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前,可以说,明军是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之一

avatar
关注

(上图)奔驰中的明朝重骑兵

元末起义建立的明朝军队最终将蒙古人驱逐出中原,重建了王朝。作为从中国江淮一带崛起的势力,朱元璋麾下的明朝军队重步兵是非常优秀的,与曾经缺乏主动性、战术较为消极的宋朝重步兵不同,14 世纪末的明朝重步兵具备非常高昂的士气以及主动攻击精神,更依赖于肉搏冲击与防御,而非宋朝步兵的弓弩射击。根据《太祖实录》与《国初事迹》,明军步兵非常重视长枪军的使用与训练,“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

 

明初骑兵,由于可以得到自己优秀的近战步兵的增援,往往也非常主动。在1380 年的蔡家庄之战,甚至40 名骑兵也对1000 名蒙古骑兵发起攻击,正是对自己阵后步兵素质有信心。虽然这40 名骑兵遭到了较大的损失,但明军重步兵竟然高速移动,包抄蒙古军后方,并且两面夹击,大胜蒙古骑兵并杀死了他们的统帅。虽然对具体的阵型没有记载,但明显这些步兵阵型拥有高速机动能力,并且严密到令对方骑兵无法寻找其被冲击的破绽,同时富有攻击性,非常重视“进退熟练”的步伐协调。欧洲15世纪末逐步崛起的专业化长枪方阵步兵,与明初阵列重装步兵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之后西班牙方阵也是以长枪兵为核心,剑盾军为辅,同时配合火枪。

 

明初的重骑兵呈现一种双重骑兵的属性,显示了蒙元统治时期的影响,明初重骑兵骑矛的具体形态可能是多样化的,根据明中期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练兵实纪》记载,当时的骑矛“柄长七尺,粗仅一寸,锋用两脊两刃,形稍扁,至锋稍薄,一谓之透甲枪,最利马上直戳”。这种骑矛锋刃的形制顾名思义,明显是为了便于骑兵冲击格斗时击穿敌方的甲胄。加上刃的长度,应该约为2.5米。虽然这是明中期的长度,但考虑到同时代13世纪之后整个东方的格斗骑矛普遍长度较12世纪及之前的长骑矛有所减短,很可能明初骑兵骑矛也类似这个形制。这种长度的骑矛很可能是主流,而《武艺图谱通志》则提到了另一种4-5米长的骑矛的存在

(上图)古画上的明军禁军重骑兵

明军骑兵使用的弓,根据《大明会典》,1403年三月的军械制造记录,大约为40-70斤左右的骑弓。副武器偏重使用当时较为流行的刀背偏直、刀刃向上扬起带有弧线的轻便腰刀,会典中称之为“马军雁翎刀”。这种曲刀和过去刀背较短、重量偏重的曲身刀剑在一同使用,到了清前中期则完全成为主流军队刀剑。对于防护,明骑兵盔甲主要是继承蒙元形制,大多是铁札甲,种类繁多。会典里也记载有“并枪马赤甲”和“黑缨红铜镜马甲”两种马铠的制造记录,证明传统的具装甲骑还是存在的。另外,蒙古时期引入的锁子甲现在可以在中原生产了,另一种同期在欧洲与中亚开始盛行的铁甲衣也被明朝重骑兵使用。

 

然而,由于“丝绸之路”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衰败,明军又一直与蒙古交战,明朝的马匹很难得到来自中亚优良马种的补充, 而且成功的马政持续时间也很短,使得其马匹数量与质量都不令人满意。这在日后也严重制约了明军重骑兵的发展。

 

不过,早期明朝对于养马业与骑兵的重视,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效果。骑兵的数量在建设下得到了充分的增长,“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久经沙场的明初骑兵与步兵一样,也是士气高昂富有主动性,“而五将咸听一将之令往来折冲以摧贼阵”。

 

在14世纪末—15 世纪初的世界范围比较,明军拥有较同时代欧洲甚至奥斯曼(耶尼色里亲兵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强的专业化近战步兵,并大量装备重型火门枪(火铳)作为单兵远射武器;同时装备了大量重型火炮(洪武大炮);拥有可靠的、富有攻击精神的双重功能重装骑兵(马匹数量和质量是短板)。可以说,当时的明军是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之一。

明军的战斗力,在被《草原帝国》的作者勒内·格鲁塞称为“明朝最好战的皇帝”的永乐帝朱棣时代,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永乐年间,朱棣在征服安南后,根据镇守云南的名将沐英的成功经验,组建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并创立了著名的“永乐枪阵”(束伍法)。这使得在永乐年间, 中国火器发展史又迎来一个高峰。

 

在技术上,永乐手铳在药室的火门外, 加铸了一个长方形的曲面活动盖,可以转动,以防止风雨侵入药室。不仅如此,手铳还增加了木马子(沐英的另一大发明),这是在药室中装填火药后,可以筑实火药的附件, 使之更为紧密封闭,极大增加了火铳的威力和射程。

 

战术上,永乐枪阵进一步发挥了明军步兵攻击性强、火器众多的特长,具体分为三层结构:

 

一、神机队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五人,药桶四人,神机枪三十三人。遇敌,牌居前, 五刀居左,五刀居右,神机枪前十一人放枪, 中十一人转枪,后十一人装药,隔一人放一枪,先放六枪,余五枪备敌进退,前放枪者即空转枪与中,中转炮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迭而放,此第而转。擅滥放者,队长诛之,装药转枪怠慢不如法者,队副诛之。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

 

二、弓箭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 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弓箭二十二人。遇敌列队,牌居前,弓箭两行,前行射多,手疲;后行代射,五枪五刀居左,五枪五刀居右,如贼突入,则牌迎马,而前枪左右刺击,弓箭迭射,虽贼猛马健,进无不毙矣。

 

三、马队亦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十人,长枪十人,长刀十人,其余枪叉、刀斧随其所用火器十人,杂兵二人,弓箭四十二人。如敌退却,马即追袭,冲突往来,出奇制胜,巧在临时不敢预定,此乃束伍法大略也。

 

显然,这是一支配备了火铳、弓箭、长矛、盾牌、长刀,以及骑兵的“冷热混合部队”

(上图)明朝身穿锁甲的重骑兵、使用三眼火铳的步兵及使用长刀的重装步兵

据宣德三年(1430)记载永乐时神机营编制:“神机营设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中军十一右五司及随驾马队官军。”

 

永乐大帝正式依托于明军的建设,连续五次亲征漠北草原,先后取得斡难河(今俄罗斯赤塔州鄂嫩河)之战、飞云壑(今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北岸附近)之战、回曲津之战、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大战、屈裂儿河之战的胜利,重创蒙古鞑靼部、瓦剌部、兀良哈部。比如《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对瓦剌的惨败总结道,“卫拉特几万人战死,几乎是灭顶之灾。”

 

但在朱棣去世后,明朝军队的衰落也开始了。宋朝开始的注重文官官僚的内部管理,忽视外部交流与技术进步的文化气息,再次笼罩在中原地区,技术人才与军事人才的社会地位也无法与进行内部管理的文官相比。在军事上,“以文制武”的核心思想严重限制了军队的活力及技术发展。“卫所”制度也在崩坏,普通的士兵也很难得到社会中的地位,并且经常在和平时期被当作纯粹的劳动力。

 

虽然在航海上,明朝走在了前列,但显然明朝的社会结构模式让这些活动很快就停滞了。同时明军在消极的边疆防御中,忽视武装技术的进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悲剧性的1449年“土木堡之变”

发布于浙江阅读 2252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糖果盒纪念碑

· 江苏

火器的运用都没多少实际运用的范例。奥斯曼三战灭马穆鲁克,一波排枪灭掉白羊王朝的乌尊哈桑,都有一种科技上的碾压感。大明和蒙古近百年却是打的有来有回,科技碾压不该直接打崩吗。

亮了(33)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Totttiii

意思是在没打之前我是最强的?

亮了(32)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