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展】弗里克的自我证明:拜仁1-4-4-1-1 稳定压倒一切
编者注:为走在现代足球技战术思想的最前沿,特与欧足联A级教练资质教练员杨洋共同开设战术专栏----《战术展》,本期为大家带来拜仁慕尼黑一线队的战术体系分析。
德甲巨无霸在经历了科瓦奇的动荡后扶正了助理教练弗里克,出人意料的是弗里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球队恢复了元气,赛季末加冕“三冠王”并登上欧洲之巅,那个几乎稳定到无解的“南部之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曾经的2014年世界杯冠军教练组成员,在执教的第24个年头完成了“大满贯”,也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新赛季到目前为止,拜仁慕尼黑延续了在国内联赛的统治,也被认为是欧冠冠军最有力的争夺者,属于弗里克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现在欧洲足球战术风格与战术理念的更新淘汰速度飞快,教练员之间见招拆招的能力越来越强,一个成体系的战术打法最多只能拥有1-2个赛季的辉煌期,随后便迅速被战术破解并走下神坛。这就迫使教练员在有限的阵型选择之中融合并开发不同的战术理念与思维,对既有战术进行不断升级与调整。
弗里克(Hans Dieter Flick),DNA教练的又一成功案例,球员时代为拜仁慕尼黑赢得4个联赛冠军和1个杯赛冠军,退役后在多家俱乐部和德国足协中担任主教练,助理教练,体育总监等职务,丰富的球员和教练员履历和临危受命的机遇让他最终闪耀在欧洲足坛。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简单的场上位置图,试着解析一下弗里克治下拜仁慕尼黑的足球理念。
球队初始阵型站位1:1-4-4-1-1
好的教练会根据球队的各位置球员人数,个人能力特点,以及评估可开发位置与能力等多方面选择阵型框架。上图可以看出拜仁慕尼黑的基础阵型为大众所熟知的1-4-4-1-1阵型,后防线依次由右边后卫(LAT D),中后卫(CT),中后卫(CT),左边后卫(LAT I)组成,中场由两名后腰(MC D,MC I),左边前卫(INT I),右边前卫(INT D)四人呈平行站位,前场锋线由前腰(MP)和前锋(DC)组成。
与其他5条阵线的阵型类似,前腰(MP)的存在将中场球员与锋线球员有机连接,中前场大范围的活动区域为球队在特定区域内创造人数优势创造条件。同时中后场“4-4”平行站位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整体阵型平衡,为掌握中后场控球权提供支持。前腰球员与中锋的适时回撤可增加中路进攻与防守的弹性,同时也为恢复球权后两侧边前卫的插上反击
提供了纵向的活动空间。
球队初始阵型站位2:1-4-1-4-1
根据不同球员的状态与伤病情况以及对手特点等因素,弗里克为拜仁慕尼黑提供了作为第二种选择的1-4-1-4-1阵型。后防线依次由右边后卫(LAT D),中后卫(CT),中后卫(CT),左边后卫(LAT I)组成,中场由单后腰(MC DEF),两名中前卫(MC D, MC I)呈倒三角站位,边路位置分别由右边前卫(INT D),左边前卫(INT I)所占据,阵型最前端放置突前前锋(DC)。
与之前提到的1-4-4-1-1阵型类似,作为5条阵线的阵型,1-4-1-4-1阵型在增加阵型整体纵深的前提下保持了阵型对于场地宽度空间的占据。看似两名边前卫(INT)的进攻属性被削弱,实际上却赋予了他们在中前场更多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中路单后腰与两名中前卫的倒三角位置关系既可以保持阵型的稳定性,同时可以作为中继端将两条边路,后防线与前锋线合理的衔接起来。
如我们之前分析所说,当今足球有着向更加激进的三后卫阵型倾斜的趋势,球队更多的进攻属性被开发,而另一方面随着例如马德里竞技一类的高强度高体系化防守能力突出的球队的出现,传统的1-4-1-4-1阵型由于其过于陈旧的场上位置关系和进攻可参与度差的劣势,在对抗具有完整防守体系和拥有突出防守能力的球员的球队时显得软弱无力,同时单后腰承担的防守压力过大,对于球员能力要求过高,在当今欧洲足坛已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但是作为具备充足高水平球员支撑的拜仁慕尼黑,弗里克通过对球员场上具体位置和战术跑动线路的优化,以及兼顾吸收球员自身创造力的同时,建构起了欧洲发挥最为稳定的战术体系。
中后场出球移动线路 阶段1
弗里克采用了当今最为“安全”后场出球模式,两名中后卫拉开至大禁区边缘,两侧边后卫移动至中场边线位置,在为守门员创造传球角度的同时拉开对方的高位逼抢阵型,避免在特定区域内形成本方人数劣势,同时一侧后腰回撤至大禁区线位置创造新的出球点,另一侧后腰位置对应进行回撤保护,吸引对方阵型整体前压,为两侧边前卫创造纵向空间。
中后场出球移动线路 阶段2
当一侧边后卫接球后,同侧边前卫内收至中路,前腰球员拉开至边路位置,完成“边中换位”,破坏对方中场区域的固有防守对应关系,同时中锋回撤至中场增加中路接球点,同时吸引对方后防线高度整体升高,增加防线身后空当面积。另一方面,弱侧边前卫跨越中场区域完成位置前提。此时球队的整体意图为横向将对方整体的防守阵型向有球一侧边路和临近的中路进行吸引,纵向将对方整体阵型向对方中前场压缩,破坏对方对于场上空间的相对占据。
中后场出球移动线路 阶段3
经过一系列跑动后,当球权发展至本方中后场一侧边后卫位置时,同侧区域拥有前腰,中锋,后腰以及内收的边前卫共四个潜在出球点,同时形成在这一特定区域内的进攻人数优势。同时弱侧边路拥有插上参与进攻的边后卫与略微向中路内收的弱侧边前卫,通过大范围的斜向长传转移可形成弱侧边路区域2x1的优势。中路区域由于中锋位置的回撤,对方后防线整体的前压,具备出色进攻能力的中场球员可配合中锋实施反越位突破。
中后场超稳定型结构解析
由上图可见,弗里克构建中后场阵型的思路为:后场区域形成两名中后卫与回撤的弱侧后腰的三角位置关系,中场区域形成两名后腰与单前腰的三角位置关系。两个三角位置关系由弱侧后腰为“锁扣”相连接,形成中路的“链式”位置关系,保持整体阵型的平衡与稳定。
中路阵地进攻位置与跑动线路
与中后场出球的跑动线路类似,弗里克的球队整体推进到中场时,双后腰中有球一侧位置上的球员回撤至中后卫高度,对于中后卫带球前压身后留下的空当进行保护,,同时前腰位置回撤在中场形成明确的接球点,中场中路区域内的“正三角”位置关系变为“倒三角”,进一步稳定阵型重心。两名边前卫向中路内收与中锋形成层次性的中路接球点,空出的边路纵向区域由套边的两名边后卫进行填补。此时,我们可以初步理解为弗里克的球队阵型由1-4-4-1-1变化为1-3-4-3。
前场阵地进攻位置与跑动线路 1
当球权转移至进攻梳理能力出众的组织性后腰(中前卫)的脚下时,除了传统的“向边路分球,利用边后卫与边前卫的边路配合形成突破传中”这一思路外,弗里克根据中锋莱万多夫斯基所具备的中前场组织能力,以及前腰穆勒“前场自由人”的跑动特点制定了两人“回撤+反跑”的中路突击套路。利用莱万多夫斯基前场的威慑力,通过向中场回撤带离贴身盯防的对方中后卫,同时具备灵活跑动能力的穆勒前插占据中后卫位置前提所留下的身后空当。
前场阵地进攻位置与跑动线路 2
此外,拜仁慕尼黑阵容出色的边路攻击型球员储备,也为弗里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同样通过中锋回撤至中场的方式,在中场中路形成“双后腰+前腰+中锋”的四边形结构,形成稳定的中路出球线路,两名套边的的边后卫对于对方对应位置的边后卫形成牵制,避免对方后防线整体过度向中路收缩,进攻能力突出的边前卫(科曼+格纳布里 或 萨内+格雷茨卡)向对方防线肋部区域前插,利用对方同侧中后卫与边后卫之间的空当完成冲击,当对方中后卫向有球一侧边后卫位置移动试图协防时,就会造成两名中后卫之间的距离被拉开,此时就为中路的中锋或前腰创造出了中路后插上进攻的战术空间。
边路进攻战术1
首先与绝大多数球队类似的是,拜仁慕尼黑的基础边路进攻战术为边后卫前插至对方半场,同侧边前卫对应内收寻求与边后卫的边路2x1配合,同侧后腰向边路移动形成对边后卫身后空当的协防保护,中锋相应向有球一侧拉边,初步形成有球一侧边路特定区域内的进攻人数优势,同时弱侧边前卫内收,完成整体阵型的结构重组与再平衡,阵型重心逐步向边路倾斜。
不同的是,弗里克对于“边后卫下底传中”这一战术并不坚持,在球队的进攻重心移动至一侧边路后,弗里克更倾向于利用特定区域的人数优势完成球权的传导与梳理,同时寻找对方防守阵型横向移动过程中防线间或球员间“到位率”的时间差建立突破口,锋线球员间“4-1”结构的位置关系保证了在对方防守三区内有足够的接球点与跑动线路变化。
边路进攻战术2
作为德国国家队成功的见证者,弗里克继承和发展了德国人对于后腰的创造性使用思路:当足球推进至中后场区域时,作为兼具正面防守能力和长传出球能力的后腰球员回撤至两名中后卫的一侧而非传统阵型下两名中后卫的身前,形成实质意义上的“三中卫”,同时前腰球员向有球一侧回撤至中线附近,与同侧边后卫,同侧边前卫在边路形成菱形位置关系,增加接球点与横向纵向的出球线路,以吸引对方阵型整体向有球区域移动压迫。此时,弱侧边前卫适时完成大幅度前插,通过中场大范围长传转移将进攻重心调整至弱侧边路,整体阵型随即完成前压。
关于弗里克的拜仁慕尼黑一线队的战术分析就到这儿了,上赛季下半段到本赛季,拜仁慕尼黑似乎在弗里克的治下找回了短暂失去的统治力,在德国国内和欧洲赛场一路高歌猛进。在如今疫情笼罩,各个豪门成绩起伏不定的欧洲足坛“乱世”,恐怖的稳定性便是拜仁慕尼黑称霸的最大资本,而弗里克开启的“拜仁时代”能否为日渐下滑的德国足球带来一丝曙光呢?
写在最后
感谢杨洋教练专业的理论解析和讲解,大家由想交流的问题而已发表在评论区,或者您想看哪支球队的战术分析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尽快联系杨洋教练,来满足大家的需要。
请叫我水户洋平
· 广东怎么才能装出一副看懂了的样子在这评论🐶
虎扑JR1068824847
· 福建技术文,顶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