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街亭,马谡是否真的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avatar
关注

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元气大伤,人才凋零,头号后备干部,马氏五常中最优秀的马良战死。由于人才断层也好,因为关系照顾也罢,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马谡终于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开始崭露头角。马谡年轻,有才,军事理论素养很高,心胸也很宽广,没有和谁结怨的记载,是蜀汉难得的又年轻又能陪诸葛亮聊天还有良好人缘儿的后备干部。虽然当时的诸葛亮还比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但并不代表他不需要培养接班人。而且,一个人能耐再大,有个可以商量的人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有这么个令人欣赏的后生陪你聊聊天,给你跑跑腿,为你代代笔,不比事必躬亲鞠躬尽瘁要强多了吗?诸葛亮与马谡的感情和亲密程度远远不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姜维可比的,似乎在马谡死后,诸葛亮就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默默流泪了。

奇怪的是,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原因,刘备特别不喜欢这个毛头小子,临死前还要特意嘱咐一句:“马谡这小子就知道吹牛X,他把自己当根葱,你可别拿他蘸酱吃。”。按说,先帝有这样的遗命,马谡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就没啥指望了,可这时刘备的威信已经大大下降,他说的话,诸葛亮就是可以当做耳旁风。很难说这对于马谡是幸还是不幸。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马谡一直送出几十里。诸葛亮说:“这事儿咱俩商量了好久了呢,今天你还有啥要嘱咐的啊?”马谡说:“南中那个破地方又远又不好打,仗着咱们懒得搭理,这帮孙子一直跟咱嘚嘚瑟瑟的。就算咱们今天把他们狠锤一通,明天咱们走了他们照样得瑟。现在您正准备握紧拳头砸曹魏,那帮混蛋一旦知道咱内部空虚了,肯定使劲儿折腾,往死里得瑟,可要是这次去把他们全都杀光光吧,厚不厚道倒是无所谓,可一时半会儿也杀不完啊,太费事儿了,我觉得吧,这打仗的原则呢,用魅力是上策,动刀子那是下策;用您那深不可测的智慧让他们拜倒在您的四轮车下最好,犯不着和他们死磕,我盼着您能施展您迷倒众生的魅力,让他们跪舔您的风采。”诸葛亮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马谡的建议,顺利搞定了南中,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七擒七纵。

诸葛武侯这一辈子,只要有他在,从来都是他拿主意,他采纳别人的建议,就这么一次啊。你可能说就算没有马谡,诸葛亮也照样会施展他的魅力,但是年纪轻轻的马谡能和诸葛亮想到一块去,也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对年轻人要包容,不要总是挑刺儿嘛。

建兴六年(228年),苦心孤诣、策划多年,力求强行扭转历史车轮的不世奇才诸葛亮第一次兴师北伐。由于魏国压根没想到元气大伤,积贫积弱的区区小蜀国还敢来挑事儿,这些年都没做什么准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蜀军吃完了现成的肉,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在于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工作部署会上,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遣他从未独当一面的得意门生马谡出任先锋,率领两万人的部队镇守街亭。魏明帝曹睿得知蜀汉来伐后,派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张颌总督各路军马五万人去街亭收拾马谡。史书记载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没有据城坚守而是将部队驻扎在山上,副先锋王平一个劲儿地提意见,说跑山上去没水喝了可咋整啊?马谡饱读兵书,自己想出来的得意之作怎么能让一个番汉混血字都不认识的大老粗搅合了?他不屑一顾地告诉王平他正是要仗着南山的地势,居高临下坐等魏军仰攻,断了水源怕什么,弟兄们为了喝水肯定以一当十,奋勇拼杀啊,丞相有事儿还要和我商量,你敢怀疑我的智慧?王平说不过他,自己分了五千人的部队到山下驻扎呈犄角之势。

结果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之后,没有进攻而是放火烧山,坐等蜀军被烧死熏死。蜀军士兵一开始也想为了喝水和魏军拼命,但是魏军严阵以待,烟熏火燎加上口渴难耐的蜀军一看打不过,不少人就为了喝口水屈膝投降了。马谡孤身一人杀出一条血路,在奔回大营的路上被捕入狱(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身手还是很不错的),很快在狱中暴卒,死因不明。年仅三十九岁。

街亭之战,马谡身败名裂,成为了蜀国第一猪队友。人们常说,就是他坑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坑了伟大的北伐事业。要不是这个坑货,说不定蜀汉早就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了!这言过其实的小子,和先主刘备说的一模一样!就会吹牛、纸上谈兵!罗贯中老师还在《三国演义》中辛辣地刻画了马谡自以为是的狂笑脸嘴,着实让人看了就生气。而正史《三国志》甚至都不屑为他列传,他的事迹只能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拼凑而来。千年以来,马谡都是为人所不齿,受尽唾骂,千人踩、万人踹,就连《三国杀》也给了他一张不讨喜的脸,以及不给力的技能。

不过读史至此,深究下去,还是蛮让人疑窦丛生的。首先,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先锋,但最终证明王平的预判全对,马谡的战术全错,王平真就这么有本事?诸葛亮培养多年的接班人真的就这么不堪?堂堂智慧的化身就这么个眼光?其次,马谡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写被诸葛亮挥泪斩杀,他是在没有面见过诸葛亮的情况下入狱,在狱中暴卒的。而负责审问他的人,是费祎。而且费祎还处死了马谡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整个街亭一战,也只有王平升官了。联想到费祎后来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矛盾时两面三刀的所作所为,掌权后对姜维的种种压制,他的人品和政治品格是颇为值得怀疑的,他对马谡的审理的公平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问题来了,马谡的败亡背后可不可能有一些别的东西呢?

马伯庸先生在《三国配角演义》中提出了一个假设:马谡发现城墙破败,难以作为屏障,只有选择山上扎营,同时派王平驻守水源,但王平不战而逃,恶人先告状,而费祎出于对马谡的嫉妒,加上对诸葛亮接班人位置的垂涎,杀张休、李盛灭口,阻止马谡面见诸葛亮,与王平联手陷害了马谡。无论经过如何,街亭一战的最终受益人正是费祎和王平。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很多疑问,比如马谡为什么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一定要驻军山上?向来平庸的王平怎么就突然间变得这么英明神武?费祎为什么要杀死张休、李盛?要知道打了败仗就要处死这在三国时代非常反常,相当诡异,就算立了军令状的马谡该死,张休、李盛不过是服从命令,为什么也被处死了呢?

马谡之死是蜀汉的重大损失,诸葛亮从此没有了可以商量事儿的亲密战友,只能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五十三岁而亡。由于失去了马谡,诸葛亮临终前安排的是行政上让蒋琬、费祎接班,在军事上交付姜维。但蒋琬身体不好,没几年就病故了,而姜维毕竟是降将,根基不足,处处受制于费祎,直到费祎被刺杀(讽刺的是费祎这个对魏主和派首脑偏偏被魏国降将刺杀了)以后才能放开手脚。总体上诸葛亮这一生看人还是很准的,用人还是很得当的,唯独在街亭一战前后出现了问题,他要么是错信了马谡,要么是被费祎蒙蔽了。但真相永久地被埋藏在了历史之中,留给后世的,也就只有那个言过其实的猪队友马谡……

发布于广东阅读 167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酒之风

你没有合理的总结成功的经验,你这个帖子吧,你得自己先用另一个号提个问题,然后这个作为回复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