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诸葛治蜀】——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前言:本贴原创,首发虎扑。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逝,其后至公元234年的12年间,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执政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本贴中,我们将从【主政背景】、【蜀政特点】、【南中的宝藏】、【经济复苏】以及【后诸葛时代】五个章节来讲述诸葛亮在主政的12年间,是如何治理蜀汉地区。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主政背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的首句即简明扼要地交待了诸葛刚刚主政时的蜀汉情况。当时诸葛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外敌:强大的曹魏和刚血战过的东吴;2. 内乱:【南中诸郡,并皆叛乱】;3. 经济上的疲敝:刘备主政期间对益州百姓的“剥削”(除了赏赐将士后发行的直百五铢外,在东征前又发行了币种更差的太平百钱,与刘焉父子发行的蜀五铢相比,贬值高达62.5-125倍,具体详见我先前写的另一帖https://bbs.hupu.com/42749015.html?is_reflow=pc);
面对这些困境,诸葛亮的应对策略分别是:1. 外敌方面:联吴抗曹【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2. 内乱方面:执政前三年【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第三年南亲征南中,具体写在【南中的宝藏】一节中;3. 经济方面:休养生息+开发战略资源;
【蜀政特点】
《蜀科》大抵是在刘备入蜀之初,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人共造,蜀科具体内容已失传,但裴松之引注《魏氏春秋》:【亮作八务、七戒、六恐、
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应当指的就是部分蜀科的内容,而当时刘备集团以汉为正统,蜀科应当是以汉律为框架,制定了更为详细以及符合蜀地人文环境的律法,比如《简雍传》中【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以及裴注【路无醉人】,即反映了蜀汉法律细致到“酿酒”的管理;
蜀科的第二特点就是法律严峻:裴松之虽然质疑其引注的《条亮五事》的真实性,但也能反映出当时蜀地治理的特点,即【刑法峻急】,而同样陈寿在《诸葛亮传》中也评价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科教严
明】;而《条亮五事》中同样记载了诸葛亮对严刑峻法的解释:大意为乱世当用重典,以端正纲纪;同样在诸葛亮著的《便宜十六策》中也明晰此理【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
而诸葛亮以蜀科治蜀的另一特点就是赏罚分明、以身作则:无论是《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还是从诸葛第一次北伐后自贬三等的行动,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赏罚分明。引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评价【科教严
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
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
然而蜀政的严明公正是以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为代价的:《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杨戏传》引注《襄阳记》【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诸葛亮集》作斧教【间自令作部刀斧数百枚】;以及最著名的《魏氏春秋》中【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小结:诸葛亮以一人之力,鞠躬尽瘁,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做到了【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而百姓敬重而爱戴【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南中的宝藏】
公元223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到秋天平定南中,《诸葛亮传》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南中从此成为益州北伐的一个聚宝盆;那么,诸葛亮是如何治理南中的呢?
1. 刘备时期的南中:刘备入蜀后,便在南中设立庲降都督进行管理【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刘备一死,当地的豪强孟获便以【“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㪷,断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华阳国志·南中志》】煽动夷人叛乱,可见刘备时期在南中可能存在苛捐杂税,而且并不得民心;
2. 诸葛定南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除了【徙其豪帅于成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以加强对南中的直接控制外,还采取了提拔南中本地豪强的策略【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从而在南中实现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
3. 南中的战略资源:诸葛平定南中之后,南中便成为了蜀汉北伐的坚实金库【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从而实现了《诸葛亮传》所说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当然,《资治通鉴》所言【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其实是有误的,实际上,可能由于南中对于北伐的负担过重,在诸葛执政期间南中就发生了数次反叛:【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传》)】;【翼性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耆率刘胄背叛作乱(《张翼传》)】;【䍧牱兴古獠种复反(张嶷传)】等;
4. 南中的开发建设:在诸葛南征时还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而治南中之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进行农业建设;同时,蜀汉在南中进行了盐井的改造开发(《华阳国志》任乃强注)等,使得南中地区成为蜀汉的宝藏;
小结:诸葛平定南中之后,虽然偶有复叛,但是诸葛亮以提拔南中本地人管理的方式,在大体上稳住了南中的局势,并建设开发,使得南中成为支撑蜀汉北伐的小金库;
【经济复苏】
除了上述的南中的开发建设,诸葛治蜀的经济建设主要体现在”休养生息“、”重农“以及”开发建设“三个方面:
1. 休养生息:诸葛主政第二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实际上从诸葛主政到第一次北伐的六年间,除了南征的一次,其余时间诸葛亮应该都是在”息民“;根据诸葛亮著《便宜十六策》【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可见诸葛亮休生养民的大体政策;
2. 重农:首先,诸葛亮在休养生息这几年【以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杜微传》)】,而后北伐过程中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建兴十年【休士劝农于黄沙】,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时【分兵屯田】;其次,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诸葛亮重视水利建设,设立堰官【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水经注》)】;同时,当时的一些太守还需要督导农事【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吕乂传》)】等;
3. 开发建设:为了给疲敝的蜀汉创造财富,诸葛亮首先沿用了刘备时期的老办法”盐铁专营“,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改造开发,比如《博物志·异产》中记载的”改造临邛县火井制盐“【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元和郡县志》记载的”铸铁造兵器“【陵州始建县东南有铁山,产铁,诸葛取为兵器】等;
除了”盐铁生产“之外,诸葛亮还大力扶持了蜀汉特色的贸易爆款”蜀锦“:蜀锦在两汉时期已经闻名于世,汉朝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刘备定蜀时,就赏赐了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锦万匹】;而诸葛亮治蜀时进一步将蜀锦提高到战略物资的地位【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并大力发展蜀锦生产【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擢色江波】,甚至自己家都有种植桑树【有桑八百株】;于是蜀锦不仅作为贸易品给蜀汉带来财富【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丹阳记》)】,而且还成为了战略储备,《后主传》记载蜀汉投降时【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小结:诸葛治蜀期间,在益州疲敝、多次北伐用兵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政策带领着蜀汉经济逐渐复苏;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认为,蜀汉在继”直百五铢“和”太平百钱“之后,在建兴十三年(诸葛去世后一年)铸行了第三种货币“直百”,这种新币”直百“虽然还是面值一百的大钱,但其重量多在2克以上,相较于刘备称帝前夕的部分”直百五铢“减重到1.6克,以及建兴初政时,太平百钱不少减重到0.8-1.5克,都说明了诸葛治蜀的12年间,蜀汉的经济不仅没有进一步恶化,而且还有慢慢复苏的迹象;
【后诸葛时代】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经济民生再一次陷入倒退,在诸葛亮去世十五年间,发行的蜀百钱减重至0.9克,甚至出现了以铁铸币的乱象;而根据《薛珝传》【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谯周传》)】,可见在后诸葛时代,蜀汉的经济民生再次大倒退,因此有《晋书》中【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
【总结】:诸葛亮治蜀,在先主留下的【益州疲敝】的基础上,以一人之力,负重前行,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在治民上,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在经济上,息民勤农、开发建设。而这一切都是以诸葛亮的以身作则和鞠躬尽瘁为代价的,诸葛之治蜀,千载谁堪伯仲间?
浪费天赋来黑你楼主
· 广东有些地方可能没有详写史料出处,有疑问的请在评论区指出,我会附上出处
拉玛西亚青训天才
· 辽宁感觉有点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