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而论,李渊在杨文干事件中装糊涂废掉太子是不是对“国”和“家”的最优解?
在唐初,杨文干事件疑点重重,按照现在很多学者的观点,李建成完全没有动机去谋反,送几幅甲胄也不构成谋反,而且这起事件被定性为太子谋反很可能与秦王府有关。从结果来看,李渊对两个儿子各打五十大板,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李渊最终没有过分责备太子,也没有给秦王更多的权力,后面两人明争暗斗最终手足相残。但是李渊应该心里有数,李建成从能力、威望等方面都不如李世民,但是年龄却更大,具备最合法、最稳定的继承权。所以杨文干事件后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再缓和二人的矛盾了。
如果在杨文干事件中,李渊即使调查出了李建成无罪,还是借坡下驴,借题发挥,就声明李建成有谋反未遂,但是念在之前有功,把他贬离长安,做个闲散王爷,收拾几个东宫近臣,然后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于情于理也都说的过去。大臣们们也不会有什么异议。李世民和其他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年少有为,以及年轻带来的这份无与伦比的自信。如果李建成早早出局,李世民很快巩固好自己的统治,大概率也是不会威胁到废太子的生命。
这样来看,基本上是皆大欢喜的局面,李渊保全了自己一家,继续兄恭弟友;李建成虽然彻底失去权力,但是还是保住了性命,天眼来看还是正收益的;李世民当然不用说了。
但是李渊的顾虑主要应该是两方面。其一是隋朝的前车之鉴近在眼前,如果李世民也像杨广一样暴戾恣睢、好大喜功,李唐重蹈覆辙后果不堪设想。其二是李世民太子监国后,能臣里面有很多天策府的死忠,恐怕自己会被架空,逐渐失去权力。
北风过境222
· 浙江都开天眼了,知道历史进程,当然是选李世民了。李渊担心的无非就是隋朝的前车之鉴,毕竟杨广的例子太吓人了,直接就从开皇之治到身死国灭,而且民间还留穿着杨坚死亡的各种谣言。但是历史证明了李世民并不是杨广。李建成就按照老方案,封到蜀地。听话的话,就保他一辈子的富贵;不听话,在蜀地也翻不起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