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的安踏 不进则退的KT6算不算拉胯?

avatar
关注

前段时间入手了一双安踏GH2,陆陆续续实战了几场。就目前的实战体验来看,虽说GH2延续了上一代不错的实战性能,但是在国产球鞋整体性能大步提升的背景之下,以GH2为代表的安踏球鞋却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有句古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其他国产品牌球鞋更优异的实战性能面前,主打性价比的安踏球鞋还值得继续支持么?

针对这个疑惑,我决定再入手一双定位比GH2更高一级的KT6。毕竟作为安踏篮球鞋的旗舰产品,KT6理应代表安踏最顶级的球鞋科技和设计、工艺水准,想必通过它的产品力表现,也许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

不过在进一步分析这双KT6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一个事实——以当下KT6的价格来说,性价比相比于之前的KT系列已经下降了很多。比如我纠结了很久才入手的这个“水墨”配色,入手价格差不多是原价的7.5折左右。换做以前,网上买安踏绝对不可能是这么低的一个折扣率。

所以在默认了性价比不高的前提之后,我们继续说回KT6本身。昨天拿到鞋之后,并没有来得及穿去实战,不过仅仅通过开箱以及简单地上脚试穿,KT6带给我的失望感就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更新这样一篇文章。

下面就来说说这双鞋让我觉得比较失望的三个地方。

缓震硬伤

作为一双篮球鞋科技表现最突出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消费者感知到的点,缓震是评价一双球鞋好坏最直观的因素之一。然而不同于其他国内竞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推广各自旗下的最新缓震科技,安踏在旗舰产品KT6上仍然沿用了较为落后的EVA发泡科技Alti-Flash以及在后跟处单独嵌入了一块被命名为Smart-S.A.M的非牛顿流体材料。

一方面,Alti-Flash跟大多数EVA发泡科技一样,脚感偏韧,回弹一般。在竞品中,同样水准的EVA发泡开始陆续运用于第二梯队的球鞋,处于第一梯队的旗舰类产品纷纷换装了全新的缓震科技。对于之下,KT6还在沿用老旧的缓震技术,对于一个品牌的旗舰而言,确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虽然KT6特别加入了Smart-S.A.M吸震模块,但受限于材料特性也仅仅只提供后跟辅助吸震功能,并不能大幅度地提升整双鞋的缓震性能。

正因如此,缓震成为了KT6最大的硬伤,当然这也是安踏目前专业类产品止步不前、亟待突破的一大问题点。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直到穿过同样定价为899的反伍二代之后,我才真切感受到一个好的缓震科技对一双球鞋的性能提升能够有多么明显。

除了缓震硬伤之外,盲目“堆料”是第二个我想拿来说的点。

盲目堆料

“堆料”在国产球鞋特别是旗舰类产品的设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通常情况下,在无法用新颖、巧妙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卖点和价值感时,“堆料”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快捷办法。比如早期的韦德之道系列就是典型的代表——巨大无比的异形碳板加上细腻柔软的头层牛皮几乎成为了系列标配,肉眼可见的用料扎实,可是这些对实战的帮助究竟又有多大呢?

同样的道理,在这双KT6上,鞋身内外两侧都被名为“3D Hug”的稳定支撑模块包裹,而这两块模块本身的TPU材质却因为硬度过大而使得整个鞋面非常板脚,并不能提供舒适贴合的包裹感受。与此同时,中底后跟处的内嵌式Smart-S.A.M缓震,需要单独开一块模具才能实现。对比于生产工艺上的成本投入,实际的产出好像又没有那么明显,更多像是强行植入的一个卖点。

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样,“堆料”的优点是可以增加球鞋的卖点并大幅提升球鞋的价值感,可与之对应的缺点却是成本的上涨导致零售价上涨以及对球鞋其他零部件成本的侵占。比如这双KT6,发售价格涨到了899的同时鞋垫成本却被严重侵占,导致只能用到成本最低的“优丽棉”鞋垫。而这种几乎要被淘汰的鞋垫通常用于一二百块的休闲鞋上,除了价格便宜之外,几乎没有优点。

由此可见,在“堆料”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球鞋不同零部件的成本投入进行取舍,而这种人为筛选的过程有多少是出于呈现外观设计的目的,又有多少是出于提升球鞋性能的目的是值得让人思考的,这也是接下来想要说到的最后一点。

设计取向

早在KT6曝光之前,就有朋友透露KT6的设计师由 Robbie Fuller改为了此前李宁的元老设计师郑永先。作为曾经的李宁篮球设计师leader,郑永先为李宁留下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风的运用是他非常擅长的领域。然而在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却抱着半期待半怀疑的态度。

其中,期待来自于Robbie Fuller笔下的KT5比起前作KT4已经缺乏新意,换一个设计师也许会给系列带来全新的变化;怀疑则是因为郑永先去到安踏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设计篮球相关的产品,重操旧业是否能立马跟得上当下球鞋发展潮流,是我一开始质疑的点。我就带着这样纠结的心态,最终等来了KT6的发布。

时至今日,即便离发布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之久,我还是保留着当初第一眼看到KT6时的看法——KT6是一双以外观设计为导向的球鞋,在它身上,如何呈现“高山流水”这样的中国风元素是排在首位的。无论是水波状的外底纹路还是山峦状的TPU支撑,它的每一处设计都首先要为外观和设计概念服务。然而在呈现这些视觉效果时,球鞋的性能却受到了很大影响。

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是鞋面的TPU,为了营造像山一样起伏的动态质感,KT6的前掌包覆了一块硬质TPU。由于这块TPU的存在,不仅使得KT6的前掌弯折处非常僵硬,影响了球鞋的灵活性,而且还让鞋面异物感非常明显,舒适度大打折扣。

第二个就是球鞋的重量。同样地,为了模拟“高山”和“流水”,KT6用到了大量TPU来勾勒出线条感,同时还将中底设计的很厚以便于营造高低起伏的流动感。这些设计让KT6整双鞋的重量没办法控制到合理的范围之类,对于一双后卫球鞋而言,KT6的重量无疑是过重的。

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例子的存在,才让我觉得KT6是一双以外观设计为导向的球鞋。虽然它呈现出了对于中国风演绎的一种独特视角,但对于更加看中实战性能的我而言,球鞋的文化属性更多是作为一种属性加成。我想购买的首先是一双篮球鞋,其次才是一双有文化的篮球鞋。如果二者能够巧妙结合,那样固然最好,如果暂时做不到这点,那还是应该尽量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写到这里,KT6上让我感到失望的点差不多就写完了,结合购买这双鞋的价格,其实就连“性价比”这个安踏的杀手锏在KT6上也荡然无存。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我对于安踏篮球鞋目前境况的一个概括,而回归到KT6这双鞋本身算不算拉胯上,由于每个人看重的点可能不太一样,所以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个判断。

发布于四川阅读 10372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一般鞋评

· 河南

kt4是很好的实战鞋但是确实因为后跟受了伤kt5改进了,甚至覆盖了没用的鞋面为的就是保护 克莱又受伤了kt6是基于克莱的两次受伤做出最大程度的保护性的铁装甲,并非说进步与否的问题,无论前两次是否是因为鞋子,但是保护性对克莱本人很重要

亮了(200)
查看回复(1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致敬夜魔

· 福建
mureplays你去淘宝看看李宁和安踏两家旗舰店的销量对比不就行了?安踏销量还不如李宁,更不用说潮流这块了。收起

额,那安踏这么大的体量从哪来?

亮了(58)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