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首先看下百度介绍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1]
名称
长平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 260年5月 至 260年10月
地点
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
参战方
秦国、赵国
结果
秦军获胜,赵军几乎全军覆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平之战是战国最重要的一次大规模兵团战争,也是这场战争彻底的消除统一中国的有力屏障。
双方主将白起和赵括,一个被封为中国杀神,一个背了两千多年的纸上谈兵的骂名。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的主将换成廉颇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吗?
两个国家一个是强大的秦国,一个是山东六国中军事能力最强的战国,所以两大强国之间的对决终究会发生,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对决之前,谁获取的资源越丰富,谁在对决中就越有优势。秦国如此,赵国亦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渑池之战,秦赵两国联合瓜分中原,赵攻齐、魏,秦攻楚来各自壮大,为将来的对决做准备。鄢郢之战楚国被削弱后,秦国的首攻目标又放在了韩、魏。
秦国攻长平本意是要消灭韩国,没想到赵国却突然接受韩国的上党,打乱了秦国的规划,秦国不得不提前考虑与赵国进行大决战。上党郡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据守着邯郸的门户。一旦上党落入秦国,就会给赵国都城邯郸造成威胁。如果赵国接受上党就能在与秦国的最后对决之前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一块战略意义极重的区域。不利之处是,上党郡无法为庞大的驻防军提供充足的口粮,与赵都邯郸之间又隔着太行山,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运输粮食效率低下,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赵军战斗力的瓶颈,同时也是战败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要以赵括为主将?
赵括真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吗?赵国的人才分析: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田单、乐毅等良将辈出。其中廉颇善守;赵奢善攻,只可惜长平之战时已死;赵胜善于中枢,长平之战是主要负责把握总体和粮道;李牧倒是一位可以与白起一厢抗衡的名将,只可惜要守边境。乐毅倒是非常胜任,只可惜已抱病在家,不能领军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当上党危局的情况被赵国上下所认识之后,群臣议论纷纷,蔺相如托病不出。群臣中有坚持用廉颇的,有建议用赵括代廉颇的,还有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的。孝成王准备用赵括为将,但他想听望诸君乐毅的意见。
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乐毅说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话,他愿意为孝成王出征上党,但是身体不行了。乐毅建议孝成王以赵括代廉颇为将;以赵胜为将防御邯郸地区;以李牧依然守边;调廉颇回来防备燕、齐、魏趁赵国与秦国在上党决战之机对赵国进行攻击。乐毅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赵括有其父赵奢之风,治军严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赖。这说明赵括这个年轻人在赵国是得到认可的。
秦国和赵国在上党决战必然是一场巨战,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胜、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括到了现场后的表现。
赵括到长平后,严明了军纪,对廉颇使用的将领多有裁撤。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秦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怕赵括对王龁不利急调武安君白起。赵括见秦军的集结与部署大为变动,知道武安君已到军中。战开始了。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龁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
消耗战消耗的不只是耐心,而且还有双方国力。
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赵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粮食。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早已吃光,粮道又被切断。战马也都杀了,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曾派赵军中英勇之士刺白起,白起受伤。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后,赵括选军中一个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铠甲,用他的旗号引一军向晋城(今山西晋城)突袭,而自己引一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酷肖赵括者,以为赵括已死。秦军围住赵括军,向赵军喊话,说赵括已死,劝赵军速降。于是,赵括诈降。白起发现,赵军虽降,但仍然不乱,疑是诈降,怕赵军反复。白起想先将赵军解除武装,再尽杀之。便假意接受赵军投降。赵括对手下的将领说,赵军并未战败,斗志未懈,白起不会真心受赵国投降的。秦军的接受赵军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军在解除赵军武装后,会再攻赵军。赵括打算在向秦军接受投降这时,利用与秦军接近的机会,先动手。在受降时,赵军突然向秦军发动袭击,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力竭而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赵括是赵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在整个长平之战中有最高指挥权,可以说统帅爆表的人物,并且在赵军军粮耗尽46天的时候还可以组织队伍决战突围,并且在当时人吃人的困境中,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没有几个做到把军心调整到最佳状态,简直是军事奇迹。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之前秦军主将是王龁,秦王知道赵军换帅以后直接把杀手锏白起找出来应对,也应该看出赵括在当时也很有震慑力。另外赵括在长平对秦国造成20万人员伤亡。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我是惠特摩尔
· 河南忠勇是忠勇,但技术能力太差。
背靠核弹望着地球
· 湖北但是输了就是输了,就像体育竞技靠成绩说话一样,两国国运之战,你输了就代表族消国灭。忠勇有什么用?完颜构和秦桧当年也是铁杆的北伐派,然后呢?千年以后得现在不都只知道这两个卖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