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挥泪斩马谡到陈仓之战——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公众号:土拨鼠的大耳朵
上一章写到诸葛亮因为马谡的失误被迫放弃陇右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上一章对诸葛亮杀马谡写得太简单,这儿展开写写。
历史的罗生门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戮谡以谢众”,似乎大家恨不得把马谡挫骨扬灰,诸葛亮不杀马谡不足以平民愤。
然而《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却记载有很多大臣劝说诸葛亮留马谡一命戴罪立功。
毕竟诸葛亮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一直以来对下属很宽容,有严管亦有厚爱。
可诸葛亮态度很坚决:马谡必须杀!
挥泪斩马谡
他的态度甚至坚决到罢黜了所有为马谡求情的官员。
其中有一名姓陈的官员,时任马谡的参军,上书为马谡说情,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把头发剃光的刑罚)。
陈寿与诸葛亮的渊源
后来他生了个儿子名叫陈寿,陈寿最开始也在季汉为官,是季汉头号投降派谯周的学生。
陈寿
刘禅投降后,陈寿成为魏国的官员。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授意陈寿记录前朝历史,陈寿写下了鸿篇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很高,只有两句评语带了一点贬义。
一句是: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
另一句是: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战略,非其所长矣!
结合上下文,陈寿认为带兵打仗是诸葛亮所有能力中最弱的一环。
但这并不代表他觉得诸葛亮打仗很辣鸡。
无非就是其他环节诸葛亮拿到了满分,带兵打仗这一项仅仅拿到八十分而已。
最怕粉丝有文化
可就是这两句话捅了马蜂窝。
唐朝有几位诸葛亮的粉丝,分别是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都是唐朝的名相)。
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们看到《三国志》这么评价他们敬爱的丞相,非常生气,认为陈寿这么贬低诸葛亮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证据,最终考证出陈寿的老爸是马谡的亲信,因为马谡的事情挨了诸葛亮的处罚。
陈寿怀恨在心,故意在《三国志》中抹黑诸葛亮。
唉,不怕粉丝是流氓,就怕粉丝有文化啊!
该死的马谡
话题扯远了,继续聊诸葛亮和马谡。
为什么一向宽容的诸葛亮一定要杀掉马谡呢?
在我看来,于公于私诸葛亮都必须杀掉马谡。
诸葛亮
于公,为了此次北伐,季汉整整准备了三年,正是马谡的自作主张,导致北伐功亏一篑。
如果是历经苦战惜败也就算了,毕竟这次北伐打败仗的不止马谡一人。
可这次失败是马谡自己擅自更改诸葛亮战略部署导致的。
马谡的错不仅在于失败,更在于对中央不忠诚不老实,放到现在就是十足的“两面人” 。
更严重的是,兵败后,马谡抛下士兵自己逃跑。
马谡甚至跑回了成都,躲在好朋友、季汉高官向朗的家里逃避处罚。
这在一向珍惜底层士兵生命和坚持依法治国的诸葛亮看来根本不可能原谅。
马谡在政治上错得远比军事上离谱,死得不冤。
于私,马谡此前是丞相府的参军。
此次守街亭是诸葛亮不顾先帝遗诏、“违众”的主张。
成功了可以破格提拔,失败了自然要严加惩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要求刘禅奖惩要一碗水端平。
此次丞相府的人犯了错误,若诸葛亮从轻发落,那他就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了。
综上,马谡必死。
相父知朕,朕知相父
杀掉马谡后,诸葛亮上疏刘禅,表示正是自己用人失当才导致北伐功亏一篑,情愿自贬三级,用这种方法来敦促、警示自己。
收到奏疏的刘禅心情复杂,很快向诸葛亮下了一道诏书。
刘禅
诏书里对北伐失败的责任人官方定论——马谡全责,然后同意了诸葛亮“自贬三级”的请求,把诸葛亮从丞相贬为右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右将军仍然是季汉最大的官职。
更关键的是,刘禅明确要求诸葛亮继续像以前一样履行丞相的职责,总领益州事务。
自贬这件事诸葛亮干得很漂亮。
失利后他没有甩锅,主动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生怕刘禅为难,还给出了处罚方案。
诸葛亮的做法给了手下一个明确的信号:
你们只管放手去干,赢了功劳是你的,输了锅是我的。
诸葛亮
刘禅的回应也很漂亮。
他明确指出北伐失利元凶在马谡不在诸葛亮,贬诸葛亮职并非惩罚而是应他本人的要求。
而且贬职并不夺权,诸葛亮仍然是季汉的掌舵人。
明渡陈仓?
诸葛亮没有撤回成都,而是继续率领汉军驻扎在汉中。
看得出来诸葛亮对这次失利很不甘心,时刻准备再次北上讨伐曹魏。
曹睿和曹真根本没想到诸葛亮竟然敢主动出击,还好最后有惊无险。
而曹真认为以诸葛亮的性格必定会再次来袭。
汉中五道中,褒斜道的栈道已经被后撤的汉军烧毁,傥骆道和子午道崎岖难行,而岐山道上一次诸葛亮已经走过了。
蜀道
因此曹真断定诸葛亮一定会走故道(陈仓道),便命令将军郝昭、王双带着几千人把故道出口的陈仓城(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加固,并就地驻扎。
石亭之战
季汉和曹魏剑拔弩张,东边的孙权也耐不住寂寞。
手下败将的蜀国都能把曹贼搅得天翻地覆,看来曹贼外强中干,我也要试试能不能占一点曹贼的便宜。
于是,孙权授意鄱阳湖郡市委书记周鲂写信诈降曹魏的东线头号统帅曹休。
周鲂断发赚曹休
曹休中计,率领十万余人从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市)南下接应周鲂,结果在石亭(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被陆逊、朱然围歼。
曹休损失了几万人后狼狈逃回皖城,史称“石亭之战”。
石亭之战
荆州火药桶
曹休的惨败令刚从长安返回洛阳的曹睿震惊。
一直以来东吴都是守土有余进取不足。
十年来,除了背刺关羽攻下荆州三郡,东吴再无任何开拓,更何况孙权还是名义上的魏国吴王。
因此曹魏的重兵一直分布在与季汉接壤的西北边境。
石亭之战让曹睿意识到东吴也是个强大的对手,于是频繁向两国边境增兵。
曹魏增兵东线
除此前就部署在襄阳的司马懿兵团和守在淮河的曹休兵团外,还把刚刚击败马谡的张郃调到荆州支援司马懿。
家底厚就是好,有实力和两国同时开打。
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
之前已经讲过,孙权这个人的特点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偷袭打闷棍是他的强项。
真要和曹魏正面硬刚,他是万万没这个胆子的。
孙权
在石亭击败曹休后,孙权第一时间不是高兴,而是担心被魏国报复。
思前想后,孙权竟然想到了东吴和季汉还是盟友——可以请盟友帮忙啊!
我不禁哑然失笑。
刘备打汉中时孙权不知道他和刘备是盟友。
关羽打樊城时他不知道他和关羽是盟友。
诸葛亮出祁山时他也不知道他和诸葛亮是盟友。
等到自己遇上麻烦了,他竟然想起自己有这么一帮盟友了!
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孙权估计也觉得自己不好开口,便授意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写信给诸葛亮请求帮助。
信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
但从诸葛亮的回信揣测,诸葛瑾应该是向诸葛亮诉苦,希望诸葛亮能在西线动手,减轻东吴的压力。
以孙权的尿性,估计还承诺了以后诸葛亮北伐吴国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
东吴误我千百遍,我待东吴如初恋
诸葛亮的回信十分坦诚,他表示上次北伐失败还没恢复元气,这次北伐规模不会太大。
上次走祁山道偷袭效果很好,但同样的计策只能用一次。
褒斜道上次被烧毁还没修复,这次汉军只能从故道强攻陈仓。
只要陈仓告急,魏国必定会把荆州的部队调回关中,到时候你们的压力便迎刃而解。
北伐!
季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天,石亭之战四个月后。
诸葛亮如约带着数万兵马(至于具体几万记载不详,我估计是两万多不到三万)翻越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出故道进攻陈仓。
第二次北伐进军路线
第二次北伐的序幕拉开。
计划败露?阳谋陈仓!
历史上对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目的众说纷纭。
诸葛亮
西晋官方编写的美化前朝的史书《魏略》表示诸葛亮北伐是因为听说了曹休在石亭战败,觉得魏国的关中地区必定空虚,于是率军北伐偷鸡。
甚至还写诸葛亮听说把守陈仓的是名将郝昭时大惊失色。
这些记叙未免太过离谱。
诸葛亮北伐用兵以变幻莫测闻名,另外四次北伐都能兜得魏国团团转,唯独这一次还没出兵就被魏国安排得明明白白?
明显不符合常理。
在我看来,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一次阳谋,打给东吴看,也打给魏国看。
先说对东吴方面。
虽然东吴一直不太靠谱,但毕竟是盟友,石亭之战实打实地痛击了曹魏一波。
此次盟友有难,如果按兵不动,以后恐怕很难再协同作战。
不过诸葛亮十分清楚孙权“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的本质,不可能指望以后北伐时孙权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他并不打算扩大战争规模,把魏军的主力吸引过来。
只要能缓解南郡的压力就完成任务。
至于以后,只要你们东吴不要在汉军北伐时打重庆的主意就万事大吉了。
再来说说对曹魏方面。
无论是之前的一伐,还是之后的三伐、四伐,诸葛亮对曹魏用兵一向讲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唯独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主动挑明战略意图,表面上看是围魏救赵之计,试图迫使曹魏从荆州退兵。
长远来看,则是警示曹魏:
季汉和东吴是盟友,这一次东吴有难季汉全力救援。
以后季汉北伐,东吴也一定会有所作为。
目的很明显,就是让曹魏无法把所有兵力集中在一侧,必须在东西两条战线都配置重兵。
曹魏只看到了第二层,以为诸葛亮是想趁关中空虚偷袭陈仓。
其实诸葛亮在第五层——至少下一次北伐,曹魏会顾虑东边孙权的动向。
计划败露?阳谋陈仓!
正因为这次北伐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诸葛亮出兵显得很匆忙。
他选择在天寒地冻的十二月——收到诸葛瑾的信后不久,部队也仅带了一个月的粮食。
诸葛亮准备吃完粮食就撤军,至于能否打下陈仓不重要。
只不过若能顺利攻下陈仓,对曹魏的震动必定很大,此次北伐的影响也将最大化。
陈仓在地图上的位置
至于顺利打下陈仓之后的动向,大概率是把陈仓居民迁往汉中后弃城。
因为要依靠陈仓守住曹魏的凉州兵团和关中兵团并不现实。
诸葛亮绝不会愚蠢到固守死城、任人宰割的地步。
陈仓之虎郝昭
为了尽量降低成本,诸葛亮最开始并不打算强攻,而是让陈仓守将郝昭的老乡靳详在城下劝说郝昭投降。
毕竟汉魏两军兵力比高达10:1,守城难度极大。
然而郝昭是个硬骨头,表示誓与陈仓城共存亡。
郝昭
一向以反派角色示人的魏国,也是有忠臣的。
陈仓炼狱
眼见郝昭不愿意投降,诸葛亮只得组织士兵强攻。
陈仓之战异常惨烈。
云梯
诸葛亮架起云梯攻城,郝昭立即点火烧毁云梯。
诸葛亮指挥战车强攻,郝昭便用投石机击碎战车。
诸葛亮又试图挖地道偷袭,郝昭迅速修筑堤坝拦住地道。
诸葛亮组织士兵强攻,成功踩塌城墙,郝昭马上修筑起新的城墙。
......
攻守双方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陈仓之战成为三国最经典的守城战。
二十多天过去,陈仓城依旧坚不可摧,但郝昭深知再打下去必将失败。
他下定了必死的决心,为自己挖好了坟墓,打好了棺材,只待陈仓城破就自杀殉国。
唯恐天下不乱
眼见陈仓固若金汤,诸葛亮决定再加一把火,分兵前往郿县,边境上一时风声鹤唳。
诸葛亮分兵
只不过诸葛亮对郿县采取“围而不打”的战略,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掀起最大的波澜。
围魏方能救赵
陈仓和郿县告急的消息惊动了曹魏朝野。
鉴于上一次在陇右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全靠马谡送人头才没酿成恶果,曹睿对陈仓的得失看得很重。
他火速要求荆州的张郃带兵回援关中。
曹睿亲自跑到潼关,宰猪置酒犒劳张郃。
曹睿还分了三万禁卫军交由张郃指挥,要求张郃务必打退诸葛亮的攻势。
张郃
张郃倒是很淡定。
他认为诸葛亮此次来犯准备时间太短。
且现在秦岭冰天雪地,后勤不便,粮食应该已经快吃完了。
估计自己还没赶到陈仓,诸葛亮就退军了。
张郃猜对了诸葛亮的处境,只不过诸葛亮的目的早在他从荆州撤兵时就已经达到了。
攻陈仓也好,围郿县也罢,都是为了调虎离山。
既然对东吴的义务已经尽到,一城一地的得失又有何重要呢?
只不过在张郃同志看来,他属实料事如神。
刚辞别曹睿不久,诸葛亮就从陈仓撤军了。
死守陈仓的郝昭、未卜先知的曹真和料事如神的张郃成为击败季汉的三大功臣。
魏军的大将王双想成为第四位功臣,在诸葛亮撤军后率领骑兵追击诸葛亮。
诸葛亮轻松笑纳了送上门的人头。
连续两次北伐在军事意义上无功而返,季汉急需一场胜利振奋士气。
东吴倒是有恃无恐,先在石亭打败曹休,又在荆州“打跑”张郃。
孙权在第二年改元“黄龙”,彻底消除了“大魏吴王”的阴影。
欲知诸葛亮如何振奋季汉民心,且听下回分解。
公众号:土拨鼠的大耳朵
steelywing
· 江苏潘璋传: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吴主传: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甘宁传: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凌统传: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光计东吴名将就有陈武,宋谦,徐盛,潘璋,凌统,甘宁,吕蒙,蒋钦所部,并孙权亲卫千人。某历史发明家:孙权也就带了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