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落魄之时,与《庄子》结缘,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苏轼从朝廷上任之后,被贬到杭州任通判,三年的任期结束之后,又被派往密州上任。
密州这一个城市,和杭州不能相比,在宋朝的时候,密州比较贫困,位置也比较偏僻,所以说生活质量下降了不少。
这对于苏轼来说,还真的是有一些煎熬,苏轼有的时候经常会怀念在杭州的生活。因为在杭州,经常与朋友高朋满座,美食美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身居密州的苏轼,时常想起来曾经和朋友在杭州聚会的场面。
但是皇命难违,他被朝廷派遣到这里任职,就必须要接受这里的生活。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学会接受。喝酒从大杯换到小杯,吃饭即便是不合胃口,时间久了也慢慢就习惯和适应了。
而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喜欢热闹的苏轼来说,在密州少了与朋友高谈阔论,才华的交流,一个人自然是寂寞了许多。但是也正是这一段寂寞孤单的日子,让他在思想上,有着本质的提升和沉淀。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苏轼因为在密州上任的时候,因为密州的穷困环境,有一段时间竟然连饭都吃不饱。
因为宋朝的官吏,本来是薪水比较优厚,但是王安石变法的行政实施之后,地方的经济条件落后了不少。而苏轼的愤怒自然也随之下降,有一段时间,苏轼因为薪水跟不上,不得已的到野外去寻找枸杞和菊花吃。
有这样一个记载: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贫困,衣食穿着,还不如以前。这次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整日里愁眉苦脸的。随后每天和通守刘廷式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来吃,相对摸着肚子大笑。
对苏轼来说,还真的是乐观豁达,就这个时候了,还不忘调侃自己一番。
有的时候人生真的是祸福相依,看似是一些苦难的日子,但是往往是在一些苦难的日子里成就了自己。
对于苏轼来说,因为穷的吃不饱饭,不得已的去吃枸杞和菊花。但是一年多时间之后,居然发现自己的精神比之前旺盛了许多,面色也红润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枸杞和菊花都有养精蓄锐的功效,枸杞和菊花还有去火养肝之功能,这对于苏轼来说,真的是一个喜事。
这一段时间,给苏轼带来的一个影响,除了让身体精力更加旺盛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苏轼与《庄子》的再次结缘,铸就了他人生的一个千古诗篇。
话说苏轼在密州朋友少了一些,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孤独,正是这样一种环境,让苏轼可以静下心来仔细的去读书,而《庄子》就是苏轼在这个时候深入耕读的一本书。
苏轼在小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一遍了,那个时候熟读于心。但是有一些书不到一定年龄,不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即便是看了也不会懂。
对苏轼来说就是这样,对于《庄子》这本书,苏轼年轻的时候虽然看过,但是只是懂得浅显的文字。知道庄子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一个人,知道庄子的思想是顺应自然,但是并没有对其中的哲学思想太过于深入理解。
苏轼这一次重新读庄子的时候,与之前的感受大不相同。因为经历了人事沉浮,经历了时间的锤炼,对于《庄子》顺应自然,超脱于外物的哲学思想,有着非常新的感触。
再读《庄子》的时候,便有一种豁然开朗。这个时候苏轼才明白,有的时候让他执念和痛苦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情绪,才有自己内心对于外物的纠结,苏轼这个时候,颇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苏轼本来是生性乐观之人,性格耿直,如果说苏轼在读《庄子》之前,是一种天性的乐观。那么当读完《庄子》之后,苏轼的那一份坦然,是真正来自于人生历练之后对于人生的看淡,这才是人性最重要的潇洒。
虽然说密州不比杭州那么潇洒惬意,美景动人,但是天性乐观的苏轼,自然喜欢在这困乏的地方找一些乐子。
苏轼在这里修了一座“超然台”,除此之外,又盖了一所聚会的场所,名为“盖公堂”。
所谓的“超然台”,超然两个字,正是取自于《庄子》之中,不受外物束缚,人生境界超然的意思。而超然两个字,也是他的弟弟苏辙所想的。
超然台建在一片高处的地方,视野开阔,比较适合远看,冬暖夏凉,适合休闲娱乐。苏轼修这个台子,自然是为了和一些朋友在这里饮酒作诗,高谈阔饮。
而苏轼建造盖公堂的寓意,是为了纪念盖公。盖公是西汉人,善治黄老之术,强调与民生息的政策。而这个时候,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导致民不聊生,苏轼建造盖公堂,就是寓意天下得以安定和发展。
那么我们话说回来,苏轼盖了一座超然台,在上面饮酒做食,休闲娱乐。
正是这样一种机缘促使,苏轼便在此处创作了千古流传的诗篇《水调歌头》。
在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苏轼和一些朋友再次聚会。在超然台上,饮酒作诗,玩笑取乐。喝到高兴的时候,正逢八月十五,触景生情,思念起了他的弟弟苏辙,于是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这个时候,特别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所以说内心郁闷,情绪低沉。从现实的世界想到了虚幻飘渺的月亮之外,对于月宫仙境的幻想,在这样一个诗词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的神秘色彩和探索思考,无不引人入胜。
诗词结尾处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话,写的正是苏轼对于人间悲欢离合的解释。
他受到《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有一种不一样的洒脱和超然。外在的外事外物得失,超然于物外,才有了更高的一个思想境界。
那一刻迷离的醉意,加上超人的才华,把思念和孤独当做基础,把对于人生的洒脱和感慨融汇其中。从自然现象看到生命无常,再看到月宫仙境,所有的人事沧桑,在苏轼的这一首诗词之中被完全的展现。
这一首诗词,可谓是苏轼作品的巅峰,苏轼正是因为在密州官场失利,被贬密州这样一个窘迫而又低谷的人生状态,促使他创作了人生最巅峰的作品。
真可谓是福祸相依,而此时也印证了另外一个道理,能让一个人真正成长和深思的,是一个人的“痛苦”阶段。
而苏轼的这一首歌词,究其根源,和《庄子》这一本书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正是因为读了《庄子》才有了超然台,与此台上,才有了《水调歌头》这一个佳作。
后来苏轼在密州的两年任期结束之后,朝廷一纸调令,让苏轼去往河中府,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永济。
在密州短短两年时间里,苏轼因为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虽说刚来的时候有百般的不适应,但是这一离开的时候,却又百般的不舍。他知道这一次离开,或许再也没有机会来到这样一个地方。
而苏轼这一次恋恋不舍,对于密州的深厚情感,除了诗词之外,而且还有着对于当时百姓的放心不下。
因为他在两年任期里,没有解决百姓的苦难,没有改变当地落后的一个环境。
所以说临行的时候,为表达自己的自己的愧疚之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词,叫做:《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苏轼的才情和慷慨激昂的个性,是他人生的多彩之处,也是我们值得品味和学习的潇洒风范。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