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香肠:没有一头猪能活着离开德国
据说德国父母去肉铺采购都会带上小朋友,因为肉铺老板会免费送小朋友一段香肠。每一个德国孩子一日三餐离不开香肠,童年的味蕾记忆烙进一生。
二战时,香肠是除面包之外,德军士兵的日常口粮。军队里为了供应香肠补给,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屠宰排。
没有一头猪能活着离开德国,在德国人眼中,猪就是一个行走的香肠,每个城市都为他们独特的香肠引以为傲。
无论是名气还是地位,德式香肠翘楚非图灵根香肠莫属。图灵根香肠用猪、牛肉肉末灌入羊肠或猪肠制成,脂肪含量低,调味料独特。
纽伦堡香肠用猪肉馅灌入羊肠后蒸煮,其特色是个头小,重量轻,肉质粗糙,口味偏重,适合煎炸后配甜芥末和酸菜一起吃。
法兰克福香肠用瘦猪肉加盐渍培根混成糊状,再灌进肠衣里进行熏制。因为刚出炉香肠太烫,常用吃法是夹在面包中间,19世纪中期由德国传入美国后,这种吃法有了个风靡全球的名字:热狗。
巴伐利亚白肠则由剁碎的小牛肉、烟熏猪肉和香芹、肉豆蔻、洋葱等众多调味料制成,通常作为早餐来食用。
柏林风行的特色香肠则充满咖喱味,常见做法是在油煎或烤过的切块香肠浇上咖喱番茄酱。
另外用凝结后的猪血加猪肉、肥膘、面包或燕麦制成的血肠和用剁碎的熏肉和猪肉混合后,用山毛榉木熏制而成的茶肠也广受德国人喜爱。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如何保存鲜猪肉是一个亘古难决的问题。为了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人们把吃不完的肉剁碎,灌入猪肠风干保鲜,促就了香肠的诞生。
早在五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就学会了这种工艺,他们把香料拌入吃不完的肉碎、内脏、血块中,灌入猪肠中风干用于储藏。
欧洲的香肠历史则可追溯至公元前8世纪的高卢地区,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荷马把心事重重的奥德修斯比喻成“一条翻烤的大香肠”。
公元前2世纪,高卢被古罗马征服后,罗马人将香肠制作工艺传遍欧罗巴,香肠成为欧洲的主要肉食,随着文艺复兴后的地理大发现,香肠飘洋过海来看你,逐渐风靡世界。(文/R2)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