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都护府叙述

avatar
关注

安西大都护府

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640年9月19日(贞观十四年八月癸巳,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设西州。 640年10月11日(贞观十四年九月乙卯,农历九月二十一日),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永徽二年(651)安西都护府迁回高昌。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羁縻统治之下。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7]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 期间,唐朝廷曾两复两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期间,因与朝廷联络中断,安西军士不知朝廷已改元,将仅用了两年的广德年号至少用到广德四年。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 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 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资治通鉴·贞元六年》:五月,“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从此,西域开始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掌控达千年之久,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攻灭准噶尔为止。

安北都护府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次年(647年)正月九日,铁勒、回纥等十三个部落内附唐朝,唐太宗以其部落酋帅为都督、刺史,设六都督府七羁縻州:翰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七州:皋兰州、高阙州、鸡鹿州、鸡田州、榆溪州、蹛林州、窦颜州,并从京师长安到北荒设置六十六个驿站,号为“参天可汗道”,作为各部落朝贡道路。四月十日,在阴山之麓的单于台(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乌加河(古黄河)北岸)设置燕然都护府,以扬州司马李素立为都护,管理这十三个部落,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燕然都护府改为领瀚海、金微、新黎、幽陵、龟林、坚昆六都督府;仙萼、浚稽、余吾、稽落、居延、窴颜、榆溪、浑河、烛龙九州。同年又在云州设立了单于都护府(云州云中县西北也有一个单于台,以此得名),两都护府以沙漠为界,南北分治铁勒(漠北)与突厥(漠南)。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十五日,燕然都护府改称瀚海都护府,治所迁移到回纥本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单于都护府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置云中故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八月,瀚海都护府又改称安北都护府。不久治所移到漠南隋朝时的大同城镇旧地(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唐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并很快兴师南下,与唐争夺漠南之地。突厥除南下犯唐外,还乘机利用此时期旱灾对漠北铁勒民族的严重影响与其内乱及时向漠北发展,不久铁勒故地皆为所并。在后突厥的攻击下,武后垂拱元年(685年),置大同城镇,安北都护府暂时移到删丹县(属甘州,今甘肃山丹县)西南九十九里处的西安城(今甘肃民乐县)。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为了跨过黄河、处于有效防卫和主动进攻的战略位置,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利用当时突厥全军西击突骑施的机会,夺取漠南地区,并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形成一道联防横线,以便断绝突厥的南侵道路。同年安北都护府从安西城迁到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于安北都护府重新设立单于都护府,治所同在西受降城。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闰二月,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王晙兼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管辖丰安、定远、三受降城等军城兵马。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离,二者皆从西受降城迁出,单于都护府返回故址——云中故城安置,安北都护府移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随着朔方节度使的建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变成了朔方节度使所辖的两个军镇,其原来的都护一职往往成了朔方节度使及其副使的加官或兼职。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张齐丘于中受降城西北五百余里碛口木腊山故可敦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北)置横塞军,以郭子仪为横塞军使,并移安北都护府治所到此。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横塞军城其地不利于军队屯田,郭子仪在永清栅北(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岸)修筑新城,移横塞军和安北都护府到新城。
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唐在北疆原来的羁縻府州丧失殆尽,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原有的“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离”职能随之彻底丧失,都护府形同虚设。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安禄山姓安,改安北都护府为镇北都护府。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横塞军改名天德军,镇北府事仍由朔方节度使、天德军使郭子仪兼理,军马权置于永清栅,理所又移西受降城。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镇北都护府被废除。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单于都护府改称安北都护府。回纥的可汗吐迷度曾经是刺史。

单于都护府
龙朔三年(663年) 二月十五日,燕然都护府改名为瀚海都护府,移到回纥部落,单于都护府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置云中故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总章二年(669年)八月瀚海都护府又改名为安北都护府,不久治所移到漠南隋朝时的大同城镇旧地(今甘肃额济纳旗)。
麟德元年(664年) 云中都护府又改称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李旭轮(唐睿宗)遥领单于大都护。自此以后单于大都护一职多为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副都护实领。
永淳元年(682年) 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等第三次暴动,“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重建后突厥,并很快兴师南下“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与唐争夺漠南之地。在突厥强劲的攻势下,唐原单于都护府辖境急剧丢失,突厥降户亦纷纷倒戈、投向突厥一边,都护府徒具空名,仅仅成了一个驻防突厥进攻南下的一个军事据点。
垂拱二年(686年),单于大都护被降为镇守使。陈子昂曾于垂拱四年(688年)给武后上的奏文中言道:“国家近者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所以者何?”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可汗更是以和亲为名,向武周索要突厥降户和单于都护府之地。在其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武周最终被迫答应了他提出的条件,单于都护府被迫放弃,武周“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
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为了跨过黄河、处于有效防卫和主动进攻的战略位置,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利用当时突厥全军西击突骑施的机会,夺取漠南地区,并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形成一道联防横线,以便断绝突厥的南侵道路。同年安北都护府从安西城迁到西受降城。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单于都护府重新设立,其治与安北都护府同在西受降城,邠王李守礼以亲王遥领单于大都护,臧怀亮实任单于副大都护。
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闰二月  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离,二者皆从西受降城迁出,单于都护府返回故址——云中故城安置,安北都护府移到中受降城。右领军卫大将军张知运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又称单于副都护)。
开元六年(718年) 二月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王晙领蕃汉兵马三十万,大举征伐突厥。据《毗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记载:“当我三十四岁(即开元六年)时,乌古斯(即九姓铁勒)逃窜入唐朝。我悔恨地出征……(第一天)消灭唐朝骑兵一万七千人,第二天全部消灭其步兵。他们越过……而去。”唐军惨败而被迫再次撤离单于都护府旧地。
于开元七年(719年)一度将单于都护府隶属于东受降城。紧接着,随唐军反攻的胜利。
开元八年(720年)唐又恢复了单于都护府之地,而将其原机构由东受降城返回,在旧址重置了单于大都护府。
开元九年(721年)随着朔方节度使的建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变成了朔方节度使所辖的两个军镇,其原来的都护一职往往成了朔方节度使及其副使的加官或兼职。
天宝四载(745年) 于单于都护府治置金河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郡国志》载:“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今名大黑河,全长100余公里,发源于今内蒙古卓资山县北、察哈尔右翼中旗南山。下游汇为金河泊,南入黄河。当地还有李陵台、王昭君墓。),府地建为唐之正州。同时徙置振武军于府城。
安史之乱后 (763年2月17日后)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在北疆原来的羁縻府州丧失殆尽,二都护府原有的“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离”职能随之彻底丧失,都护府形同虚设。
肃宗上元二年(760年)朔方节度使罢领单于大都护。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复兼单于大都护。
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改称安北都护府(原安北都护府于780年废除)。
五代初年,契丹入侵。
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都护府废除。


安东都护府

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管制高句丽故地。于676年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原高句丽北疆境外的附属国——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剑南道,682年去世。安史之乱爆发后,安东都护府遂于761年废除。

安南都护府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唐朝政府设立交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交州总管府为交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交州都督府归岭南道管辖。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将交州都督府改置为安南都护府,治所位于宋平县(今越南河内),由交州刺史充任都护。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镇南都护府,唐代宗永泰二年(760年),复名安南都护府。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后,今云南地渐入南诏,约在唐文宗开成、唐武宗会昌、唐宣宗大中间即大约现在中国云南与越南边界为界;唐懿宗咸通元年(861年1月)府治为南诏攻陷,后收复;四年(863年)再度被攻陷,寄治海门镇;七年(866年)收复旧制,置静海军节度使,兼领都护。五代时期节度使由当地首领充任,臣属于南汉;公元939年吴权起兵击败南汉,后废弃。


北庭大都护府
贞观二十年四月(公元646年),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设庭州以置其部落。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公元657年年末至公元658年年初),苏定方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分其地置濛池都护府、崑陵都护府,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公元703年1月7日,武则天长安二年十二月戊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上两都护府改置为北庭都护府,治于庭州。709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平级,分管天山南北。
唐朝在当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推行和内地一致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行政区划。在其他区域维持当地民族的行政管理制度,仅假以其首领唐朝官职名号,以示羁縻。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坚昆和斩啜。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庭州,北庭大都护府遂废。目前,北庭都护府遗址仍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盛时期,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以及盐治州、盐禄州、阴山州、大漠州、轮台州、金满州、玄池州、哥系州、咽面州、金附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冯洛州和孤舒州等十六个羁縻州。

发布于江苏阅读 155447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钢龙之怒

· 上海

都护府一言难尽啊,有的控制力强点,有中央驻军,比如安西和安东;有的纯粹靠当地的藩酋,比如单于都护,中央基本没有驻守一兵一卒。

亮了(157)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那然色布斯

· 北京

中原王朝再次直接控制西域已经是一千年后的清朝

亮了(138)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