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人喜欢证伪史料,不知道正经证伪一条史料都够历史专业硕士写篇论文了么?
而且那个不是正史就是野史的说法到底是哪编出来的?史书三标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都没有这个说法。
更何况正野史根本不是判定可信度的标准,这只是体裁分类。
正史的定义是纪传体为编写体例的书,意味用正规体例写作的史书。
若以隋书经籍志的定义方式为标准,与正史同列的是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如果仅以正史可信的话,包括且不限于竹书纪年,春秋,资治通鉴,水经注,北齐律等各种极为重要的历史成就就都不可信了。中国历史可以直接砍掉两千年了。
哪怕就是最为接近键史圈描述的野史的杂传类,其中也有大量的私修传记和名人家传,如三辅决录,零陵先贤传,竹林七贤传等,是史料的重要补充。 每条史料可信度都是要详细比对验证勘误的,而且判定不可信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冲突史料,如果任何冲突史料都没有,就因为出处问题就先入为主的判定不可信,那就和三国吧那群人没区别了。 你能勘误出一整本野史都不可信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内大学的文史类专业带博士了。
古书新墨度穷年
· 山西史料不分正史野史,而分一手二手三手。一手是最原始最有价值的,二手次之,三手几乎没有。所谓的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里有一手史料,有二手史料,价值也不尽相同,甚至同一部书里的不同内容价值也不相同。如《史记》,其记载先秦的部分是二手史料,多引用自《尚书》、《左传》等书,其史料价值就不高,写西汉的部分尤其是武帝朝的部分,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又比如《元史》和《明史》,同是二手史料,但因为元代的一手史料保存下来的较少,所以《元史》史料价值较高,而《明史》则因为我们今天基本都能看到原始的一手史料,其史料价值就比较低。而三手史料就是纪事本末或通鉴这种书,史料价值基本没有。而野史也是按照这个来划分的,有些野史属于一手史料,价值自然就高;有些属于二手三手,基本没什么价值。所以如果要正经研究历史必须要学历史文献学,搞明白史料的价值,不是随便一段古文,随便一本古书就是有史料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