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和袁绍
全帖略长,先上总结:官渡之战的败方袁绍在军事部署和指挥上并没有犯什么错误,甚至还可以称之为优秀。
本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解和论述:1、官渡战前袁曹实力对比;2、袁绍的战略部署;3、袁军的战场指挥;4、袁绍失败的原因
1、【官渡战前袁曹实力对比】:官渡之战前夕的199年初,袁绍在195年打残公孙瓒之后,花了三年的时间把老对头公孙瓒消灭,兼并青幽并冀四州,然而这其中还是有不少水分的。青州是196年袁谭开始入主,虽然青州位于沿海的山东半岛,但是此时青州的人口损耗已经不少了,加上之前被曹操迁走的青州黄巾兵,青州只能算是半血的状态;幽州也面临同样的状态,在消灭公孙瓒之后,幽州实际上还有一小半在公孙度手中,而且也是交战多年的战场,幽州也是半血状态;并州实际上袁绍控制的也只有太原和上党两郡,当然并州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只有太原和上党算是汉人较多的聚集地,也是属辖县最多最富有的两郡,并州算是略高于半血状态;而真正袁绍最富裕的州,就是满血状态的冀州,从曹操拿下冀州后“昨案贵州(指冀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可见一斑。而且,冀州191年、并州195年、青州196年分别拿下,到199年初,又拿下了幽州,就算在之前的多年交战的州,也有了修养生息的机会。而史料记载官渡前的袁绍方:众数十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精锐十万,战马万匹,可以说是当时之最。
另一方面,曹操则没那么富裕了。我们来看看曹操在官渡前的几年都经历了什么:192年,入兖州,收编青州兵;193年打当时最强袁术;194年为父报仇打陶谦,被吕布抄了老窝,一夜回到解放前;195年终于打跑吕布,重夺兖州;196年屯田加迎天子;197年征张绣(玩人婶婶差点翻车),暴打称帝了的袁术;198年再征张绣次年收服宛城,灭吕布,封臧霸;199年刘皇叔反曹,曹操灭刘备,灭袁术。至此,到了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名面上坐拥兖州、豫州、徐州和江淮地区,然而曹操这边的状况实际上比袁绍糟糕的多。豫州南部被黄巾祸害多年且是袁绍老家,官渡期间豫州多有叛乱就是响应袁绍;江淮被袁术祸害的一片狼藉就不提了;兖州徐州更是十年来战乱不止,徐州还被曹老板屠过,更不用说了。而这一切都在196年的分水岭体现的淋漓尽致,196年开始到199年,袁绍是边养生边用三州打一州,而曹操是用一州连打三州。而在官渡对峙期间,曹操的兵力如何呢?据陈寿记载“时公兵不满万”,而裴松之认为曹操不可能兵不满万,因为无法结营对垒。其实,这里我们可以在从刘备刘辟在许下偷塔的时候,曹仁大破之,以及徐晃曹洪在后方击败叛乱强贼祝臂等,可以看出,当时曹操的总兵力是很分散的,有可能陈寿记载的“时公兵不满万”是第一次袁曹结营合战不利时的情况,而后面随着许都叛乱平定,曹仁等军队才重回官渡前线(后面还会再提到这个神操作)。而《军策令·曹操》记载:“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另外还有荀彧书信中“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的记载。从攻乌巢曹操率领五千轻骑打万余人的淳于琼,以及兵法上“五则攻之”的原则,一般认为曹操前期在官渡主战场的兵少,而最终投入官渡主战场的兵力为两万左右。
2、【袁绍的战略部署】:先上总结,袁绍的战略部署可谓是优秀。首先,官渡之战的发起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决定,不是田丰所言的必败。从前面我们所讲的袁曹实力对比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199-200年之际,袁绍大部分地区已经休养三年以上,又彻底平定了公孙瓒,正是兵强马壮之时;而曹操此时还在马不停蹄地各种打仗,所辖之地大多生灵涂炭。而且此时还有个导火索,就是刘备在曹操后方的叛乱,举着“衣带诏”的密令,当时袁绍还派了骑兵去帮忙,可惜被灭的太快了。应该来说,官渡之战的发起是个很优秀的战略决定。其次,袁绍的官渡之战不仅局限在白马延津官渡一带,袁绍还将战场扩展到曹操的后方腹地,包括豫州的多次叛乱响应,包括刘备刘辟攻略许下,还联系了刘表(虽然刘表没帮上忙,当时正忙着和南边的张羡打仗)等等,说明袁绍带兵打仗并不只是拘泥于一隅,而是有大战略格局和眼光的。还有一点就是反间和攻心,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是许攸反叛,但其实袁绍暗地里联系了非常多曹操手下(后来曹操当众烧信),可能前面所讲的有些叛乱就和曹操手下二五仔们有关。因此总结来说,袁绍的战略部署上既有正面对决又有计谋施展,还能主动扩大战场让曹操腹背受敌,可以说是优秀的战略部署。
3、【袁军的战场指挥】:这里我们从,“大军渡河期间”,“两军对峙期间”以及最后的“乌巢之夜”三个时期来讲。
首先是“大军渡河期间”,其实在大军渡河前,在刘备第一次反曹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出兵了(绝不是小说里说的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不出兵),“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是199年十二月引军官渡去部署的,于禁这颗钉子就是当时插在那里,200年正月南下闪电战灭刘备,二月就又回到白马延津对付袁绍了。)然后“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其实袁绍的反应算是很快的了,刘备叛乱,曹操回徐州,袁绍立刻就开始着手南下,这里的战场指挥没有任何问题。而古代大军渡河,是最容易发生混乱的,因此袁绍派先锋先过河,自己再亲率大军渡河,这里的部署也是没有问题的。而至于《三国志袁绍传》里关于袁绍不停沮授的记载,估计是为了黑袁绍,毕竟从实际上看,袁绍其实对于沮授的建议都是言听计从的,比如沮授说颜良不可独任,袁绍其实是派了郭图、淳于琼、颜良一起的,这里也没有任何指挥上的黑点的。后面我们知道曹军斩颜良诛文丑,但是,先锋的不利并不影响袁绍大军,先锋顺利拖延了时间,大军也顺利的渡河了,虽然说局部有失利,但在绝对的兵力碾压之下,袁军渡河后“合战,太祖军不利”。总的来说,大军渡河期间,袁绍的战术部署上没有什么问题,派两路先锋先过河牵制,自己亲率大军顺利渡河。
其次是“两军对峙期间”。对峙期间,一开始就是上文所说的,在绝对的兵力碾压之下,曹操合战不利,开始龟缩“复壁”。这期间在官渡主战场就是经典的两军窒息攻防“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而侧面战场上袁绍还“贼数寇钞绝粮道”;甚至还策反了曹操身边的人来行刺“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除了官渡战场之外,袁绍还在豫州不断掀起叛乱,又派刘备和刘辟去攻略许下(危临许都,这里就是袁绍谋士建议的分兵攻许昌的体现,其实袁绍都有听从的),而被曹仁击败,虽然如此,但还是由于汝南的乱局,而“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让阳安郡的物资没能支援前线。总结来说,袁绍在绝对兵力优势下,在官渡和曹操对峙期间,除了正面不断花式进攻之外,还在侧翼钞绝粮道,暗地里招降曹将,又策反曹操近臣暗杀,还在曹操后方掀起叛乱,袁绍在此期间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优秀得操作了。
最后来到了“乌巢之夜”。我们来看看乌巢之夜的背景,乌巢之夜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袁绍的消耗战术,大军对垒又不停骚扰曹操后方并截粮草,这也符合沮授所说的“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这里陈寿又黑了袁绍不听沮授之言),这个时候曹操已经“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可以说是到了极限了,而且袁绍是知道这个情报的(许攸作为袁绍谋士都知道);另一个背景是袁绍之前一次军粮被徐晃截了,因此”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就是著名的乌巢粮仓。然后正片开始,许攸家人被审配抓了(袁绍手下的党争),许攸愤而投曹,曹操开始了堪称手术刀式的战术表演(这里真的要吹一下曹阿瞒,很多人以为许攸投了就自然而然结束了,我把细节说下大家自己判断)。要知道许攸投敌是一般而言是在夜晚,而曹操能在短短一夜之间,从力排众议下决定(”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部署大营守军(令曹洪荀攸守营,自带五千精锐),亲自率领精锐,想好沿途应对策略(“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烧营斩将的同时,还“杀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要知道曹操五千人,而乌巢守军上万人,曹操取鼻子舌唇来用虚实震慑袁绍军,太机智了。而且袁绍此时可不是坐以待毙,袁绍分两路人马,一路去救援乌巢,另一路直接攻击曹操大营,此时曹操的反应是:“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不吹不黑,这不是战神,什么是战神?而另一路,张郃高览可不是直接投降的,在曹操部署的大营守军下,张郃高览是久攻不下,加上郭图谗言的情况下才投降的,试想一下,张合高览的心里怎么想?要知道直到曹操击破淳于琼他们都没能拿下曹洪荀攸把守的曹军大营,而曹操又会不会突然带军杀回呢?在曹操这一夜的神操作下,最后袁绍迎来了他的官渡之战大结局“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物巨亿”。
4、【袁绍失败的原因】:诚如我上文所述,袁绍的战略战术都没有问题,甚至可以称得上优秀,那为什么这么一场至少是五倍于敌的战役,最后会是以惨败收场呢?首先,袁绍的战场决断挑不出太多毛病,但是袁绍的手下党争太激烈。就不说平时各种打嘴炮勾心斗角了,光是乌巢一夜就发生了许攸家人被审配抓了,郭图谗言张郃两件窝里斗的事了,没有平衡好手下各方的利益和关系,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遇到的对手曹操。曹操在整个历时一年多的官渡之战中表现出的军事水平,可以说不亚于任何顶级历史武将比如韩信、李靖(不要说我吹过头,我只是说单单从官渡之战的表现):1. 官渡之战的提前布局,在黄河边安插于禁这根钉子阻击袁绍,才让自己有了一个月多的时间回徐州闪电战灭刘备;2. 在延津和白马分别以声东击西和辎重诱敌的战术斩颜良诛文丑(这里如果详细展开,又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孙子兵法的实操);3. 挑选了官渡作为主战场,官渡西面是一片沼泽,北面是黄河渡口,东面是兖州有数条河道,而且官渡又不在黄河边上,否则袁军可从多个渡口过而绕过官渡,官渡离许都又相对近,对于自己的补给线短。总之,曹操挑选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地利;4. 在面临袁绍多面开花的战略意图上,曹操能够及时四处排雷,又要应对正面战场的窒息进攻,又要保证粮草不被断,又要派兵去劫掠对方粮草,又要平定后方叛乱;5. 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才有了曹操在乌巢之夜展现出堪称战神一般的表现。
最后,总结一下,先引用两段诸葛亮对于官渡之战的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评价曹操在官渡时期是处在“险境”的,而最后是靠着“孙子、吴起”一样的军事才能翻盘的。而对于袁绍,从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陈寿在《袁绍传》中有黑袁绍的嫌疑,而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堪称优秀,而最后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对手太强。
冠军大将军
· 黑龙江好帖,之前官渡之战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弱胜强战力竟然被扁的无足轻重……实在是令人三观尽毁。另外,希望楼主再做一期曹操征乌桓,在中国历史也具有浓厚的一笔。
恐慌沸腾团长渣唐
· 山东袁绍最大的问题还是部队野战能力太差了,手底下是真没几个能打的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