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0年5月6日大唐宰相、莱国公杜如晦逝世 文史公曰:他是“房谋杜断”的杜。是李世民的股肱之臣,为李世民立下奇功;杜如晦死得早,贞观初年就病逝了;杜如晦去世之后,李世民给了他极高的哀荣。李世民钦定凌烟阁功臣的时候,杜如晦的排名,在天策系功臣里面仅次于长孙无忌,比房玄龄和高士廉、尉迟敬德、长孙顺德、段志玄、张公谨、程咬金都高。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祖父杜徽曾在隋时任 怀州刺史,父亲杜吒曾任隋昌州长史。弟弟杜楚客。
少年时代的杜如晦聪敏好学,尤喜好文史,他气质英爽,以风流自命。
隋大业年间,参加吏部人才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 很是器重,认为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授滏阳县尉。
大业十三年(617)太原 留守李渊,在晋阳举兵反隋。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
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视为亲信。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以功勋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
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
太子李建成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于是李建成上言李渊,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京师。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渊逐出京师,私自回京就是死罪。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
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时,位居首功,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
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本官摄侍中,兼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务。
贞观三年,杜如晦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与左仆射房玄龄共掌朝政,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唐朝各个部门的规模及典章,被人们赞为良相,史有“房谋杜断”之称。
杜如晦碑,唐太宗命虞世南撰写碑文,欧阳询隶书。又称《赠司空杜如晦碑》。贞观四年立于醴泉县昭陵。
贞观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二儿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杜荷身为李世民的女婿,居然鼓动大舅子李承乾,把李世民骗到东宫,然后发动兵变,逼李世民退位。
玄武门之变以前,杜如晦就是这样鼓动李世民,劝他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如果让杜荷的阴谋得逞了,李世民就会成为李建成2.0版本。李世民要是被骗到了东宫,恐怕做不成太上皇,而是会成为大行皇帝(皇帝死,曰大行)。杜荷的阴谋诡计,被李世民识破了。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不顾翁婿之情,把杜荷赐死了。
杜如晦(585-630年5月6日),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清殿藏本杜如晦画像。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