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重庆,我打车去机场
7点的飞机,下午三点多看了一眼高德地图,打车页签最上方,有一个显眼标识:“特惠一口价,33.9元”,我心动了。
之后断断续续观察,到4点,价格一直变化,32.9,32.1,33.5,反正就在三十几块钱徘徊。这让我明确了出行方案——不要4点出发坐地铁,而是5点出发,打车去机场。
4点50分,“特惠一口价”依然存在,立即打车。等待的前5分钟,时不时一个提醒:“有师傅离你3公里,愿意来接你。”我没有点,继续等待,约10分钟后,高德地图提示没有打到车,自动取消了订单。
我有点慌了,再次高德打车。同时打开滴滴,在滴滴上点点点,快车54.7元,一口价拼车33元,果断一口价。5分钟后,滴滴一口价成功,高德一直等待接单中。
师傅花费15分钟,行程8公里,接到我。接着去接另外两位,路上,师傅向我分享了一些拼车的信息:
1. 这个远程特惠拼车是刚出来的,经常接人花一两个小时;
2. 这个远程特惠还是多便宜的,要比平时打车便宜一半,就是时间多点;
3. 今天的运气蛮好,去机场的单,一直有人在拼,刚刚来接我的路上,已经取消了好几个;
4. 平台一般拼4个人,有时候拼满3个了,有乘客赶时间,每个人多给10块钱,就不拼第4个,直接出发。
与师傅愉快聊天,挺认同师傅的观点,多10块钱,早点到机场,挺好的。
接到两位从沈阳过来重庆旅游的游客,师傅手机APP订单价格从33变成了74.25。
出发接最后一位乘客前,师傅推荐“多加10块钱,少接一个人”的方案,我答应了,后面两位囫囵着没有否定。师傅给另外一位电话,说座位已满,成功取消订单。
师傅向我们收钱,后面两位弄清楚师傅说的意思,不愿意了:“我们这边已经66了,价钱不是按照平台来就行么?为啥还要我俩多给20?我们不坐了。”说着便开了后面的门,准备出去。
师傅让他们回来,把车继续往前开(路边是不能长时间停车的)。师傅很是后悔:“刚刚都答应了的嘛,现在啷个搞嘛。我都喊别个取消了。”
师傅慢慢开车,一路碎碎念。
师傅问后面两位几点的飞机,得到8点半的结果:“那不着急,我们慢慢转嘛。”接着转头问我几点的飞机:“他们不着急,你还有点赶时间哦。”我只能点头。
师傅按照导航往前开,慢慢的开。他继续就这个事情用重庆话发表言论:“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说话不算话的。他们外地来的,不懂这些规矩。”
我“懂规矩”,对师傅说:“这样吧,你往前走嘛。我愿意出我那一份儿钱,晚点转你10块。”
师傅依然开的很慢,快上内环快速(上了内环快速,是肯定拼不到单的)的时候,师傅带一点恳求语气:“不然你给15块钱嘛?他们外地来的,就算了。看样子是也拼不到单了。”我同意了师傅的请求。上内环快速前,师傅让我把钱转给了他。
之后的二十多分钟,我与师傅的交流不再走心,因为我对自己多付了5块钱感到不开心。只在心中安慰自己:“算了,48块钱打车到机场,也算是比较便宜的了。何况我还有一个箱子呢。”
其后于车上时不时聊两句,又得知几个信息:
1. 长途的一单可以搞100来块钱,每天到手能有四五百。在城里跑,比较碎,一单只有几块钱,时间和收入跟跑长单差不多。(忘记问师傅,是否每天都能有四五百的收入了。)
2. 经常跑江津、长寿这些地方,一天跑个两趟,送到江津了等客,会在那里休息一两个小时。
3. 远程特惠拼车是按人头收费的,一个人33,两个人66,一个人拼才划算。平台在晚高峰抽成25%,平时抽成会更多。
4. 两位东北过来的游客,住在南滨路,酒店一晚上600多。与我对重庆假日的看法不一样,他们说,这个假日网红点人挺多的。
师傅说更愿意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说四五十岁往上的搞不懂拼车规则。这一点,在我理解,师傅更愿意拉的是愿意多付十块钱的人,在更短的时间,挣相同的钱。
--
周一上午,打车去南滨路,高德地图带我走错了路,本来只要10块钱的行程,硬生生的被绕路成21块钱。按我以前的脾气,就把它给卸载了,但想想已经卸载了百度地图、腾讯地图,再卸载没得地图用,便原谅了第一次犯错的高德地图。
这一段错误的路,让我知道了两个有意思的信息:
1. 重庆的出租车是有很多家公司管理的。我们坐的这辆出租车老板有十几辆车,每个车每个月大概能为老板带来一千多块钱的利润。
2. 师傅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川妹子,一路说话豪放耿直、充满能量。她边开车边语音聊天,说的最多两个词是“钢板板”、“下叫”。钢板板是要交给老板的钱,下叫是一些需要自己出钱的额外开支,比如气费。下叫之后,跑的钱才是自己的收入。
师傅早上10点多出门,快到12点:“钢板板够咯,下叫就还差点,不过快了。”
五一的凉粉镇楼
我要改名叫嘟嘟楼主
· 广东重新发布一次,以纯文本的格式粘贴。自己站前排。
重庆扛霸紧到长不帅
· 重庆lz写的意识流帖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