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非相,乃摄也,如何评价张居正的一生

avatar
关注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为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发布于山东阅读 19769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白粥若水

· 湖南
gudelianzzh连张居正自己都说自己不是相了。明朝内阁首先名不正言不顺,从制度上来说只是皇帝的秘书,品级很低,其次,内阁的权力主要是草拟处置方案,票拟权必须与司礼监的批红权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效力。张居正权力大是因为他与冯保结成同盟,取得太后支持,整个大明也就他这独一份。崇祯帝都换了多少个内阁首辅了。真正的相权那是有制度保证的,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力应该说是皇帝先收回相权,统一为君权,后又因为精力不济,自愿从君权中分出一部分让渡给内阁,这一合一分,表面看似一样,内在区别可大了,相权是独立于君权而存在的,首辅的权力是来自于君权的让渡,遇到一个精力旺盛的皇帝,分分钟可以让首辅成泥塑相公。收起

扯淡,还张居正不是相。宰相这个职务在秦朝之后就没有了。丞相这个职务,在三国后就罕见了。要说制度保证,魏晋南北朝之后就没有一个职务在制度上可以总览政事,难道就没有相了么?那王导、谢安、宋璟、姚崇、王安石这些人算什么。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也伴随着相权的扩张与收缩。强势君主往往不喜欢强势的“相”,通常都是通过授予身边亲信小官以大权的方式来制衡“相”,这其实是分出“皇权”来制衡“相权”。但历史是有惯性的,这些小官有大权力后,往往不满足于单纯当皇帝的工具人,而是逐步拉拢百官对抗皇帝,然后成为事实上的“相”。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从前期的皇帝身边掌管文书、辅助处理机要的小官逐渐演变成“相”。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是一样的。 所以,一个官职是不是相,不在于职务的名称有没有包含“相”,而在于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有没有总览国政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居正是名副其实的相。

亮了(409)
查看回复(1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南社橙

· 河南
师傅我想学点仙术再走我感觉明朝内阁首辅都默认成丞相了,何况张居正那么大权利的收起

如果皇帝不爱管事,手下的阁老们也都听你的,那真的是半个摄政王了……

亮了(162)
查看回复(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