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亲政后对匈奴的作战
有人说汉宣帝打匈奴打的最好,武功比汉武帝还强,我们不妨碍来看看汉宣帝和匈奴的事情
1.五将军击匈奴之战,那是霍光任期时期的事情,他那时候的情况和东汉那堆娃娃皇帝一样,根本就没有亲政。此战的起因还是匈奴打算掳掠乌孙的解忧公主,本来乌孙在汉昭帝时期就向汉朝朝廷求援过,结果汉昭帝死了,拖到了本始年间才出兵。而且五将军之战调动16万骑兵(规模比武帝时期还大)算上乌孙自己的军队,总兵力多达20余万(而且还全是骑兵),战果少的可怜,堪比后世朱老四的漠北旅游团。还出现了田顺谎报战果和田广明畏敌不前的情况。还好乌孙那边5万人大胜了,斩首3.9万,让霍光脸上不至于那么难看
2. 霍光死后,宣帝亲政,下令罢外长城。(实际上昭帝时期,霍光完善了武帝外长城的烽火后,匈奴就不敢犯边了,这点史书有明确记载【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差点导致匈奴又来劫掠汉边。幸好对面出了一个二五仔来投降,告诉了宣帝这个情况,让赵充国去边境组织防御。不然刘询要背大锅。
3. 接上,汉宣帝本人亲政的时候,唯一一次北伐匈奴,规模很小,战果也极小。【使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各数十人而还。】最多不超过300人的战果
4. 所谓的降服匈奴,和他本人在其中的作用关系不大。事实上匈奴分裂内乱的原因是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丢失漠南这种低纬度草场关系很大,而远遁漠北后,漠北苦寒水草稀少,这对匈奴的游牧经济影响太大,而且转进漠北后,那真的是天灾太多,特别是雪灾以及雪灾造成的饥荒,造成匈奴实力进一步衰弱,难免会分裂。而匈奴分裂,也不是汉朝使用离间计才形成的(想对匈奴使用离间计的是汉武帝,不过没有成功),何况呼韩邪来称臣,完全是因为他被郅支单于打的大败,为了求生存,主动去找汉朝的。呼韩邪来称臣,完全是呼韩邪单于【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刘歆聊到这段历史,更是认为单于称藩,完全是汉武帝的遗产。班固则认为,宣帝时期单于能称藩的原因是【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
宣帝本人在其中做的是?巧妙应对当时的情况,答应了呼韩邪的请求,并且隆重地接待了他。让呼韩邪一系自此心甘情愿的臣服汉朝。汉书称为【宣承其末,乃施洪德,震我威灵,五世来服。】也就是说,汉宣帝面对来称臣的匈奴单于,展现出了洪大的恩德,让匈奴呼韩邪单于一系死心塌地地跟着西汉,算是完美的接过了汉武帝的这份遗产,没有让汉武帝的心血付诸东流。比起后来唐高宗李治后来在朝鲜半岛丢失了很多高句丽故土,刘询这方面确实强不少,都没有让先帝的努力付诸东流。
其实论对外开拓,汉宣帝确实比较佛系,很多时候,特别是西域方向和匈奴方向,更像是被动接盘,而非主动去争取。这点和汉武帝刘彻以及汉明帝刘庄有很大不同。当然,只要让他能够拿到的东西,他都能巩固好,比如在接盘西域后,扩大了屯田区的数量,以及对来称臣的呼韩邪单于展现出了天朝上国的洪恩。
易闲愁
· 上海宣帝自己都承认了。宣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以至于百姓穷困,时有农民起义。他自己选了个没本事的继承人,元帝在任期间为了怀柔关东豪族,还进一步放任了这些情况。宣帝明明还有更好的选择——刘钦。这位明显比学儒学傻了的元帝更适合当继承人。可宣帝念着“故剑情深”,在明知元帝不适合的情况下不忍废黜。这也直接导致自己人亡政息,西汉迅速走向灭亡。
九三闲人
· 广东关键是封建王朝就逃不过200到300年这个大限。。。土地兼并加之人口增加带来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这是封建王朝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