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脊梁——诸葛亮(十二)三分天下

avatar
关注

上一章写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张飞为右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封马超为左将军,封关羽为前将军。

张黄马三人都对封号相当满意,唯独关羽同志发起了牢骚。

他公开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老兵是谁呢?

就是刚刚在定军山阵斩曹军大将夏侯渊的汉中之战头号功臣黄忠。

黄忠


刘备派来封官的官员好说歹说,关羽才勉强接受了任命。

从这件小事管中窥豹。

一方面关羽的傲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崇高地位显而易见。

妄议中央,拒不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换其他人怕是九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从武将到信仰

三国人物中关羽的影响力数一数二(若不是我对诸葛亮有粉丝滤镜,把关羽的知名度排在第一都不过分)。

历代帝王对关羽的忠诚都相当推崇并不断加封。

关羽的封号在清朝光绪皇帝时达到顶峰: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中国民间还有着“警察黑道拜关公”的说法。

关帝庙


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都相当盛行。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不吝赞美之词,并虚构嫁接了大量事迹烘托关羽的形象。

其实过五关斩六将是虚构的,温酒斩华雄是孙权的老爸孙坚所为。

关公的忠、勇、傲

那么历史上的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

忠、勇、傲。

先谈谈关羽的忠。

从刘备放弃织草鞋在涿郡起兵开始,关羽就一直追随刘备。

刘关张


无论是刘备被吕布偷袭东躲西藏,还是在新野被曹操击溃妻离子散,关羽的立场都从未改变。

官渡之战前,刘备被曹操击败跑路,关羽也被生擒。

曹操很器重关羽,希望关羽能效忠于自己,派张辽去劝降。

关羽说:

“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永远不会背叛刘备,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被袁绍包围在白马。

关羽前往支援,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围成功,报了曹操的收留之恩。

随后关羽便选择离开曹操去和刘备会合。

曹操评价关羽的忠义:

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再谈谈关羽的勇。

前文已经提到关羽在万军中斩杀了颜良。

关羽斩颜良


这是三国正史中为数不多的单挑阵斩记录。

在刘备集团的南征北战中,只要是兵分两路,必定是刘备带一支部队,关羽带一支部队。

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队全线溃败,只有关羽率领的水军成建制撤退。

刘备进入益州后,留关羽镇守荆州。

在独自镇守荆州的五年间,关羽多次挫败曹仁南侵的阴谋。

曹操的众多谋士评价“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可见曹操集团对关羽的忌惮。

最后聊聊关羽的傲。

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大将,关羽傲得有资本,但傲得过了头也会适得其反。

马超归降刘备后,关羽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

诸葛亮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便回答道:

马超勇猛超群,可以和张飞相提并论,但远远比不上美髯公。

(关羽蓄着一副漂亮的长须,所以诸葛亮称他美髯公)


看了诸葛亮的回信,关羽十分高兴,把它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

孙权想拉拢关羽,提出希望和他联姻。

关羽直接表示“虎女焉能嫁犬子”,把孙权气得够呛,就此坚定了武力解决荆州问题的决心。

关羽北伐

诸葛亮《隆中对》的最终战略是刘备率领一支部队从汉中北伐关中,另一名大将率领精兵从荆州北伐河南。

汉中之战后,诸葛亮构想的两大前进基地汉中和荆州(狭义的荆州就是南郡)都在刘备手中。

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大将和荆州军队的统帅,从荆州北伐的重任自然落到关羽身上。

而关羽对于北伐的信念不比刘备、诸葛亮弱。

曹操撤出汉中没多久,关羽命令糜芳守卫江陵(南郡首府),傅士仁驻守公安,亲自率领一支部队北上进攻樊城。

北伐前形势图


这次北伐虽然规模不大,但攻势很猛。

樊城和襄阳唇齿相依,战略地位很高。

樊城守军积极抵抗,曹魏与季汉的第二次较量一触即发。

奉命出击OR擅自行动?

史书没有记载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此次军事行动的态度。

有的专家认为关羽北伐只是执行命令,此次进攻樊城是由诸葛亮策划。

也有的专家认为关羽是自作主张,刘备没有短期内和曹魏再打一仗的计划。

双方各执己见。

我的看法是刘备和诸葛亮有意让关羽保持对曹魏的攻势,如果能偷鸡拿下樊城就更好了。

理由是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同时给了关羽一项权力:“假节钺”。

节钺即君王的令牌。假节钺,顾名思义可以代替刘备指挥军队。

此时关羽已在樊城前线,甚至刘备派去册封的使臣都化身战地记者才见到关羽。

襄樊地图


刘备这项册封有着“你办事,我放心”的意味。

若刘备或诸葛亮不同意关羽的做法,断然不会如此放权。

毕竟关羽和李云龙一样,给他一个师,他敢打太原!

但我认为刘备没有与曹魏主力决战的想法,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就更不可能有了,理由有以下两点:

一、实力不允许。

汉中之战损耗巨大,末期蜀地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

短期内再和曹魏打一次大决战,国力顶不住。

更何况汉中之战的大捷多多少少有夏侯渊轻敌和赵云开挂的原因。

赵云


你不能指望偶然事件经常发生。

二、支援不到位。

这么说都有些委婉了,在关羽发动北伐期间,成都毫无作为。

别说派精兵强将援助荆州,甚至都没在汉中一线搞搞军事摩擦。

若真想一举荡平曹贼,刘备和诸葛亮断不会在襄樊战场打得惊天动地时碌碌无为。

因此我的结论是,打曹操是真,灭曹操是假。

威震华夏

继续聊关羽的北伐。

接受了刘备“前将军”任命的关羽继续加大力度攻打樊城。

襄樊鏖战


收到樊城守将曹仁求援情报(曹仁此前在江陵抵抗了周瑜整整一年从未求援)的曹操派于禁率领三万军队救援樊城。

于禁的职务比此前战死在定军山的夏侯渊还高了半级,屡立战功,同样有假节钺的权力。

可见曹操对关羽的忌惮。

曹仁担心关羽绕过樊城直接攻取襄阳,便命令于禁驻扎在樊城城北的洼地。

于禁兵团与襄阳、樊城两地守军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嘛,两军陷入对峙。

此时,荆州连下了十几天的大暴雨,汉江水位暴涨。

早在赤壁之战时就开始训练水军的关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掘开了汉江大堤。

水淹七军


常言道“水火无情”,“火”在东汉末年的历次大战中频繁抢戏。

这一次水德星君也不甘寂寞,汹涌的汉江水淹没了地势低洼的于禁阵地。

关羽亲自驾船发起总攻,于禁被俘,三万曹军全军覆没。

关羽包围了已成孤岛的樊城。

这是关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正面战场打垮曹军。

河南、湖北大量被曹操压迫的农民、渔夫也打着关羽的旗号揭竿而起。

甚至连曹魏的荆州纪委书记胡修、南乡市委书记傅方也投靠了关羽。

曹操在南阳、襄阳一带的统治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连输两场大战的曹操甚至计划带着汉献帝迁都。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此役“威震华夏”!

对曹操唯唯诺诺,对关羽重拳出击

聊到这儿,这一章的另一个主角孙权同志该出场了。

前面说到孙权找关羽联姻碰了一鼻子灰,心里不爽又无可奈何,随后竟然跑去找曹操攀亲家——莫非孙权的小儿子是个大龄剩男?

曹操的情商倒是比关羽高得多,只字不提此前赤壁的爱恨情仇,满嘴答应,只是要求孙权归降自己。

没想到孙权毫不介意,只要能拿回荆州,别说当您的臣子了,当孙子又如何呢?

没想到孙权心中的大树很快崩塌——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惨败,荆州的关羽开始北伐。

孙权觉得曹操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当年赤壁的手下败将嘛!

于是他再次出击合肥,叒含恨败退。

孙权只得向关羽示好。

以“忠”闻名的关羽对孙权的投机行为相当反感,多次辱骂孙权的使者,还派人时不时抢抢东吴的粮食。

孙权怒不可遏,在一众主战派的支持下,下定决心对荆州动手。

洞察了孙权想法的曹操喜出望外,表示如果孙权出兵背刺关羽,将在事成后把江南封给他。

我很纳闷,难道曹操不封赏,江南就不是孙权的地盘吗?

我无法用当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东汉,政权、领土的合法性也许是地方割据政权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魏吴全明星围剿关羽

孙权下定出兵的决心后,仍然和关羽保持表面的和平。

关羽


他时不时就派人去吹捧关将军的雄才大略,表示孙刘两家将永远和平下去。

此时的关羽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一举攻下樊城、襄阳,占据整个荆州。

接二连三的胜利固然令人欣喜,可过于迅速的扩张必然导致兵力的捉襟见肘和行政官员的鞭长莫及(巅峰自爆的巨唐表示赞同)。

关羽在襄樊前线打了小半年,兵力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

此前在江陵孤军坚守一年的曹仁守樊城依旧稳如泰山,更别提曹操已经调集淮南兵团和关中兵团驰援樊城。

乐进、徐晃、满宠......曹操的大将们云集荆州。

襄樊形势


关羽要求驻守在上庸的孟达和刘备的义子刘封派兵增援。

但孟达、刘封并没有发兵,原因这里先按下不表,之后会在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详细介绍。

性格即命运,关羽的勇支撑他在樊城大获全胜,而他的傲则为他的败亡埋下伏笔。

面对曹军的强大守势,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关羽把后方预备部队尽数调往前线,准备与曹军在襄樊展开决战。

关羽大意失荆州

随后荆州发生了两件事:

孙权袭取荆州、关羽被徐晃击败。

这两件事有没有关联,两千年来众说纷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中有关襄樊之战的记载,给出我自己的结论以抛砖引玉。

吕蒙进军路线


当关羽全军出击时,孙权出兵了。

他手下年轻的大都督吕蒙带着一小股部队伪装成商人渡过长江,偷袭江陵。

毫无准备的守军陷入混乱。

同时各路东吴军全线出击,公安守将傅士仁、江陵守将糜芳相继投降。

本来孙权的行动是绝密的,远在樊城的关羽一无所知。

但生怕关羽搞出大新闻的曹操命令徐晃通过射箭的方式将孙权的降书射到关羽营中。

关羽也许声称这是曹操的阴谋,但手下的士兵们必定心慌了——他们的妻儿老小还在江陵呢!

关羽遭遇背刺


面对军心不稳的敌军,徐晃发动反击,关羽大败,回撤南郡。

来到南郡城下,看到城头改旗易帜,关羽才确认自己被盟友背刺了。

手下建议关羽强攻,被关羽拒绝。

江陵城的城防工事是关羽亲自主持修建的,他深知靠自己手下的疲劳之师短期内没法攻下江陵。

在吕蒙以妻儿为要挟的情况下,关羽手下的士兵们纷纷投降。

随后关羽带着几百个亲兵西撤,准备去益州,但西撤之路已经被陆逊截断。

关羽很快被俘虏。

孙权选择杀害关羽,彻底与刘备决裂。

轰轰烈烈的襄樊大战以如此戏剧性的结局告终,孙权夺得了魂牵梦绕的荆州。

魏小国尔,名将唯权

在这儿我提一提江陵守将糜芳。

糜芳


关羽在樊城之战期间命令镇守江陵的糜芳负责后勤,因为下雨的缘故后勤工作做得不是很好。

关羽相当生气,扬言战后要收拾糜芳。

糜芳不但是刘备集团的元老,还是刘备的二舅子和金主,被关羽劈头盖脸一阵数落心里相当不爽,有了背叛的想法。

因此面对孙权的背刺,糜芳很快选择投降。

唏嘘的是,当年孙权怒斥诸葛亮“我就是死,也不会跟曹贼言和”,眼见与刘备彻底决裂,马上决定全面倒向曹操。

孙权甚至劝说曹操废了汉献帝自己当领导。

曹操一笑“黄口小儿,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笑完曹操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省委书记,封南昌侯。

魏小国耳,名将唯权。

若孙权不背刺,关羽能否在220年的冬天攻下襄樊?

我的看法是不能。

曹操调集了一切可以调动的部队驰援襄樊。

此时关羽已经围攻樊城长达半年,兵力粮草都出现严重的不足,再打下去必输无疑。

但曹仁、徐晃并没有全歼关羽兵团的实力,关羽已经在樊城外围站住脚。

待冬天过去,关羽消化了于禁的三万降兵后卷土重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更何况成都方面不可能一直对襄樊局势一无所知。

待关羽的捷报传至成都,刘备必定会从汉中方向北伐策应。

没错,这就是《隆中对》提到的“一上将出宛洛、将军(刘备)出秦川”。

隆中对


诸葛亮算无遗策,硬是没想到孙权会使出背刺这样卑鄙的手段。

五年前孙权在合肥被暴打请求支援,刘备甚至准备暂缓图益州以回师支援呢。

一出背刺,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大家有个思维定式,在关羽死后,刘备怒不可遏,立马提兵出川。

其实刘备出兵是两年后的事了。

关羽败亡的第二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继承魏王爵位的曹丕于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正式称帝,国号为魏。

东汉灭亡,曹魏建立。

年迈的刘备刚哭完关羽,眼泪还没流干又开始哭汉朝,诸葛亮站了出来。

诸葛亮表示据说汉献帝已经被小曹贼杀害了(我猜是村夫胡扯,汉献帝退位后一直活到了234年4月——诸葛亮去世前半年)。

汉献帝可以退位也可以去世,但汉朝不能就这么亡国。

您是汉朝的宗室,理应继承皇位,继续和曹操孙权作斗争。

刘备拒绝了,大概觉得自己的血缘关系有点远,希望博学的诸葛亮能再扯个理由。

诸葛亮搬出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来劝说刘备。

您好歹是有族谱的汉室宗亲,刘秀和汉室的渊源大概就是都姓刘吧......

可这有什么影响?谁赢,他们跟谁!

只要您能带领汉朝走向伟大复兴,您就是根红苗正的接班人!

汉昭烈帝刘备


于是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为“汉”。

受思维惯性和影视作品影响,大多数人都称刘备政权为“蜀”。

其实从刘备称帝到刘禅亡国,这个政权一直的国号都是“汉”。

说白了,西汉、东汉、蜀汉都是后人的说法。

在当时的蜀汉政权看来,他们的国家就是从汉高祖刘邦起一脉相承的。

影视作品中蜀汉的军旗上多写“蜀”字,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为了表示对刘备、诸葛亮等理想主义者的尊重,后文我都称这个政权为汉,呼应标题。

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总揽汉朝内政。

汉丞相诸葛亮


年轻人,我把这个国家交给你,我要去为关羽报仇,夺回我的荆州了。

历史区张飞马超黄忠刘备
发布于云南阅读 561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伯陵里安楼主

· 云南

公众号 :土拨鼠的大耳朵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朱厚熜道长

· 湖北

怎么聊历史还夹了这么多三国演义的内容呢三国志关羽传也没多少字啊,看一遍也不至于这么多错误吧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