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yLBJ:公元735年,一个很平静的历史年头。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用河南话骂着娘——他刚刚查了在京兆尚书省的高考成绩,400分。这个落第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考功郎”眼中的学渣,叫做杜甫。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在诗坛翻江倒海,散发着猛气。当时,大名鼎鼎的猛人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的公号每次更新,一群人都“赞!”“顶!”“中书令大人好棒,么么哒”。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正在担任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包括阿九公主在内……不要吃惊,真的是阿九公主,不是金庸小说《碧血剑》的男主袁承志勾搭的那个独臂神尼,是唐朝的玉真九公主。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称作“超绝群伦”。他的代表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横扫诗坛。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被广泛转发,名声大噪。别看李白没有公职,但却已经拥有贺知章等高端精英粉——没错,就是那个“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这一年,我们的杜甫以一个学渣的形象踏上了诗坛。他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号。”当时,很少有人在意他的离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谁在乎一颗暗弱的六等星呢。去翻翻当时唐人编的诗歌集、名人录、作家大全之类,极少看到杜甫的名字。几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后集》、《国秀集》、《丹阳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都不收杜甫的诗。比如三卷《河岳英灵集》,连什么李嶷、阎防都选上了,就是没有杜甫。历史的灰尘,正在慢慢把这个小号埋葬。很多年后,有一个叫元稹的人,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多情种子,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号。他随手戳了进去,连读了几篇,不禁大吃一惊:神迹!这是神迹啊!这货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诗人啊!这一千五百多首诗连起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关于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有时代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有恐怖的战乱:“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也有胜利的狂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也有麻木无奈的叹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有孤芳自赏的矜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还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有曹霸的画笔…… 元稹呆住了,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四杰,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钱刘,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纪那个穷困潦倒的诗人。有人告诉元稹:“那个作者很可怜的,客死异乡,被孙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连个墓志铭都没有。”元稹挽起了袖子:“没有墓志铭是吗?我来写!”我们至今还可以读到这篇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大的韩愈都写下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收起
这是六神磊磊写的: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转发都不标注出处嘛?真就随手复制粘贴啊。就这还有人在叫好就离谱。在讨论文学的帖子下面明目张胆地抄袭盗用别人的文章可真是太讽刺了。
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的区别,浪漫主义需要你对那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而杜甫号称是史诗更多的是反应现实状况当然会好懂很多啊,你让老外读屈原也是一样,香草美人他们能理解表明意思但是更深的东西必须融入屈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