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浣溪沙、渔家傲……这些美轮美奂的词牌名是怎么来的

关注

可能很多喜欢文学的中学生初识宋词时都会有些疑问:这些极具特点的词牌名都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用一个词牌呢?词牌名字就不能改一下吗?

确实,唐诗各具特色,诗的名称都根据具体内容来定,而宋词好比“带着镣铐跳舞”一般,一个个文学天才都在固定的词牌下抒发感情,表达主张。

如果要通俗的解释一下,唐诗已经到达了不可逾越的高峰,典型的是“走自己的路,也让别人无路可走”,宋诗已经没有任何发展超越的可能了,文学大咖们只能另辟蹊径——宋词开始逐渐丰富、到达顶峰。

词在隋唐时代已经开始发展,首先要了解的是词首先是一种音乐体现形式,即所谓的音乐文学,只不过宋代以后曲谱逐渐失传,词才由歌唱转变为吟诵了。

如果打个通俗的比喻,我们一听某个歌曲的旋律,脑海中立刻出现这首歌的名字一样,这个词牌名其实就是这个曲调的名称,像《水调歌头》、《破阵子》、《蝶恋花》这些都是曲调的名字,想要创作的人先选定曲谱,然后再创作文字(可通俗理解为歌词),所以会出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词名,其中《水调歌头》是曲调或者叫词调名称,《明月几时有》是作者的标题。

以《水调歌头》出现来讲,这首词是脱胎于隋炀帝开凿汴河时创作的《水调歌》,声韵悲切。一般宏大的曲调都有歌头部分,然后《水调歌头》就出现了,如果按现在歌曲的署名方式,大抵可以这么写:作曲 杨广,作词 苏轼。

所以,无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水调歌头·游泳》都属于老瓶装新酒。

宋代大词人柳永在科考落榜后,写了首《鹤冲天·黄金榜上》表达不满,再科考时本来已经考上,但被皇帝说了句“且去填词”后,仕途又断送了。

从中可以看出,词的创作是“填词”,词牌和词调已经固定,进行内容创作就可以了。但这首《鹤冲天》属于柳永的原创,词牌名取自晚唐时期韦庄的“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用现代的说法柳永属于原创歌手,既能作曲又能作词。

我们现在往往用一“首”词或者一“篇”词来表达,在晏殊所做《浣溪沙》中用了一“曲”,《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即是说明词是配合曲子来唱的,所以叫做一“曲”。《浣溪沙》的名字背后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所以唐代的教坊创作《浣溪沙》的曲子,后来词人往往用这个词牌来填词。

通过柳永和晏殊的例子大致可以了解到,如果你是集音乐天才和文学天才与一身,那可以自己创作词牌,这被称为“自度”或者“自制”,所创作的词谱往往会特别标明“自度曲”或“自制曲”,柳永、周邦彦是代表;如果你仅仅是文学天才,那就用原来的曲调来作为词牌重新填词。

词牌往往沿袭了汉乐府和唐教坊的曲目,乐府和教坊相当于国家的最高音乐机构,皇家非常重视“礼”和“乐”,国家大典或者祭祀用雅乐,宴乐时用俗乐,并且大量的创作曲目以及从民间采风,所以这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像《如梦令》是后唐皇帝李存勖原创的,词牌名原叫《忆仙姿》,据说苏轼嫌此名太俗了,就摘取原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的“如梦”二字做词牌名了,后经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而声名鹊起。

才华出众的人往往能让原有的曲子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相见欢》同样是唐教坊的曲名,皇帝词人李煜把它从教坊曲创作成了词调,《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成为了婉约派的开山之作,他创作的另一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也是经典之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很多的词牌名往往让人一看就觉得有种热血沸腾之感,《破阵子》和《定风波》是代表作,同样是由唐教坊名曲而来。

《破阵子》是大曲《破阵乐》中的一段,《破阵乐》是歌颂李世民战功的,相传要两千人一起进行表演,晏殊定《破阵子》词调,其中的“子”是曲子的意思,以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经典。

《定风波》出自“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一句,豪情万丈,最出名的词莫过于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些词牌显得很晦涩,《苏幕遮》是其中之一,同样出自唐教坊,名字从胡人的一种风俗里而来,西域的一个少数民族有冬天类似泼水节的活动,有人为了防止水被泼头上,便带一种音译为“苏幕遮”的帽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将此词牌带上巅峰。

有的词牌名根据人而衍生出来,晋代时很多高节之士归隐南乡,唐教坊曲名《南乡子》因此而来,苏轼对《南乡子》的贡献巨大,接连写了18首,不乏“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的名句。

《卜算子》相传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关,一说他诗里多数字,人称“卜算子”,后来被用做词调名,这次又是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发挥了威力,让此词让大众熟知,另外“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也流传极广。

其他如《江城子》是唐代的宴席时的酒令,后经定调发展而来,又是苏轼“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给扬名甚多。《渔家傲》源自“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歌子》,范仲淹谱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他填的词荡气回肠。

所以说,词牌名大多是定式,要么依调填词,要么依词制调,既要合乎歌咏,又要符合格律,面对唐诗的高峰,宋时词人另辟蹊径,也是名家辈出,在一定的束缚之下却创造出了无限的文化影响。

发布于北京阅读 350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细析其品让人呵呵

· 广东

西江月/6676...曾经和一个妹子的暗号..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