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文学理论下的《牡丹亭》

关注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的至情的思想观念。我们可以利用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的四要素,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来对《牡丹亭》的主题内蕴进行解构,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思想观念以及作品所包含的语言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作者想要表达的《牡丹亭》的深刻的文化内蕴。进一步阐释在其主题的表层之下所隐藏着的有关社会、人生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深刻内涵,以说明戏曲《牡丹亭》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M.H.艾布拉姆斯写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首次提出了文学批评"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四大要素的理论,对全世界的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镜子"与"灯",是艾布拉姆斯影响了世界文论界整整半个世纪的两个比喻。他认为,在浪漫主义出现之前,文学通常是起到了镜子的功能,反映、模仿真实的世界,力求逼真、写实。但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家来说,写作却更似一盏灯,倾泻作家内心的思想情绪,把世界染上自己的光芒色彩。这个类比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浪漫主义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划分。艾布拉姆斯却开创性地将客观世界以及读者也纳入了评判的视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四大要素:作品、宇宙、作家和读者。今天就让我们追寻M.H.艾布拉姆斯的脚步,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

一、第一要素:《牡丹亭》作品

品评《牡丹亭》不仅仅要看到它是一面镜子,反映现实世界,还要注意到它是一盏灯,给世界染上了作家自己的光芒与色彩。它在内容上突破了禁区,对自由恋爱进行了讴歌。作品将奇幻和现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的艺术魅力。最使人感动的是《惊梦》这场戏。这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礼赞,自始至终充满着庄严华妙的仪式感。这是这部作品的"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大胆的讴歌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奇幻的色彩。为了这次赏春游园,杜丽娘事先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临行前又细细的梳妆,悉心打扮,极近千娇百媚之态。杜丽娘在花园中如痴如醉,对春光的赞叹实则是对自己无人怜惜的感喟。

在这爱情的外衣之下,其实作者更想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由对爱情的渴望。杜丽娘立足情场与封建礼教的初步斗争。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丽娘带着沉重的镣铐,她渴望爱情却爱而不得,因此内心感到痛苦,内心的忧郁不能排遣。只好以死对现实礼教加以不屈的控诉。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种种的束缚,是作者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表现了崇尚个性解放,敢于突破禁欲主义的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创作时以丽娘的死来抗争这是对那个吃人的社会的最好的控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中对妇女的个性的压抑,通过封建的纲常来限制人性的自由。

作品更为巧妙的是斗争并没有因为死亡而终止,杜丽娘以"魂游"、"幽媾"等与封建礼教的进一步斗争。脱离了现实中的真身,作为游魂的丽娘在冥府中暂时远离了现实礼教的束缚与压迫,并自由地追寻着梦梅,终于二人书斋相会。这是杜丽娘斗争取得一大胜利,虽然不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但是这已经是一大突破了。回生后的丽娘在现实礼教的重重压迫下,无论是面对拒不认亲的父亲还是以礼法责问她的皇上,始终抱定情根,绝不肯放弃自己的爱情幸福,不肯离弃自己的爱人。最后终于以"敕赐团圆"收场,宣告了杜丽娘的最终胜利。

通过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理论来理解这部作品,能体会到作者是在镜中看世界,在灯下寻光明,极具巧思。

二、第二要素:时代背景

了解了《牡丹亭》其作品本身,接下来从"宇宙"的角度去看看这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时代。《牡丹亭》这一作品必有其创作的土壤,这土壤是其保有新鲜生命力的源泉。它产生于明代,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高度发展,对妇女的压迫也越发严重。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汤显祖的《牡丹亭》正是对当时封建社会压抑的人性的一大解放,作者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黑暗。

致死杜丽娘的主因正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原型,杜丽娘正如花园中的牡丹,花容美妙,青春勃发,但是她并没有绽放自己的美,而是被父母和老师构筑的封建制度的"断井颓垣"牢牢禁闭。少女的美丽青春如花园的韶光被看轻看贱。作品中"断井颓垣"实质是封建理学的"原型",也就是"男女之大防"的原型。

从整个封建社会看,男女青年都不能自由交往,中间有一条鸿沟,被人为地隔绝。早在战国前,就有记载《国语·鲁语》:"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后来有了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当事男女双方,根本没有决定婚姻的权利。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正是孟子的"墙隙",是"牡丹亭"中的"断井颓垣"。严格的婚姻制度、男女隔离制度,历代得到发展。从而越来越多地给妇女附加严酷的要求。特别是理学,更发展到非人道的残忍程度。据《近思录》载: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贞操观,竟然成为国家奉行的妇女道德标准,一直影响到清代。这种贞操观念是当时产生这类文学作品的催化剂。

三、汤显祖其人其事

"知人论世"要想知道一部作品的真正内蕴所在必须了解其作者,因为作品是人所创作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人的主观情感,打上了作者思想的烙印。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

三十四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

汤显祖在官场的失意,正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控诉,官官相护,官场的荒唐之事在他眼里是滑稽可笑的,他不屑于在那样的世界里为了名利而阿谀奉承。汤显祖厌恶官场的污浊之气,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他充满才气,因此想通过自己的文笔在民间抒发自己的不平,和当时的封建假道学,黑暗的统治作斗争。《牡丹亭》是作者利用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向大众传递的一种价值观念。通过这一大众化的方式达到了思想解放,启迪民智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被封建传统道德束缚的女性。汤显祖的在市民中的生活经验是他创作的源泉,正是因为他的思想没有受到封建官僚主义思想的毒害,他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富有生命力而不是僵化模式的八股文。

四、他人的解读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牡丹亭》的完成不是创作的结束,而是作品的新的开始。读者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它的不断的解读深化使它保有新鲜的血液,不断的向前发展。"横看成林侧成峰",好的作品不是单一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能发现其合情合理之处,都能产生生命的共鸣。就单单从它的主题来说,人们的认识就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9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牡丹亭》就是一部爱情的颂歌。90年代以后人们的认识有所改变,如"《牡丹亭》在描写杜丽娘爱情的同时,还穿插安排了杜宝抗击金兵一条副线"但又认为"这条副线揭示的社会内容和反映的思想主题是不够深刻的,与主线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描写也结合不密"发现了其政治主题又未予以应有的重视。 21世纪以后基本上沿袭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观点,认为作品在写了"谁都看得到"的爱情主题的同时,"选择的是重视主线,但是又决不放弃反映社会生活面,以及当时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各种人物命运,把`情'与`理'的斗争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但此见解并未对爱情主题之情与理的斗争和政治主题之社会批判之间的同一性,作出较为系统详细的解读。事实上,《牡丹亭》的主题是以爱情为主、以政治为副,在爱情主题中高度赞扬杜柳爱情以情抗理精神的同时,又在政治主题中深刻批判了杜宝等思想僵化、御侮无策的正统理学之士,从而使它们共同统一在批判封建正统理学之士与正统理学之教的创作思想之下。

总之一部作品的创作不是经过作者一个人完成的,它展示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图,向不同的读者传递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一个渠道。它是活的,在时间的流逝中发出熠熠的光辉,永远都不会失色。

发布于北京阅读 2051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