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先天不足的王朝有可能统一中国吗

avatar
关注
原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喻以流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关注一下,历史类文章非常好。

还是先从北齐的奠基人高欢说起。

目前史学界的共识是,高欢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这个说法,其实是基于现代人的定式思维来总结的:所谓“汉人”,是指高欢的血缘。高欢在发迹以后,溯祖至河北大族渤海高氏。而说“鲜卑化”,则是指高欢的成长环境。高欢从小生活在六镇之一的怀朔镇,早些年的朋友也都是那里的镇民,这完全不是世家大族子弟的生活和交友方式。

站在高欢自己的角度,他可能对“鲜卑人”的身份要更认同一些,因为正是有了这个身份,才有他后来的霸业。

而关于高欢的这种“双重身份”,在历史中还有一段很有名的记载:

高欢在做政工宣传时,用的是两种语言两套体系,对鲜卑人用鲜卑语,对汉人用汉语。两者的差别,关键不在于内容有出入,而是意思根本就截然相反。

对鲜卑人,他是这么说的:汉人是你们的奴隶,男耕女织都是供养你们的,你们为什么要欺凌他们呢?

对汉人,则是另一番口吻:鲜卑人是客人,拿你们的钱财给你们消灾,你们为什么非要那么讨厌他们呢?

今天,我们不是要来diss高欢这种两头骗的伎俩有多么拙劣,而是准备通过这一番说辞,来介绍北周政权内部一个根深蒂固的大问题:

也就是北齐政权的统治基石的问题。
高欢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有出色的军事能力,而是基于他当世独一无二的谋略(这部分内容,链接详见文末)。

他出身卑贱,能一步步走到宰制天下,靠的是在纷繁的局势中准确洞察先机的眼界,以及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而这也就意味着,军事其实是高欢的短板。

在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高欢亲自指挥的战斗,屈指可数。能够击败尔朱氏,最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尔朱氏倒行逆施,而高欢又正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消灭尔朱氏以后,尔朱氏原有的军事实力,基本上被高欢所继承——说“基本上”,是因为还有一小部分到了宇文泰手里。

这些人,大部分是鲜卑六镇的镇民。他们从北魏末年起事,先被柔然击败,继而进入河北平原复起,最终被尔朱荣收编,安置于其发迹之地——晋阳周围,成为尔朱荣擅权最主要的资本。

如今高欢上位,这些军队到了高欢手中,自然也就承袭了尔朱荣以晋阳为中心的布局,而这也正是高欢一直待在晋阳的原因之一,而且终东魏(北齐)一世,晋阳一直都是陪都,实际地位甚至在首都邺城之上,就是因为以晋阳为中心的汾肆地区,是鲜卑势力的核心地区。

但世上的事都是有利就有弊,高欢享受了这些鲜卑军人带给他的好处,自然也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恶果——鲜卑勋贵。

鲜卑勋贵在北齐政权中,一直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们享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在官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是国家的蠹虫;但是,他们同时又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基石,正是靠了这些鲜卑勋贵和鲜卑武人,才能有高氏政权的立国之基。

而既然照顾了鲜卑人,那么汉人的利益,就只能往后靠一靠了。

因此,在北齐(东魏)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朝廷中尽管也有汉族士人存在,但数量有限。朝廷重臣里,更多的还是高氏皇族以及鲜卑勋贵——尤其是来自于高欢出身的怀朔镇的勋贵。

终北齐之世,这种局面都没有发生过根本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立国初期开始的授田,还是后来的均田,虽然目标都是追求给普通百姓田地,但最终结果,却都变成了鲜卑勋贵趁机扩大田产的契机。

此外,在北齐的历史中,还有一种叫“食干”的制度。所谓“食干制”,就是东魏(北齐)国家将一些州郡县各级官府所掌握的“职公田”,作为“干禄”赐给包括怀朔镇勋贵在内的部分官僚群体。

#这里需要先解释什么叫“职公田”:

政府运行是需要行政开支的,但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相应的预算决算制度,所以朝廷很难给地方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开支水平。

因此,朝廷便采取内部化成本的方式,授予地方官府一部分“公田”,以“公田”收入作为政府的行政开支。

我们所熟知的大名鼎鼎的海瑞,在当官时种地养活自己,种的就是这种“公田”。

当然,时代不同,公田的具体数量也不一。北齐州郡公田数量几何,我们如今已不可考,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进一步的思索:如果把某地行政开支的收入项,完全赋予个人,那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此人长期任职此地官员;第二,当地官员的行政开支只能另寻他路。

从历史记载来看,第二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要更大一些,而这也就意味着,勋贵们已经在国家的正常开支内支取收入了,而且,为了这种目的,他们不惜破坏一个国家政府的正常运转。

没有行政开支,地方官员所能产生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面对着勋贵们的这种多吃多占,高氏皇室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又爱又恨。

一方面,高氏皇室并不希望勋贵们有比拟于皇室的实力和威望,而且也不愿意他们过分地汲取国家资源;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还要仰仗勋贵们的武力支持。

这种纠结,导致了他们在面对鲜卑勋贵时进退失据。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斛律光:斛律光是北齐名将,在周齐对峙的中期,斛律光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抵御北周的进攻。但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最后依然被高氏皇族枉杀。

原因,就在于斛律氏的势力太过强大,而斛律光自己又有非分之举——他曾经威胁皇帝,要给士兵们封赏,皇帝被迫答应了。

斛律光的这种行为,搁哪个王朝都是死罪,更何况是在北齐这种皇帝精神都不大正常的朝代。但问题是,随着斛律光被污谋反枉杀,北齐边防也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这也成了北齐被迅速攻灭的原因之一。

高氏皇族面对着鲜卑勋贵,恨是真恨,但再恨也没有办法摆脱。

所以我们看到的北齐中后期,朝政才会如此混乱,频发的政变、皇帝的荒淫、朝政的败坏……所有这些,都能从北齐的政治军事结构中找到原因:

就是在于高氏皇族对鲜卑军事贵族的打压与笼络,以及不受约束的皇权扩张对皇帝性格的异化。

而当天平对鲜卑勋贵倾斜,也就意味着厚此薄彼。

自北魏孝文帝以来的胡汉融合的趋势,在这里发生了逆转。而逆转的结果,又成了北齐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认为胡汉融合难道就是唯一正确的路么?是不是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解释一下:并不是说胡汉融合是政治正确,而只是说,相对于纯粹的鲜卑化而言,胡汉融合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

这种融合,北周完成了,而北齐没有。

用一个比较简单直白的说法来解释就是:北周的百姓当兵,上战场打仗是为了自己;而北齐的百姓,则只是给鲜卑士兵种粮食送粮食。

两相比较之下,不管是在军队的战斗力上,还是在兵员的补充上,北周都要远远强过北齐。

这就是国内的政治制度优势在对外战争方面的体现。

那么,又是不是说一定得有胡汉融合,才会有北中国的统一,进而才有天下的统一呢?

也不一定。

历史充满了偶然,如果当年没有高欢的失误,宇文泰羽翼难成,那么北方很可能是高氏政权统一的局面。

但接下来呢?后续会有如隋灭陈一般的南北战争吗?

不一定。

如果高氏政权统一了北方,那么他们将会再次面对两百年以来胡人先辈们要面对的那个问题——这些胡人前辈,包括匈奴人刘渊、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鲜卑人元宏。

而那个问题,则是一个塞外胡人政权,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在汉地进行统治?

如果这个表述太过于笼统不容易理解,那我们可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日本侵华最终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单纯的武力征服并不能转化成有效统治。

用胡人既有的征服观念?统治成本太大。

转变为汉人的方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苻坚的失败证明了这条路并不好走。

北魏曾经坚定的走过汉化之路,但因为孝文帝的意外早逝,以及朝廷对六镇叛乱的处理不当,北魏后期陷入了乱局之中。

所以,高氏如果能够完成对北中国的统一,那么还是会绕回到这个进程中来。

只不过,这个假设并没有发生,最后统一了北中国的,是来自于关中的宇文氏。而宇文泰在关中的统治能够由弱到强,诀窍也就在于他完成了胡汉融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关陇集团”的概念。

“关陇集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集团,也不是如秦汉时一样的地方士族联姻,而是结合了军事制度与政治特权的统治联盟。

也就是说,在消灭北齐之前,北周就已经解决了胡汉融合的问题。

虽然宇文泰和高欢相同,最初的军事实力都是来自于鲜卑六镇的叛民。但因为一次失败,宇文泰却走上了与高欢截然不同的道路,并意外地在这条路上找到了真正解决胡汉融合的办法。

之后,因为外敌入侵的逼迫,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有了加速度,在几十年内,竟然就解决了困扰北中国两百多年的大问题。

这个办法,就是“府兵制”。
发布于新疆阅读 9162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