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之战结束后李如松意气消沉,一退再退,一路退回了平壤

avatar
关注

万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复被日军占据的朝鲜陪都平壤后,想乘胜收复朝鲜都城王京,结果明军在进兵路上的碧蹄馆被日军重重包围,战败逃走。经此一战后,李如松大受打击,丧失进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为胜利者的日军,不仅在此战严重损兵折将,战后也无力反攻明军,同样没有进取的动作。作为万历朝鲜战争的一次重要会战,碧蹄馆之战给明、日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重创,是一场没有真正胜利者的会战

碧蹄馆之战结束后的日暮时分,李如松越过惠任岭,逃回到了他的出发地坡州。由于指挥使李有升在碧蹄馆之战中为了保护李如松,遭日军残忍杀害,因此李如松一回到坡州,就召见了李有升的女婿王审,抚着其背痛哭道:“好男儿为我死矣!”

 

到了晚上,李如松仍然因为李有升的死而伤心、哭泣。朝鲜三道都体察使柳成龙等人来向李如松问安,询问他从前线退兵的原因。李如松回答说:“将官见敌先退,故以此还来。”

 

李如松只是说明军将官见敌军退走就跟着退了,没有提及在碧蹄馆作战失利的事情。虽然没有告知柳成龙实情,但李如松因为刚打了败仗,还是下令明军在坡州严设守备。(《惩毖录》)从李如松的这一举措来看,他担心日军在碧蹄馆之战后乘胜北上,一直打到坡州。

 

不过,这一情况并未发生。因为碧蹄馆之战对明、日两军造成的冲击都很大。碧蹄馆之战结束的那天晚上,不止李如松在哭泣,日军也因为损伤过大,而在王京城内失声大哭。据派出去侦察敌情的明军哨探回报:“是夜王京城内哭声不绝,因渠魁中箭身死,又杀伤贼酋甚多等因。”( 《 经略复国要编》)

 

次日( 一月二十八日)早上,李如松因为经受不住碧蹄馆之战失败的打击,想要渡过临津江,从坡州退到后方的东坡。在坡州的朝鲜官员听说以后,都赶到明军的驻营进行劝谏。来的人有三道都体察使柳成龙、都元帅金命元、接待使李德馨、户曹判书李诚中等。他们向李如松反复恳请,希望他能够打消退兵的念头。

 

柳成龙这时候已经听说了李如松在碧蹄馆战败的事情,他不留情面地揭露李如松在前一天说的是谎话,劝谏李如松不要因为一时失败而萌生退意:“俺等仄闻老爷将欲西还,不审老爷深意之所在。而若以少衅为戒,则恐不然。胜负,兵家常事,当观势更进,奈何轻动?”

 

李如松被柳成龙的话刺激到了,连忙否认在碧蹄馆打了败仗,辩解说:“吾等昨日胜捷,别无败北之事。今之欲驻东坡,非有他意,只缘此处( 坡州)马草绝乏,后有江水。火炮、器械、南方义兵,亦未齐到,以此欲还驻东坡。休兵数日,更以整齐以进。”

 

柳成龙等朝鲜官员一听李如松的说辞,知道他决意退兵,于是齐齐跪了下来,求他不要退兵:“大兵已进,若退一步,贼气乘胜,民心动摇。此机甚关,且南方义兵及各处将官闻大兵之到,皆至汉江,军粮连续输到。老爷岂可不念此,而遽即退军乎?此处遗民,闻王师之来,各自扶携,来寻旧基。今又弃去,必尽为贼所害,何可忍此?”

 

李如松向朝鲜官员们解释说:“ 吾之初意,本欲体探(侦察王京)而来。今之还驻,非有他计,只欲休兵更来。”

(上图)万历二十一年一月碧蹄馆之战前夕,李如松计划进兵王京路线图

柳成龙等人还是不肯妥协,固执地请求李如松不要退兵。李如松拿出一则自己准备上报的奏文给柳成龙等人看。奏文的大致意思是,王京方面有20 万日军,而明军只有数万人,且多有死伤,兵粮也不够了,李如松自己也得了病。

 

事实上,明军当时的处境确实非常堪忧,士兵的军粮、战马的粮草,难以为继,很难再继续进兵。柳成龙也知道实情,他在《惩毖录》中记录道:京畿粮饷,当初输运迟缓,艰困万状。至于马草,则乏绝不继。且路傍原野,贼皆焚荡,四山焚尽,寸草不遗,坡州一境尤甚。

 

此时,明军的粮秣已经到了将要断绝的地步。根据朝鲜工曹正郎徐渻的报告,他在明军收复平壤以后,从七星门进入城内,只见“ 各卫所屯天兵,皆极瘦脊。虽复留养十数日,未可用于战阵,而倒损者,又不知其几”。

 

徐渻看到平壤城内的明军非常瘦弱,就算休息了10 多天,仍旧没有力气再去打仗。徐渻还说,明军因为缺粮缺得厉害,不得已把他们心爱的战马都给杀了,分食马肉;又拿着腰刀到4 公里外的地方去割取粮草,“ 担者、负者、戴者, 陆续道路, 所见极为惨测”(《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但是,柳成龙并没有体谅明军的难处,他只想催促明军进兵收复王京,完全不顾明军的死活。

朝鲜平安道节度使李薲干脆上前,在李如松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围绕在李如松身边的明军将士对李薲这种行为十分不耐烦,斥骂他,让他退下去。明军副总兵张世爵尤其支持李如松退兵,因此面色严厉,声音很响亮地呵斥李薲,让他速速退下。而李如松始终态度温和,却一直说着重复的车轱辘话。柳成龙等人见实在是打动不了李如松,只好先行退下了。

 

不久,朝鲜三道体察使俞泓进入明军驻营,他通过翻译向李如松传达了不要退兵的意愿。但是,这时候明军已经做出了退兵的决策。没过多久,军队就开始从坡州退兵,向着东坡撤退了。撤退途中,明军的战马死了很多,剩下的战马也大都瘦弱,不堪驱驰。

二月二日的早上,已经跟着明军撤退到东坡的柳成龙和李德馨来到明军营地,又来向李如松问安。李如松当着他们面对部将下令:将东坡明军的一半军马送回开城,使之休息,火箭、器械也同样送回开城。

 

柳成龙感到很讶异,令翻译向李如松询问原因。李如松解释说:“ 此处无一房屋,天若下雨,军器尽湿,则不可用,独不见祖承训之事乎?”

 

此时,由于明军匮乏粮食,加上军队内部出现疫情,李如松决定收缩战线,将部队撤往后方。柳成龙却没有体恤李如松,他用带有讽刺的语气说:“前日自坡州还驻东坡,远近民情,莫不惊惧。今又分兵送于开城府,则虽老爷切于休兵更进,愚民岂知此意?且贼( 此处指加藤清正)闻之,必乘胜西下,前功尽弃。愿老爷退军还进曲折,明白分付,臣亦当分道,兼措开城府粮料。”

 

柳成龙讥讽李如松,退兵就明明白白说出来,别找借口,丝毫不给李如松情面。见柳成龙当面顶撞自己,李如松非常生气,愤怒地对柳成龙说:“吾岂有退去之意?尔辈何以不晓事而多言耶?”

 

柳成龙受到李如松的诘责后,哑口无言,不得已告退。黄昏,李如松招来翻译,让他传话给柳成龙,说自己算过八字后,发现今年正月的运气不好,必须等下个月进兵:“正月,吾本命对冲,不吉,故落马,又不利于击贼。必须于来月,可以进兵。”二月三日早上,李如松因为战马多死,亲自设坛祭奠。刚好天气微微有些阴沉,这使李如松找到了退兵的理由,他宣称:“天雨,则当退驻开城。”

 

柳成龙等人一听就急了,再劝李如松不要退兵:“大军一退,则贼气愈骄,远近惊惧。临津以北,亦不可保,愿少驻,观衅以动。”

 

李如松假装答应了柳成龙,柳成龙告退。柳成龙走了以后,李如松立刻跨上马,带领明军从东坡撤向开城,只留下副总兵查大受、游击将军毋承宣二人率领千余人留守在临津江岸边。

 

柳成龙等人知道李如松退兵以后,又派人追了上去,请求他进兵。李如松不以为意,敷衍着说:“天晴路干,则当进兵征剿。”说完,李如松就不顾朝鲜使者,径自领兵回到了开城。

 

过了一段时间后,黄海道谷山郡守向接待明军的李德馨驰报贼情:“北贼( 加藤清正)自安边向德原。”

当时,日军第二军团的加藤清正、锅岛直茂还滞留在咸镜道,没有退回王京,他们所处位置在明军的东北方向,等于在明军的背后,这就严重威胁到了明军。而根据谷山郡守提供的情报来看,加藤清正从咸镜道的安边向德原方向移动,意图不明。

 

李德馨将谷山郡守的信件传示给明军游击沈惟敬看(沈惟敬此时已被解除软禁,恢复了自由),沈惟敬又向李如松说了。李如松得到这个情报后,认为如果加藤清正从明军背后搞动作,那明军就很危险了,于是即刻拨发6000 兵马还守平壤。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明军军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流言:加藤清正可能会越过咸镜道的阳德、孟山,偷袭平壤。

 

而李如松在碧蹄馆败北后就丧失了战意,有了归志,便以此为理由,表态说:“ 平壤乃根本,若不守,大军无归路,不可不救。”

 

于是,李如松下令其余明军也撤出开城,向平壤撤退,只留下副总兵李宁、游击将军王必迪留守开城。

 

从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的反应可以看出,碧蹄馆之战虽然由于明军骑兵的英勇奋战,对日军造成了伤亡千余人的打击,但对明军的斗志打击更重,使其一退再退,从坡州一路退回了平壤。

发布于浙江阅读 5747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天际蔚蓝

李如松碧蹄馆之后的操作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他的家丁死伤颇多,二是后勤的问题,这完全是朝鲜君臣的问题,明朝募集的粮草早已经到了边境地带,就等着朝鲜君臣组织人力运送,但朝鲜全无这方面的经验,李如松又让朝鲜国王给块地屯田,他们又怕明朝军队不走,不肯给,结果是当时明军的经略只能给明军直接发钱,让他们自己去朝鲜民间采购,但是朝鲜一是自身缺粮,二是他们不认银子,所以明军的补给一直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在第二次入朝时,经理杨镐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让朝鲜国王用免役,捐官等方法促使地主动员人力物力补给明军,二是通过水路沿岸补给。

亮了(123)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二院老教授

· 湖南

主要是李家从李成梁时代养了几十年的精锐中的精锐,李家的家丁损失过半,大部分都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形同手足,这让李如松觉得天塌地陷一般,如果是其他明军损失几千,李如松才不关心呢

亮了(107)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