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体重闲聊通勤向鞋子脚感 ##

avatar
关注

 

    从2019态极元年开始入坑脚感的,觉得不同鞋子细腻的脚感体验很有意思,所以这两年买了挺多鞋的(学生党,买不起椰子)。从不跑步,从通勤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穿过鞋子的脚感,前面先聊具体型号的脚感,最后聊点感想。

    按我个人喜好排名来介绍吧,我是小体重63kg,正常足弓。主观评分标准大概85%脚感+10%外观+5%价格吧。

 

(一)361三态跑鞋三体联名款:

    这是目前我最喜欢的鞋子,不是因为它绝对的舒适,而是在舒适的前提下足够“奇特”。配置是前掌nfo+后掌q弹超+前后掌平衡系统。前掌的nfo能感受到一点点软(大多数鞋前掌是没有脚感的),后掌很硬但很弹。后掌的脚感,如果是一般硬的鞋,我的感觉会是“太硬了我踩不下去”,比如air max系列。但这双鞋的后掌给我的感觉是“太硬了但又踩下去了一点点,但有什么东西疯狂往上顶”。所以后掌能明显感觉到弹,走起路来如果是台阶之类的,后掌的反馈会非常好;前掌则一直保持着一点点软的感觉,鞋面的质感也非常棒,有点高端亚瑟士的感觉。首发价不到400入手的,很香。

    缺点有三个。(1)后跟港宝位置的贴片,非常丑,图案和材质都很廉价,跟整双鞋其他部分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2)足弓位置太空旷,走路的时候感觉足弓是完全架空的,好像我只用前掌的骨头和后掌在走路。(3)鞋垫太软而后掌太硬,纵向脚感的过渡不好,有点瞬间踩穿了鞋垫直接踩在地上的感觉。这个问题我把鞋垫换成了后掌poron的偏硬一点点的鞋垫后得到改善,通过加强鞋垫的缓震和硬度,让后掌的脚感更加统一。

 

(二)安踏C37+

价格一度跌破200,我感到十分震惊,200能买到一双顶级脚感的鞋,一脸懵逼。前前后后推荐了差不多十个朋友买了,C37+的中底实在是太舒服太适合走路了,是我心目中的走路舒适度第一的中底科技。首先能感觉到明显的软和下陷,回弹对于走路来说也相当到位,不会像361q弹跑起来才能踩出回弹。软和弹的结合升华到了让我震惊的舒适感。中底真的太棒了。

缺点也非常明显,相比中底材料的完美,鞋面的舒适度很一般。塑料网纱加上非常有限的海绵填充,从鞋舌到后跟,海绵都不够,完全没有包裹的感觉。其次是前后掌落差对于走路来说感觉有点高(没去查数值,主观感受)。会给我一种前倾着走路的感觉,不舒服。

我也有一双C37一代的龙珠联名款,被二代全面吊打,就不介绍了。

 

(三)匹克态极6371

态极真是说来话长,19年第一次买态极1.0plus的时候,真是震撼到了,这就是脚感吗!?但1.0plus并不能上榜,后面再吐槽。6371舒服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是比1.0plus稍硬一点的态极中底,然后是变态的鞋面海绵填充,突出一个包裹,踩进去就感觉四面八方绵软不绝,从鞋面到鞋底,柔和饱满,直接升天。冬天穿上厚的毛线袜穿6371,哦买尬,简单的冲,极致的享受。理想价位是200¥,极限应该也就190¥了。

缺点:重、热。

 

(四)UB和React

    这两科技很类似,就放一起说了。首先大厂对中底调教都是比较保守和注重实用性的,说白了就是会偏硬,但缓震回弹都很适中。这两大家都很熟就不过多闲扯了。UB20我的最大感受是,足弓有支撑,这是其他鞋子都没感受到的,很舒服很棒,感觉我的脚终于不用局部接受过大压强了。然后这双react vision的后跟也很特别,大多数鞋子的后跟是海绵填充扎实,脚后跟碰到鞋后跟的时候能感受到充实的海绵。而这双鞋是像一个弹弓的感觉,会感觉自己的脚脖子就像拉在弹弓里的小石头一样,很特别,很舒服。

 

-----------------------------------------------------------我是分割线------------------------------------------------------

 

后面的鞋就不排名了,跟前面几双没在一个档次上,简单分享一下脚感吧。

    最近蛮火的Reebok Premier Pump Paris,我400多入手的,最近看某APP上又涨价了,还真是全鞋可炒啊。后跟的充气钮可以增加脚跟包裹,蛮有意思,后掌有一点气垫的缓震,比air max软一点,算舒服。第一眼觉得黑绿色好看,多看几眼觉得白蓝色太帅了,实物两双都非常漂亮。

 

Vomero 12吧好像是,有点忘了,17年实体店买的。这是我穿过最舒服的鞋舌+后跟包裹,中底就薄薄的一层zoom,没什么脚感。

 

361新的戈登拖鞋,牛啊!算是态极一代拖鞋的小升级版,如果有一点足弓支撑就更好了,目前最强拖鞋应该没有悬念了。

 

普通的EQT,没脚感但足弓有支撑,算舒服。

 

-----------------------------------------------------------我是分割线------------------------------------------------------

 

然后是吐槽榜单,买完就感觉这都啥玩意儿的鞋:

第一名,斯凯奇的hoka平替款,厚厚的中底,缓震勉强及格,回弹=0。穿出门走一圈,脚感大概能给零分,除了及格的鞋面,一无是处,买了个寂寞。

 

第二名,以前还挺火的UA记忆棉拖鞋。到货一穿上就懵逼,记忆海绵上脚就踩穿,等于直接踩着硬邦邦的鞋底,记忆棉这种纯搞笑的材料,还不如超市20块EVA拖鞋。

 

第三名,air max 720。听Z哥的一期节目买的,好像记得Z哥说的是漂浮滚动的脚感还是啥的,加上这大气垫,看着倍儿给劲,就买了。到手直接懵逼,踩上去中底纹丝不动没有一丝脚感,反而硬得脚底板疼。只有用篮球防侧翻测试的姿势才能踩出缓震回弹。有一次作死穿着720去打羽毛球,别说woc比绝大多数羽毛球鞋都舒服多了……

 

第四名,让人又爱又恨的态极1.0plus。中底满分,对于我的体重,1.0p的中底一点也不会太软,刚刚好,太舒服了。但这双鞋为什么会进了吐槽榜呢,主要是这个磨后跟,这是我穿过最nc的袜套设计,舒适度=0,甚至穿厚袜子都能感受到磨后跟,我直接震惊,被气笑了有没有。鞋子本身有多丑就不说了。

 

剩下几双没脚感的就不放图了。

Adidas Future Pacer:跳水到300+买的,看似有boost实则穿起来没有,板砖鞋。

Puma ignite 博尔特代言款:脚感=0,跑步能感受到回弹。

斯凯奇散步全家桶:只有下陷没有回弹,走路吃力,长辈们不懂,又喜欢买。

索康尼grid 9000:前后掌落差惊人,像穿高跟鞋一样,鞋底又硬,莫名其妙。

Nike free flyknit 5.0:零脚感,但很轻。

 

-----------------------------------------------------------我是分割线------------------------------------------------------

 

这两年冲鞋的感想:

 

国产科技百花齐放军备竞赛,作为消费者可太开心了,当然鞋子细节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目前穿下来感觉最顶级的通勤材料应该是361的nfo和安踏的C37了,别看价位低,明明就是顶级通勤脚感,就看这两个厂什么时候能做出优秀的通勤款了。

感觉国产品牌的一个巨大误区是非要做跑步鞋。讲道理,通勤走路才是全人类的刚需。全民996的情况下,鞋子的使用场景,就是出门走十几分钟,然后接近一小时的公交地铁,再十几分钟走去公司。跑步都是优越阶级的特权了,谁来照顾照顾大多数人的走路需求?个个品牌都说自己跑步鞋做得多么多么好,大哥们什么时候才能出双鞋说自己通勤做得多么多么好?本末倒置了啊兄弟们。希望市场能正视通勤走路是一种严肃需求,而不要继续用“是双鞋都能走路”的态度对待使用时间最长的走路需求。

点名批评匹克。19年第一次穿上态极1.0plus,我以为运动界将要诞生一个小米一样的企业,但匹克接下来两年的操作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态极拖鞋1代,火遍高校,却不推出改善磨脚背的改款?what?2.0正代,丑得感天动地,鞋型臃肿重心高配色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死活不肯请设计师,整整两年,现在21年了,态极3.0直接放弃治疗告诉大家我们放弃设计。态极3.0开始控价,绝不降价,自视甚高?真以为自己的鞋子水平到了可以不降价的水平?ub都没这待遇吧。匹克这两年的操作真是看不懂,管理水平低得让人震惊。

目前来说,我觉得国产通勤鞋舒适度的改善方向有:足弓支撑、鞋舌材料、后跟填充或结构设计、中底零落差、鞋楦等。影响舒适度的问题很多,但其实都很好解决,只是没有厂商真正把最简单的通勤走路作为设计目标,而是一味地追求跑鞋设计,而导致追求脚感的人都在穿着跑鞋走路,这是多么本末倒置的事情。如果能出一款鞋是c37+零落差+足弓材料抬高+及格鞋面,我认为将绝杀。我穿过的脚感鞋,要么前后落差大重心不稳,要么足弓太空旷,要么鞋面拉胯,竟然还没出现把各个简单的方面都做好的一款鞋,表示震惊。鞋子行业显然不够内卷,世外桃源啊。

下一阶段的通勤舒适度改善,我认为重点应该在于对软质中底的包裹,比如像361三态一样,前掌的nfo是被外圈的quickfoam包裹限制形变的,又或者像驭帅一样的tpu包裹。软质材料包裹能有效改善重心不稳的问题。

给父母买鞋的话,还是epic react或者ub吧。Ub的舒适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低落差+足弓支撑的脚感。

关于材料衰减和磨损:因为我鞋子较多,长期坐姿办公,基本不存在踩塌和磨损。穿的最多的态极1.0plus,可能有个200来天吧,没感觉到衰减和磨损。因此社畜型的办公党买鞋可以几乎不考虑材料耐久。

关于通勤时间与舒适度:如果每天实际走路时间在4个小时以下,我觉得态极和C37完胜react和boost。如果超过4个小时,建议还是react和boost。又或者假如超过4个小时,你是愿意前4个小时爽到了后面累一点,还是前4个小时没爽够,但没那么累。其实是个人选择,没什么好杠的。

关于鞋面舒适度:通勤的话,我觉得鞋面只要有个70分就过关了,毕竟受力的是中底,中底才是鞋子舒适最主要的部分。阿迪的Primeknit和Nike的Flyknit,都是接近满分的鞋面科技,但只占总舒适度的1成。而国产鞋们,常出现鞋面直接翻车导致不舒服的搞笑案例。比如前掌弯折点硌脚、磨后跟、压脚背(UB也有)、鞋楦不准、布料易脏等等低级错误,希望鞋厂们能及时提高内卷程度,不要秀下限了。

以上仅个人观点,比如鞋前后落差高不高之类的,我也没查数据,只是主观感受,没必要杠,杠就是你对。

发布于广东阅读 8724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wright3

· 广东

这种帖子应该要多发点,md全是晒抢单的

亮了(73)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姜汤炖蛋楼主

· 广东

下一阶段想尝试的是李宁䨻和索康尼头等舱,但得等存够钱哈哈

亮了(20)
查看回复(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