严问题,于是,吴氏只能隐藏在黑暗中。就这样,皇帝朱瞻基把吴氏安置在紫禁城外紧贴宫墙的一处宅院中,一切吃穿用度皆有专人伺候,不得出门,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吴氏的存在意义,就是在这个“黄圈圈”旁边围成的一处永远只看得见一块四角天空的牢笼里,等待着皇帝偶尔的临幸。他的童年是没有自由的,这样的日子生活了六年。
他呆呆的望着众臣,众臣呆呆的望着他,彼时彼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平时沉默寡言只有21岁的青年人身上,一时竟无人说话。
沉默良久,一个人站了出来,一个必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站了出来,他是当时的侍讲学士,他叫徐珵。可能有些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他改名之后,名唤徐有贞。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惟南迁可以纾难。——《明史·徐有贞传》
金秋荧惑星曾入南斗,从历数上推算天命已经转变了,现在只有赶快南迁,可以避免大难。
南迁,避难。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面对事情的人。
不是没有人想过南迁的法子,毕竟前宋的例子在那里,但却是没有人敢说出来。此时一声高亢明亮的声音划过朝堂:言南迁者,可斩也!
北京城乃是我大明,乃是整个天下的根基,南迁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事去矣!难道诸位忘记了宋朝南渡的教训吗?难道我们要跟他们一样,最后只能一个个去跳海?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明史·于谦传》
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唯有慷慨悲歌之人,唯有深明大义之士,才能担得起这个国家的兴旺。在这里我想问问JRS,诸位如果身在朝堂,面对如此危急时刻,可否能像于谦一样,挺身而出?我就是个普通人,恐怕不敢。
思想统一了是第一步,守战之责,自然落到了于谦身上。守成了,你就是名留青史的大英雄,守败了,你只能背一个千古罪人的锅。
于谦奏请朱祁钰命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士、山东及南直隶沿海的备倭军士、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士都急来京师,担任守卫。经此之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也是众志成城,北京,通州等地的粮仓全部开放,以万担为单位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往北京送去,更多的平民百姓群情激昂,自愿报名参军者赢粮而影从。
至于著名的明朝左掖门文官群殴锦衣卫都指挥马顺事件,这里就一笔带过吧。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明史·于谦传》
而另一段描述:竑愤怒,奋臂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朝班大乱。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明史·王竑传》能够看出,马顺的脸,被这些文官咬坏了。
之后,自然是抄家的抄家,杀头的杀头。有好事者在王振外宅搜出来的细软明细清单,大家可以看看: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座、珊瑚树二尺高的70余株、宅子十几处、其余币帛珠宝不计其数。
振家当京城内外,凡数处,重堂邃阁,拟于宸居,器服绮丽,尚方不逮,玉盘百面,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金银六十余库,币帛珠宝无算。——《纪事本末》
我想大概只有历史上那少数几个人能和他相比了。不过既然有抄家,必然有漏网之鱼,王振有个手下叫曹吉祥的,就幸运的逃脱了逮捕,此君也在后期是个大人物,暂且按下不表。
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明史·于谦传》
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被于谦为首的大臣推上了皇位,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就这样,“被登基”了。这一年,朱祁钰二十二岁。
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既是天才,由于靖难一事,朱棣之后的藩王大多自动远离政治漩涡。朱祁钰也正是这样。
他完全不懂这些,说白了他就是个被当猪养的闲散王爷。
但他有一点很明白,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从不外行指导内行,后世无数的历史证明,往往这种处理方式,起到的效果反而更好。所有的事情他几乎都交给了于谦,也正是因为这样,经过无数次的接触之后,历经宦海沉浮的于谦从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身上捕捉到了最意想不到的东西,一种很难得的特质:那隐藏在他灵魂深处的勇敢、聪慧和坚强。
所以于谦一次又一次的保护这朱祁钰,用尽自己的能力辅佐这个看似有些弱懦的年轻人,矢志不渝,一生如是。于谦选择了属于他自己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很出名,孤臣。
十月初一,距离土木堡事变后一个半月,也先再次出兵。也先带着朱祁镇来到名将郭登镇守的大同城下,现在明朝已经有了新天子,且景帝有严旨:自今瓦剌奉驾至,不得轻出。郭登自然未加理会。
无奈的也先和朱祁镇只得绕路,初九,瓦剌大军抵达紫荆关北口,假传英宗圣旨,命紫荆关守将右副都御史孙祥、都指挥使韩清开关伴驾。同样的,紫荆关镇守紧闭城门。似乎,全天下都已经忘记了还有一个太上皇的存在。
愤怒的也先只得强攻,在一旁看着的朱祁镇心里竟然隐隐希望也先打下紫荆关,他在也先营帐中他受到了很友好的待遇,在自己人面前竟然被拒之门外!
都指挥使韩清出战,战败阵亡。孙祥督兵巷战,壮烈战死。紫荆关被攻破。同日有脱脱不花率领的大军攻破白羊口,两路大军夹击北京,京师大震!
也先发兵消息传来当日,京师全城戒严。初五,景帝朱祁钰诏诸王派兵入卫。初八,景帝下旨命兵部尚书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统一指挥,将士皆受节制。都指挥以下将官有不用命的,可以先斩后奏。
此时,各地赶到北京的明军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已达22万,于谦登坛检阅将士后,将各军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
请看北京九门防务图
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明史·于谦传》
这是大明朝最后的资本,于谦,就要带着这些连老兵都算不上的新兵蛋子,迎接纵横北疆无敌的也先。
初十,于谦下令紧闭京城九门,规定作战期间一律不得开门,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也正是这条军令的颁布,让本来心存恐惧的新兵们知道已无退路,只得背水一战。
十一,瓦剌军前锋到达京师,列阵西直门外。英宗朱祁镇则被关在德胜门外的一处空宅子的猪房中。家国近在咫尺,却是有家不能回,英宗的焦灼心情可想而知。
当日,于谦趁敌军立足未稳,派都督高礼、毛福寿率军出击。明军与瓦剌军交战于彰仪门土城北,瓦剌军败。明军杀敌数百人,夺还所掠千余人。初战告捷,军威大振,人心振奋。当天夜里,于谦又派薛斌率精兵偷袭瓦剌军营地,有所斩获。
也先这次南下进兵,几乎是倾巢出动,没想到刚到北京一天之内,就连吃两个败仗,锐气大大受挫。之前,他因为轻而易举地俘虏了明朝皇帝英宗,骄横异常,认为明军不堪一击,甚至他已经计划在几天之内攻下北京。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明军阵容整齐,北京城防严密而坚固,要想攻下北京,决非易事。前面出场的宦官喜宁(此时已成汉奸)见也先有进退两难之意,便献计让也先遣使讲和,请明朝廷派大臣来迎回英宗,借以试探明朝的态度,也可以等到有利的时机。
可对面明朝的回应则震惊了也先,也伤透了朱祁镇的心,我们会派个使者带太上皇回来,但想大开城门,众臣迎接,做梦。
这两个使节,一个叫王复,一个叫赵荣。
十二日,明使者王复和赵荣来到德胜门外土城关也先军营。也先并不知道王复和赵荣只是明朝的一个中层干部,问过朱祁镇之后也先大怒,官太小了,要迎回太上皇找两个官大的来!
尔小官,可令胡濙、于谦、王直、石亨、杨善等来!——《否泰录》明·刘定之
明廷当然是不会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明朝强硬的态度表明了一个事实,你过来啊!
十三日,瓦剌军散骑到德胜门窥探明军阵势。于谦料知瓦剌军将倾全力攻德胜门,让石亨事先埋伏在道路两侧的空房中,用小队骑兵诱敌。瓦剌军见状来攻,明军佯装败退,瓦剌军精骑万余呼啸追来。石亨率伏兵陡起,截断了瓦剌军退路!
瓦剌军和明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副总兵范广率军从正面迎敌。范广与石亨前后夹击下,瓦剌军大败。神机营的火炮、火铳一齐射击。硝烟弥漫中,也先的弟弟孛罗、瓦刺部的平章卯那孩先后中炮而死。石亨强杀孛罗,这也是他之后的立身之本了。
瓦剌军败退后,转攻西直门。彼时镇守西直门的是都督刘聚。他早有准备,背城列阵,前面是极深的一道壕沟。瓦剌军刚一逼近,躲在壕沟后的明军火器齐发。瓦剌军攻势受阻,见无法突破壕沟,只好往西而走。
此时也巧了,西直门西边本来没有明军驻守,此时却出现了都督孙镗的身影。他本来奉命率军一万,前往紫荆关御敌。但军队还没有开拔,紫荆关已经失守,孙镗大军便在北京城外驻扎。但此刻孙镗驻在西直门外的大营不过五百多人,手下大部分明军都驻守在良乡、涿州一带,远水解不了近渴。孙镗见瓦剌败军到,亲自率军迎敌,斩瓦剌军前锋数人。瓦剌军新败,而后竟被孙镗五百人杀退,直往北走了。
十四日,瓦剌军又进攻彰义门,副总兵武兴、都指挥王勇、都督王敬、率军迎战,主动出击。明军前队用火铳火器冲锋,后队列弓弩短兵继进,又大败瓦剌!
北京保卫战中,明军对火器的应用,登峰造极。
十五日晚,炮声震天。明军炮轰了一夜,声势惊人,瓦剌军死伤上万,其余人分西、北两路逃走,北路出居庸关,西路出紫荆关。北路出居庸关的瓦剌军大都顺利逃脱,而西路的瓦剌军就不是那么顺利了。
也先自良乡西退后,沿途大索,还在昌平焚毁了明朝皇陵寝殿。明军右都督孙镗大军正分布在往紫荆关的方向,大破也先瓦剌败军于涿州。刚好明军宣化守将杨洪奉诏率军两万入卫京师,在半路遇到被孙镗打败的瓦剌军。又一场大战,瓦剌军溃败。杨洪一直追击到霸州。瓦剌军能够生出紫荆关的,不过几千人而已!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明史·于谦传》
有诗赞曰:(作者:于谦)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前文:
https://bbs.hupu.com/41637013.html
自己了解到的土木堡事变前后始末
南社橙
· 河南于少保千古!朱祁镇咋就不死在土木堡呢……
防守全靠看
· 四川我是也先我也不能杀这种人才。按说朱重八朱老四朱高炽朱瞻基个个都是猛人,怎么到他这就拉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