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你说他们是无名之辈,可我偏要记得他们的名字
讲述二战时期人种灭绝那段人间惨剧的电影不少,讲集中营生活的有《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讲德国和犹太人之间关系的有《钢琴家》。《波斯语课》取两者的交集。
虽然是一部德语电影,主演也大都是德国人,但主角是来自阿根廷的法国人,导演是乌克兰人,最让我惊讶的是出品方是俄罗斯。《波斯语课》跟上述三部伟大的作品肯定不能类比,但俄罗斯能拍出这样不吹捧自己,不抹黑对手,品质上乘的作品,还是让人称赞的。
电影的节奏安排的很好,两个小时的电影,几次冲突爆发的节点都比较合适,剧情推进既不拖沓,又把该交待的都说明白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对于光线的运用。在整部电影里,冷色调充斥了大部分场景,但部分镜头里,通过使用灯光或者日光,让冷暖色交融。
比如,主角将要被枪决时为了活命假称自己是波斯人,这时导演将镜头逐渐拉近,而随着镜头拉近,原本被山峰挡住的太阳慢慢露出来,再利用一棵树作转场让太阳发出光晕。虽然周遭是同胞的尸体,环境依然清冷,但起码有了光。
再比如后勤上尉(就是要学波斯语的那个德国人,忘记叫什么了,就称为后勤上尉)第一次让主角写名册时的场景,也就是海报的出处,这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处布景。黑暗的环境下,台灯发出光亮,照亮主角的半张脸,光线虽微弱但温暖,特别是在四周全黑的映衬之下。
还有几处冷暖色调的对比。在集中营驻军要开舞会之前,两个女军官在屋里化妆,镜头扫过,都是鲜艳靓丽的颜色,屋里的温度也是“热的妆都要花了”。而推开门,迎面而来就是凛冽的寒风和清一色的纳粹的灰色军装。
以及,在集中营里的军官出去野炊之时,气氛很欢快,此时的色调也很明亮,但在主角说错话被后勤上尉打了之后的下一个镜头,背景便立刻转为灰黑。
除此之外,电影在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对比。
开头和结尾是一处对比,两者用了同一个场景,都是主角孤身走在一条铁路边,但两处的打光截然不同。开头,主角背后充满雾气,光线晦暗不明。而结尾处的打光鲜明很多,雾气也都散去。
还有一些不太明显的互文与对比。集中营要将所有犹太人送往波兰,后勤上尉为了救主角把他送到农场,主角在农场干活时耳边火车的汽笛声响起,镜头没有明说,但那应该是开往波兰的火车。
影片总体不错,但有些地方的逻辑说不太通。
主角第一次被放走时,在林中遇到一个手持猎枪的老人,这个老人是谁,为什么能在集中营附近这么明目张胆的点着篝火,喝着酒,还有武器,最后还把主角给劝回了集中营,片子里没有说,成为了一个bug。
而主角晕过去被送到集中营军医那里接受救治时,他在半清醒之时告诉了军医,自己说的波斯语是自己编造的,虽然后来他自知说错了话很快缄口不提,但是集中营的军医知道了真的没关系的吗?
还有,后勤上尉是德国人,母语是德语,但他学波斯语的方式就是学单词,然后连词成句。我特地去问了我学德语的朋友,他跟我说德语是一门有比较复杂语法的语言,语法体系很完善。那,一个母语有复杂语法的人,会想出就靠背单词就掌握一门语言的学习方法吗?这个不算剧情硬伤,只是让我有点小困惑。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缺憾是对主角的塑造不够。在整部电影里,主角的角色就是为了活命而编单词,教单词。虽然也有带肉罐头给集中营里的聋哑人弟弟,为了报答聋哑人的哥哥而跟聋哑人弟弟换衣服。但一个显得动机不足,另一个在逻辑上有些不通顺。
相比之下,对于后勤上尉的塑造就非常丰满。他有比较完整的成长线,年少无知脑子一热加入党卫军,后来因此兄弟反目,他哥哥远赴德黑兰,他想去德黑兰找自己的哥哥,而这也是他要学习波斯语的原因。而他的身上,也有一定的反战意味和人性,虽然他也在集中营里,也不把犹太人当人看,但他愿意把自己的“老师”当成朋友,为了让主角吃好吃的,可以给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罐头。在临逃跑之时,他丢了几乎所有东西,只带了那本波斯语书和自己的波斯语笔记,可见他对于知识的敬重。所以,最后上尉在伊朗被海关拦住时,流露出的那种无力感,让我还是有点心疼他的。
后勤上尉在电影里说,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的名字根本不重要,他们都是无名之辈。但讽刺的是,他所学的那门“波斯语”,正是由这些无名之辈的名字构成的,他还称赞这门语言真美。
而主角则用这种方法,记住了超过两千八百个犹太同胞的名字。电影的高潮出,主角将这两千多个名字一一说出时,非常打动人。
你们眼中的无名之辈,可我偏要记住他们。
举头三尺有姚明
· 广东把犹太人视为无名之辈的军官,却是很用心地学习这门语言。最后发现伊朗人听不懂自己说的话的时候的那股惶恐,演员演得太好了。
黄礼志
· 北京上尉确实是要求只会说就行…主角也说了自己一半是波斯人,他爸是波斯人,他妈是比利时人(没记错的话),平时在家里只是用波斯语交流,不会读写。他教上尉单词也是用德文拼读的。我觉得bug主要是学语言光学单词不学语法有点扯,时态的变化,格的变化,单复数,阴阳性都没提,尤其作为一个德国人居然没有质疑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