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碧蹄馆之战的死伤

avatar
关注

万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复被日军占据的朝鲜陪都平壤后,想乘胜收复朝鲜都城王京,结果明军在进兵路上的碧蹄馆被日军重重包围,战败逃走。经此一战后,李如松大受打击,丧失进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为胜利者的日军,不仅在此战严重损兵折将,战后也无力反攻明军,同样没有进取的动作。作为万历朝鲜战争的一次重要会战,碧蹄馆之战给明、日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重创,是一场没有真正胜利者的会战





明、日双方在碧蹄馆之战中实际投入的兵力与伤亡程度,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长久以来悬而未决,没有定论。据笔者多年来的整理和统计,明、日双方在此战中出动的兵力以及伤亡人数,在明、日、朝三国史料中,存在众多说法。


 


对于碧蹄馆之战,日本史料不外乎鼓吹这是一场辉煌大捷,因此其记载的明军兵力非常夸张。其中,最为夸张的是《安西军策》和《柳河明证图会》,说明军出动了108 万人。略逊于此的,是《太阁记》《久国杂话》《小野和泉守觉书》《续续本邦史记》,提到明军出动了百万骑。再往下,日本史料提到的明军兵力有40 万人、30 万人、20 万人、10 万人……远远超过明军的实际兵力,可谓夸张至极。


 


记载明军兵力最少的日本史料,是明治时代由太政官修史馆编纂的准正史《大日本编年史》。该书作为明治政府的国家正史工程,取材相对严谨,引用了柳成龙《惩毖录》的记载,称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实际只出动了千余骑,应该说是众多日本史料中态度最为端正的一本书了。但《惩毖录》记载的数字也不正确,包括其他大部分明朝和朝鲜文献,虽然记载的明军兵力远远比日本史料可靠,但毕竟不是一手资料。


 


在碧蹄馆之战中明军的兵力问题上,最为可靠的文献是《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与《经略复国要编·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结合两个记载,明军前后投入五批部队,兵力总计约5500 人,编制如下:


 


顺序出战将领兵力:第一批查大受约500骑;第二批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应种、高升、胡鸾约3000骑;第三批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李如梧、李如楠、张世爵约1000骑;第四批杨元、郑文彬、王希鲁约1000骑。合计— 约5500骑


据明军游击陈方哲说,碧蹄馆之战中,明军的侦察部队是3500 人,查大受领500人先行,其余 3000人埋伏于后。但是有学者认为陈方哲的话不可信,以为明军侦察队只有3000人,没有3500人。这一观点,是根据明朝史料《经略复国要编》记载的查大受、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应种这五位侦察队将领的入朝兵力,计算出他们的总兵力是3000 余骑,认为这就是他们在碧蹄馆之战中投入的兵力,而陈方哲是把查大受的兵力给重复计算了,并不正确。


 


但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他们少算了两个人,那就是游击高升、胡鸾。这两名将领实际上也参加了碧蹄馆之战,但鲜为人知。据朝鲜史料《象村稿》记载,高升刚进入朝鲜时的兵为1000 人,胡鸾的入朝兵力则不明。以一个保守的数字进行估算,将他们二人的兵力加上其余五将的兵力,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人数肯定在3000 人以上。


 


因此,明军侦察队的实际兵力为3500 人无误,加上李如松率领的第一批援军1000 骑,杨元率领的第二批援军1000 骑,明军投入的总兵力应该是5500 骑。但是,据明朝史料《明神宗实录》、朝鲜史料《宋经略书》记载,杨元的援军部队并没有实际参战,因此实际投入作战的明军应该只有4500 人。


 


至于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死伤人数,鼓吹得最厉害的仍是日本史料。最夸张的是《天野源右卫门觉书》,说明军30 万人全军覆没。其次是《史料稿本》收录的一则文书,说日军斩首明军51701 级。再往下,是毛利家的史料《毛利家记》《毛利三将传》,称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杀死明军5 万人。《太阁记》收录的《宇喜多秀家注进状》,则说宇喜多秀家在碧蹄馆之战结束后写信给安威摄津守,提及在碧蹄馆之战中击败百万明军,斩首38000 余级。其他日本史料大多也说明军至少死亡1 万人,但是仍然超过明军实际兵力。最离谱的是饭田忠彦的《野史·外国传 ·明》,此书抄录各种史料来写碧蹄馆之战,但是没有进行仔细校勘,结果前文称明军兵力只有3000 人,后文却写明军阵亡1 万人,闹出了大笑话。


 


虽然日本史料往往将日军的成就吹得天花乱坠,但当时的日本人对明军的实际损伤还是很清楚的。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丰臣秀吉写感谢状褒奖立花宗茂,提到明军阵亡数百人(《立花家文书》),可见他得到了相对准确的情报。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正文,也称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被杀数百人。而根据李如松战后写的报告,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战死264 人、负伤49 人,马匹死亡267 匹。(《经略复国要编》)从明、日、朝三国的第一手资料来看,明军在此战中实际战死人数应是数百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友义统家臣所著的《安东统宣高丽渡唐记》记载,日军在此战中只斩首明军20 余级。这是最低的一个记录,和其他日本史料记载的斩首数目大相径庭


至于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出动的总兵力,事实上并没有非常精确的记录。《日本战史·朝鲜役》推算出来的总兵力是41000 人,但推算方法很不严谨,无非是把相关日军部队进入朝鲜时的兵力全部加起来,没有考虑这些部队在战前的伤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此,前文已经指出过。在有限的几份亲历碧蹄馆之战的当事人记录中,《朝鲜渡海日记》的记载是四五万人,《壬辰记录》的记载是五六万人;立花家的史料《立斋旧闻记》则指出,虽然5 万日军倾巢而出,但小西行长、加藤光泰等部队在先前的战斗中败给了明军,因此逡巡不前,实际参与会战的只有3 万人,这应该是接近事实的一个数字。


 


而有关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死亡人数,日本史料一般记录在100 人~300 人之间。在大多数日本史料中,这部分阵亡者都是指打头阵的立花宗茂部队,至于其他部队的损伤则不明。据《松浦家世传》记载,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阵亡39 人,而负伤者竟然达到743 人,这一数字透露出了此战的激烈程度,并且可从中窥见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实际阵亡人数,绝对远远不止其所说的39人


 


有学者提出了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阵亡5000 多人的说法,这是最大的一个估值,该说法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提出这一说法的学者,其依据非常简单。无非是直接拿部分日军部队在万历二十年刚登陆朝鲜时的兵力,直接减去这些日军部队在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于王京统计出的剩余兵力,由此得出了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阵亡5000人的结论。相关学者的依据详见下表:





但是,这一统计方式是严重错误的。首先,该学者依据的数字样本,源自日本旧参谋本部的《日本战史·朝鲜役》,结果他却在抄录此书数据时发生了误抄。《日本战史 ·朝鲜役》原文,写黑田长政在万历二十年时的入朝兵力是5000 人,而相关学者误抄成了8000 人,并用8000 这一数字,减去次年在王京统计出的黑田长政部队的5269人,得出黑田军在碧蹄馆之战中损失2000 余人的结论。用一个误抄的数字做减法,得出黑田军死伤2000 余人的结论,可谓草率至极。其次,事实上黑田军在王京统计出的兵力,比一年前入朝时有增无减,根本不可能计算出其在碧蹄馆之战中的损伤。更不可能通过此,得出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阵亡5000 人的结论。


 


只要对照王京日军在万历二十年入朝时的兵力,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在王京统计出的兵力,以及同年五月转战全罗道、庆尚道的兵力,就能知道有部队的兵力有增无减,比入朝时还多。经笔者统计,王京日军在前后三个阶段的兵力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至少大谷吉继、增田长盛、加藤光泰、黑田长政四人的部队,后来的兵力比刚入朝时要多。而这四队人马都参与了万历二十一年的碧蹄馆之战。所以,并不能用万历二十年日军刚进入朝时的人数,直接减去万历二十一年三月统计出的人数,得出日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伤亡人数。


 


对于日军在碧蹄馆之战的阵亡人数,明军自身不敢说得很大。李如松在报告中称斩倭首167 级。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认为:“( 明军)士马虽有损伤,然亦斩级一百六十七颗。其余(日军)中箭带伤、相继死于王京者,实数倍焉。”根据这一说法,“ 斩首一百六十七级”还不包括回到王京后因受伤而死的日军,实际死亡的日军人数是被斩首的好几倍。朝鲜知中枢府事李德馨则说,“(明军)与贼死伤相当,几至五六百矣”,认为明军和日军阵亡人数都在五六百人。这一数字,与《经略复国要编》提及的数倍之说接近,也接近日本史料中的数字





(上图)碧蹄馆之战地图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碧蹄馆之战中的日军兵力,依据《立斋旧闻记》的记载,是出城5 万人,实际投入作战3 万人,剩下2 万人因畏惧明军而选择避战。至于伤亡人数,应是战死五六百人(《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负伤743 人(《松浦家世传》)。不过根据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的说法,他在此战中斩获的首级,大部分头发完整(不是日本人的月代头发型)。由此而言,在碧蹄馆之战中被日军驱赶在前与明军作战的,主要还是朝鲜伪军。


 


通过以上对明、日两军的兵力、死伤分析,再结合相关事实,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碧蹄馆之战本身,是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查大受率领的这支3500 人的明军侦察队本意是哨探王京道路,途中却与日军打头阵的立花宗茂部队在砺石岭相遇。查大受等人打败立花宗茂后,十分轻敌,派遣快骑让李如松亲自来前线侦察敌情与地理形势。于是李如松带了1000人驰赴碧蹄馆,目的仍然是探视前线,并非攻打王京。而王京日军在立花宗茂战败后,倾巢出动来对付明军侦察队,明军被迫退到碧蹄馆。李如松在行进途中得到了前线明军被日军大军包围的消息,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驰赴碧蹄馆救援前线明军,于是发生了碧蹄馆之战。李如松是主动冲进日军包围圈,而不是中计陷入日军的埋伏。碧蹄馆之战从巳时打到午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吉川广家、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等人率领3 万人,以绝对优势包围了只有4000 余人的明军。人多打人少,在小早川隆景的战术安排下,碧蹄馆之战本可成为一场包围歼灭战,结果明军成功突出包围圈,而日军自身也付出了战死五六百人、负伤743 人的惨重代价,可见日本战国军队的战术水平相当低劣。

发布于浙江阅读 21262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二院老教授

· 湖南

这场战斗最大的损失是明军中最精锐的部分,李家的亲兵损失过半,让明军主帅李如松如天塌地陷般沮丧,从此消极备战,决心退兵,甚至柳成龙为首的朝鲜百官下跪求他不要退兵,都无法阻止,此战奠定了明朝和日本南北对峙的局面。李家的亲兵富养了几十年,身材装备训练极好,当时打遍女真蒙古无敌手,如果是其他明军,即使损失上万,也不会让李如松如此沮丧

亮了(343)
查看回复(7)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凯帕无间道

· 广东
二院老教授这场战斗最大的损失是明军中最精锐的部分,李家的亲兵损失过半,让明军主帅李如松如天塌地陷般沮丧,从此消极备战,决心退兵,甚至柳成龙为首的朝鲜百官下跪求他不要退兵,都无法阻止,此战奠定了明朝和日本南北对峙的局面。李家的亲兵富养了几十年,身材装备训练极好,当时打遍女真蒙古无敌手,如果是其他明军,即使损失上万,也不会让李如松如此沮丧收起

如果他不带着亲兵冲进去,怎么可能把大部友军救出来,损伤还不大,这更加可以看出来他亲率的部分战斗力实在彪悍

亮了(217)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