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won
· 广东这句话只有他自己能说
西方七星阵
你少说了很多东西。1954,美国农业部的J. C. Stephens, 将自己在非洲利用杂交技术显著提高高粱产量的研究发表。这项研究的出现瞬间吸引了全球饱受饥荒困扰的落后国家的注意。可主流学术界并没有花费太多心思在亚洲的主食大米上。因为按照当时的经典理论,由于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所以在水稻中并不会出现杂种优势现象。一些科技强国在当时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也相继失败。1960年,在路上「偶遇」饿殍的经历深深刺痛了袁隆平的神经。同年,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下,让袁隆平在野外发现了一株疑似「天然杂交水稻」。杂交农作物在世界的火爆,让袁隆平立志要开发出具有优质特性的「杂交水稻」,解决饥荒的问题。1964年,他从14万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这意味着,杂交水稻育种的攻关迈出关键性一步。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间被人拔空,袁隆平四处寻找,3天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浮着5根秧苗。那5根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两名助手,远行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7年再未归乡。1970年春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调查野生稻的生长和分布。冯克珊是1963年农专毕业,时任原南红良种繁育场技术员。冯克珊听过袁隆平的讲课,就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一大丛地匍匐生长,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冯克珊记在心里,时刻留意寻找这种“野草”。冯克珊清楚地记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他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一片野草,感觉其中有的很像袁隆平讲课所说的“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生殖性状比较容易识别。冯克珊十分欣喜,立即找到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他们在野生稻群落中仔细观察,发现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用牛车拉回去,然后移栽在试验田里,等待鉴定。这便是极其关键的“野败”,1971年,“野败”很快被转育成少量不育材料;1972年即育出多个不育系和保持系;1973年春找到一批强优势恢复系。1973年10月,袁隆平在浙江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究会议上,发表《利用“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已全面实现“三系配套”。颜龙安、谢华安后来的杂交水稻,和这株野败都有密切关系。严格来说,中国人吃饱饭确实不是单纯依靠水稻增产,水稻增长也不是单纯依靠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也不是只靠袁老一人,但是袁老的贡献确实很大,有些过誉也不是他的错,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去否认人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