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唯有爱才可以让人快乐,这是千古不变的智慧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集小说家、诗人、画家、音乐家、哲学家于一身,被雨果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虽然黑塞生前所经历的是19世纪、20世纪,但他关注的一些主题、说的一些话,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天生的叛逆
黑塞很小的时候就有叛逆精神。有一张他还是小孩子时的照片,目光坚定,有种和他年龄不相符的坚定,完全没有小孩子的稚嫩。
黑塞的母亲曾在日记里写道:“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跟他交往的时候要很小心,如果对待他的方式出现一些错误,就可能会导致他做出很可怕的事情。而如果你能找到跟他相处的恰当的方式,那么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人物。”
进入不惑之年,黑塞连续遭遇人生重挫。1914年一战爆发。黑塞的反战态度触怒了德国当局,成了“卖国贼”。后来因为父亲病逝,孩子重病,妻子精神出现问题,黑塞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在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学生那里接受了72次心理分析治疗。由此,他开始对荣格心理学产生兴趣。
此后,黑塞陆续写出他创作生涯中最好的作品。40岁,寻求通往内在自我之路的小说《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气呵成;50岁,《荒原狼》成为作家探索自我的“地狱之旅”的最高潮点;53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里,灵魂与肉体发生最后一次冲突,最终调和成温柔的协奏曲;66岁,巨著《玻璃球游戏》集东西学艺和睿智于一体,黑塞的生命,达到了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宁静。
浪漫的鬼才
黑塞在我国以小说家闻名,但他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浪漫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同时还是一个东西方交融的哲学家。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追寻“灵魂的故乡和青春”、“一切信仰和虔诚善行的共通之处”。
他在自传散文中回忆说:“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从青年直到晚年,他从未停止过写诗。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读了黑塞的诗歌之后,写信说:“算您幸运,我不是作曲家。否则我无法控制我自己,不为您的诗句写下音符。”
黑塞的抒情诗富于音乐节奏,这跟他对音乐的爱好是分不开的。早在童年时代,父母就给他买了一把提琴,他经常带在身边。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一位钢琴家。他爱好音乐,对巴赫、莫扎特、肖邦的作品痴迷。因此,他的生活弥漫着强烈的音乐气氛,音乐使他陶醉。他有一部诗集名字就是《孤独者的音乐》。黑塞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涉及了音乐,有时候甚至可以说音乐是黑塞小说的灵魂。
黑塞不仅喜爱音乐,也喜爱绘画,而且是一位水彩画家。他出过一部附有他所作的彩色画的诗集,题名《画家的诗》。他的小说《克林格佐尔的最后的夏天》和《罗斯哈尔德》都是以画家为主人公的。
黑塞深受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黑塞曾经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
现实的意义
1899年,时年22岁的黑塞写了一篇题为《轻微的喜悦》的短文,谈的是“慢活”的话题,即使是放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十分亲切。他是这样写的:
人们终日为时间驱赶,不是没时间就是赶时间,惶惶终日,连娱乐活动都充斥紧张气氛。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父祖辈有做什么事会挪不出时间的?那时候,无论倘佯在大自然里旅游,或在居处院子里观赏一朵小花,他们都享受到心情愉悦。强调分秒必争,终日营营扰扰,无疑是快乐的最大敌人。结果就是:娱乐愈来愈多,快乐愈来愈少。他在这篇文章开的药方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或“慢活”。
黑塞从小就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在晚年所写的《魔术师的童年》中有这样的描述:“屋子里交错着许多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这样美的家庭是我喜欢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的世界更美,我的梦想也更多。现实是从来不充足的,魔术是必要的。”
黑塞曾说,20世纪的德国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没有真正的信仰,缺乏生活激情,只关心个人得失,“庸才谋杀天才”。他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做人生信条,希望能借文字给人以希望。
在他看来,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永恒的智慧
黑塞曾在几近60年的著作中,精选了550条格言,编辑成书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叫《在书中发现自己的灵魂:慢读黑塞》。这本书可说是黑塞毕生作品的精神浓缩版。
其中有一段总结了一个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他说,每一份无私的奉献,每一次的参与和爱心,都可让我们更加充实。而所有的争权夺利只会让我们更贫乏。这一直是一个奇妙而又简单明了的智慧,而且千古不变。印度人最早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告诉世人,然后是希腊人,然后是耶稣,千百个哲学家和诗人追随先贤的智慧,他们的著作超越时代的界限,而与他们同时代的贵族早已被人遗忘。无论是你偏爱的耶稣或柏拉图、席勒或斯宾诺莎,他们都诉说着相同的最高智慧,他们都强调权力、财产、知识无法让人快乐,唯有爱才可以。每个无私的举动、每个因为爱所作的割舍、每个同情怜悯,每次的自我牺牲,看起来放弃、牺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只会充实我们,增长我们的智慧,也是唯一能使我们成长与进步之道。
好书推荐:
取个特别特别拉风的名字吧
· 江苏荒原狼 哪个译本好?
儒生陆伯言
· 河北只能说明那个年代没有几个娱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