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油灯到电灯,见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追溯平凉电力历史长河的源头,早在1925年,陇东镇守史张兆钾在官邸用小型发电机发电照明,这一丝非常纤弱的电光从此开启了平凉有电的开端。
七八十年代用煤油灯
四个鸡蛋换半斤煤油
1
1957年12月,平凉安口煤矿建成了一台240千瓦的蒸汽发电机组。1958年正式投产后,向平凉地区即现在的崆峒区中心城区进行直供。只要这台发电机组正常运转,平凉城就有灯光。
然而,那个年代的大部分群众却没有这份幸运,依然靠着煤油灯发出的如豆微光照明。
为了开展生产,一些县便自行想办法发电。今年76岁的李福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庄浪县人民银行工作。据老人回忆,那时为了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县里买了一台发电机交由县仪表厂向各单位供电。
银行工作免不了晚上要加班,有了电灯,办公室里亮了许多,在15瓦的灯泡下写材料、算账、审计,比在蜡烛和煤油灯下看得清楚,工作效率也自然提高了不少。
尽管当时电压低,而且三天两头断电。可电灯的光芒,已让还在用煤油灯的老百姓羡慕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盏煤油灯,如今四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也有好多是在煤油灯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的。
煤油灯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先找一个不用的墨水瓶,在瓶里倒入煤油,瓶盖中间打个小洞后,穿上一根用薄铁皮卷成的空心铁管,再在空心铁管里穿上棉线做成的捻子,一个简单实用的照明工具便做成了。
那个时候,煤油很贵,而且实行限购政策,老百姓在供销社拿四个鸡蛋才能换回半斤煤油。为此,不少群众会自己想办法熬油。
刘桂梅是泾川人,年轻时的她算得上一个熬油能手。“把胡麻、蓖麻、菜籽从地里收回来以后,先放进锅里炒上一阵,这样可以增加出油率,再放到石磨上推细,然后放进倒了水的锅里慢慢熬,熬的时候锅里会浮起一层层油花花,轻轻把油花花撇到碗里、碟子里,直到把水熬干,这样就算把油熬出来了。”
有了油,就有了灯盏。可那时没有火柴,只有火石,很多人忙活半天也打不着火,点灯就成了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没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特别容易被风吹灭,必须放在避风处。小孩子走路也得轻手轻脚,不能快跑,否则扇灭了灯,再点着就非常麻烦了。
那些年,作为当时全平凉地区唯一的发电企业,平凉安口电厂不断进行扩建,装机容量也逐步提高,到70年代初期,平凉电网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向六县一区城乡进行供电。
刘桂梅到现在还记得,七十年代末期,她所在的岸门村开始拉电线的情景。当时的政策是,村民每家每户自己栽电线杆,谁家栽好了给谁家先通。“老百姓再没有其他好材料,只能找稍微粗一些的树干,栽到家门口,粗细高低不一样,看起来有些乱。”可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们的喜悦心情,栽上电杆、拉上电线,这对于刘大妈和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群众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此,山村里的农民群众终于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代表着现代化的电灯,一个个心里都美滋滋的。
八十年代初有了灯泡
电压不稳还经常限电
2
安口电厂最初的装机容量只有12000千瓦。这意味着,当时电网的安全性能十分脆弱,虽说已向平凉地区实现了直供,可断电、停电是常有的事。平凉电网在八十年代初期规模初具,可也仅有18座35千伏变电站和58条10(6)千伏线路,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强。
那时遇上严重一些刮风下雨打雷天气就会停电,电路很容易出现故障。为了减少用电负荷,保障工厂生产,供电部门经常限电。各单位号召职工和家属节约用电。除了照明外,不允许用电炉子之类的生活用品,一旦发现会被罚款。”李福全说,这种限电现象一直到2000年前后才渐渐消失。
说起跳闸、限电,80年代以前的平凉人对这两个词都不陌生。
43岁的丁文亮,初中时在高平中学就读。当时泾川农村已经通上了电,可学校里依然限制用电,学生上晚自习时,还得点煤油灯和蜡烛。
1986年秋季,她家买了村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当时,这可是绝对的新鲜玩意,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十分新奇。晚饭后,大家伙都跑到刘桂梅家里看电视。
虽说有了电视,可家里烧火做饭用得还是柴火。“那会电费很贵,老百姓家里不宽裕,很多人家舍不得用电,我们家也是能不看电视、不开灯就尽量不开。”好在农村家庭不缺柴火,刘桂梅直到九十年代初,才买了鼓风机用电烧火做饭。即便如此,节约用电依然是他们一家人的共识。
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不稳致使用电高峰时经常跳闸断电,惹来群众怨声一片。加之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用电量逐步增大,对供电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倒逼着平凉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1988年,是平凉电力发展中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华亭至平凉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建成,结束了平凉电网负荷中心无110千伏供电设施的历史,这意味着平凉电网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凉供电公司抢抓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好机遇,迎来了电网建设的高峰期,先后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