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手年龄越大,控球越好?

avatar
关注

一件事反复地做,经年累月反复成千上万次。难道这样你都不会有长进码?例如,投手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自己控球?他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训练,您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应该更能把球投到他们想要的位置。

可就像别的事一样,事实远比推论复杂得多。

几年前,STATS Perform推出了新方法衡量投手的控球能力,在研究方向前进了一步。这个数据称之为调整控球(Command+)。他们特聘的球探观察每场比赛的每颗球,辅以投手的球探报告、打者的球探报告、比赛的情势、捕手的暗号和捕手的手势来猜测投手投球的目标。实际进垒点和目标间的差距便会被放入个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100代表着联盟平均水平。

这工作即便有猜测的成分,它也是有理有据的。相较于单纯依靠好球带的办法是种改进——光看好球带,投手会因为碰巧投到好球带角落而加分,很有可能对手也真期待着他把球投到这个位置——如果投手本来就像投颗好球带外的滑球,实际他投出这颗坏球后也能得到体系内的加分。控球+同时也能区分出传统意义上的控球(command)(即投到你要投的位置)以及控制球(control)(即把球投进好球带)的区别。

他们记录的数据从2011赛季开始,目前已经累积了10个赛季的数据,因而我们可以就相关问题做研究。当投手年龄变大后,这个数据会怎么变化呢?我们用差异法(Delta Method),即每名球员只和自己上一年的成绩作比较,最后按年龄区间把这些差值累加起来,便形成了控球+的年龄曲线(该球员10个赛季内投球总数必须超过800才能纳入考量)。

控球随着年龄增大会有怎样的变化?

砰!很显然投手的控球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好。我们是不是已经找到答案了?

并不完全如此。首先,从左侧的数据开始看起。上赛季全联盟调整控球最低的是(最少投100球)安东尼-班达(Anthony Banda)(73),最高的是扎克-戴维斯(Zach Davies)(121)。按照图标的说法,投手30-34岁期间能在控球+上提高整整1分。

某高级球员发展主管说:“我对这个结果有点惊讶。年纪大的投手的确好球投得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样的结论有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之嫌,”

幸存者偏差是种典型的逻辑错误,指的是人们只关注超过某特定很难逾越的门槛后的人或事,在这个课题里,该因素对整个研究有很大地影响。投手是真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改善了控球,还是说过了36岁后,只有提高控球的投手才能留在联盟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透过幸存者偏差这一现象,我们能不能得出另外的结论,那就是控球好的投手职业生涯更长?

看看去年按年龄做的调整控球排行榜(最少投了200球,不以每颗投球做额外加权),从中能看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这数据说明,出色的控球的确能帮助投手延长投球生涯。

“有控球的球员绝对能投得更久,”红袜后援投手亚当-奥塔维诺(Adam Ottavino)看到这张表格时说道。,“我认为这不难解释,因为如果你的投球质量下降了,那么你投球的进垒点必须要更加精准,你的容错空间也更小了。”

另一名投手总结了这张图表的内涵说:“有些投手的控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他们的运动寿命会比那些控球永远无法进步的球员更久。”

那为什么曲线的变化幅度没有更剧烈,更明显?答案或许是投球这个动作十分十分复杂。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指的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知,'”Casey Mulholland写道,他是KineticPro的老板,KineticPro充分收集数据、采用新技术,旨在培养球员。 “基本上,在球出手的一刹那,我们的身体能够利用运动神经单元迅速完成调整,意在将球投进好球带。这种本体感觉要随着时间和反复次数累积才能找到。”

但这不是唯一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因素。

他继续谈到:“但在这过程中,受伤或者尝试新球种会使得这种本体感觉出现反复的情况。另外还要考虑的是投球的动作设计和投球尾劲对控球产生的影响。大部分投手的球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他们中很多人都会选择用新球种来维持自己的投球成绩,并且拿到未来的大合同。像这样的重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所谓控球的问题。”

拿菊池雄星做例子。他来自日本,以出色的控球能力而闻名,尽管他的2019赛季表现糟糕,但他的调整控球成绩(93)与联盟平均水平相差不远。到了2020赛季,他重新打造了自己的武器库,增加了幅度更大的滑球并且调整了它的曲球,因而他有了两种不错的变化球。

可这是新的投球搭配,他控不好球。2020赛季他先发的调整控球成绩掉到了联盟最差的78。

“当您有了全新的武器时,你得需要时间来寻找感觉,接着将它固定化,然后调整好球的进垒点,接着才是稳定投球位置,”某球员培养主管这样点评道。

因而新的球种搭配和控球间会起到相互作用,这很难分清年龄对控球的影响。2017年,奥塔维诺度过了他职业生涯最糟糕的赛季,那个赛季打者们面对他的攻击策略从尽早出棒变成了等待机会,在此之后,他回到纽约租了店面开始研究新的武器同时磨炼他的控球。他在调整脚落地的位置,磨炼对好球带的关注度,同时开发出了切球,这球他能更容易地投进好球带,而且轨迹也不像他的速球。他的调整控球指数从87升到了94,两年投球数超过1000颗的投手里,他的进步幅度排在第九。他改善的控球应该归功于哪个因素,新增了能控的球种还是原本控球的提高?

“我认为这两个因素都在2018赛季起作用,”奥塔维诺谈到加入新球种和改善控球因素时说, “从那时起,切球就变得更难保持,因为有时我把球速催得更快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当球速超过88mph,球的尾劲就很难达到我想要的水平。”

因此,影响控球的因素中也有某种“教练效应”。要么教练正在帮助投手开发新的球种,而投手可能还没法完全掌控这颗球的运动轨迹,或者他们正在帮助更精准地攻击好球带,或者正在帮助他们不要投到那些最糟糕的地方。

某球员发展主管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您能在无竞争压力的环境下更好地减少自己的失投球,并缩小对手的击球空间。如果球都投到了糟糕的位置,很有可能是在投球策略、投球位置选择或者是在球数使用上出了问题。”

但是数据本身应该也能考虑这样的情况。例如,泰勒-格拉斯诺(Tyler Glasnow)在海盗时期还是以控球糟糕著称,每九局的保送率超过5;可他被交易来到了光芒后,接受了新的投球指导——避免投边边角角的地方,把球投到好球带中上或者中下的位置——他的保送率立刻下降。可是他的调整控球数据并没有改变,2018年和2019年他都是90,在先发投手里偏低,而2020赛季也只有87。

这并不意味着该数据是完美无瑕的。

推特上对控球极为看重的投手教练Dustin Pease表示:“‘除了好坏球’,你很难找出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这涉及到的变量非常多,某个打席内的一些失投球能实时给出投手的报告。如果投手的球质下降,可他的表现依然维持在原先水平,外界会认为他攻击打者的策略收到了效果。正如我说的,我们很难去确定投球策略的真实意图,尤其把时间线拉长(这更像困难)。”

另一位投手提到,失投也分好坏,从捕手手套的位置到暴投间距离的权重分配也不应该完全一样。

Max Scherzer 2017年时跟我提到:“拿标准的左打者做例子,好球带内角偏低是他们最喜欢的位置。我知道如果我要投内角,我就不能往那里投,我一定要把球投高。如果我球投到了外角偏高的位置,这问题不会很大,可一旦我没投到偏低的位置,很可能就会被对手打成本垒打。控球里也分很多种情况,你试图将它们一一拆解开分析,可能对于观众而言只是在雾里看花。”

比赛的当事人或许清楚这一点,但无法体现在数据中。随着投手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会增加有关他们的投球尾劲以及哪些地方的失投应该避免的经验。光从图标和图例上看不到这一点。

就像母亲老生常谈一般,熟能生巧,所以控球可能真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伤病,新球种,下降的球质和指导效应很难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也许控球本身不会有跃进式地飞跃——这一点在球探和引进新球员方面有一定程度地印证,尤其考虑到目前球团利用新数据和技术开发球员投球天赋的能力——但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工作总会进步。呼~~

发布于上海阅读 1016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Canis Lupus

· 江苏

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幸存者偏差。年纪大的投手不可避免的会陷入球速下降的问题,这种时候很有可能面临转型。而最简便的转型就是提升控球。所以留下来的老将也很直观的代表控球上升。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898333670

· 上海

能生存下来的老将,很多都是意识到,他们没必要用100%的力气去投一个球,而可以在提升控球的前提下以非全力力去投一个球。幸存者偏差还是比较明显的。达比修也是个有趣的例子,不知道关于他的调整有什么数据方面的支持。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