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魏周隋唐:八大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
北魏帝国,北边六镇,抗击漠北游牧民族的侵袭,其中,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西魏权臣宇文泰等人,皆出自武川镇,宇文泰最终统治关中、陇西,形成关陇集团,魏周隋唐四朝,皆为自关陇集团贵族统治。
宇文泰大权在握之后,重新设立官职,设立了八大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为帝国的统治核心。
宇文泰
八大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使持节、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安定郡公;
元欣,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
李虎,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
李弼,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
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
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
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
侯莫陈崇,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
其中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因是宗室、身份高贵而列名,两人皆不领兵。
六大柱国大将军,各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统领禁军。十二大将军为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每个大将军督辖两个军府,每个军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这就是府兵系统。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彻底瓦解。
宇文泰励精图治,实行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
八大柱国中,宇文泰创建北周,李虎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为隋文帝杨坚的岳父、李渊外祖父,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为子孙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大柱国。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李渊对内史令窦威说:昔周朝有八大柱国之贵,吾家与公家,咸登此职。
隋代北周,建国后,隋文帝继续实行府兵制,做了一些修改完善,设置十二军府,统领禁卫军,隋炀帝改为十二卫,加上门禁仪仗四府,为十二卫四府,后合称十六卫。每卫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下设长史、录事参军、兵曹参军、骑曹参军、铠曹参军。
大将军
唐代隋,继承了隋的府兵制,以禁军统辖外围各地的府兵,禁军十六卫,统辖全国六百六十军府。
府兵制,禁军由贵族子弟担任,外围府兵则由富裕农民组成,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出征打仗,因为是保卫本阶级的利益,因此,颇有荣誉感,作战骁勇。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与守卫皇宫北门﹑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组成的“北衙禁军”交错宿卫,相互牵制。
南衙府兵十六卫,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而各地军府,正副长官名称多变,曾名“军头、府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军、别将”等,贞观十年正式改为“折冲都尉、果毅都尉”。
隋唐时期,与皇帝禁军十六卫机构﹑职能相类似的是负责东宫(太子宫)宿卫的十率。
唐太宗时期,山东豪杰得势,关陇集团受到挑战,武后时期,为了篡权,全力打击关陇军事集团,破坏府兵制,因此,至唐玄宗时,府兵制彻底破坏,只得改用募兵制。唐前期,十六卫居中御外,卫戍京师,禁军统领府兵,局势稳定,而唐玄宗改募兵制,则造成边镇兵力大于朝廷军队,导致安史之乱,中国历史被改写。
中唐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只剩下名号,朝廷改为依恃招募来的“北衙禁军”,以神策军为首,往往为宦官所掌握,钳制皇帝。有宋一代,又有“环卫官”十六卫。但是,宋的“十六卫”只是一种虚衔。只是设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几个荣誉官职,没有职能、没有权力、没有属兵、没有定额。
府兵制的崩溃,固然是由于武后的蓄意破坏,同时,也是因为土地兼并日益激烈,井然有序的均田制被破坏,不少农民丧失了土地,使得府兵制的基础被破坏,最终崩溃。
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军队组成人员良莠不齐,作战荣誉感荡然无存,战斗力大为下降。宋时,继续募兵制,加上皇帝加强对将领的控制,因此外战屡战屡败。
安史之乱改写了中国历史,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府兵制的崩溃大有关系。
你先跑我有医保
这二十家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关陇贵族。。只是个近似概念。。
立棍单打关云长
· 福建那次分兵只有1000人入关中,然后东西魏分裂,西魏无法得到原来六镇的补充,只能融合原本关中的各族力量,才能对抗当时最强的东魏。加上宇文泰苏绰改革实际上北周已经走上另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