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影评,希望看过的兄弟来评价一下
岩井俊二在《情书》的开头就奠定了忧伤的基调。渡边博子的一身黑衣和漫山遍野的雪,黑白两色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博子躺在雪地里溺水一般的举动,仿佛是为了体会因山难而死的爱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窒息之感。之后画面跟着博子运动的轨迹而慢慢移动,接着在俯瞰的小镇全景上停留许久,让人不知不觉间平缓舒和下来,进入影片的节奏。徐徐进行的钢琴主旋律,搭配着合成器的人声音效,像是在空旷的教堂中咏唱圣歌一般,哀婉而孤寂。
电影在展现博子的故事时,色调总是灰暗的,角色也总是穿着灰、白之类冷色系的衣服。这些都暗示着博子追逐无望之爱的悲凉底色。执迷于过去恋情的博子,明知不可能收到回音,却还是向“天堂”寄去问候。在得知与未婚夫树同名同姓的女树存在后,本想向女树探寻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却触碰到了残酷的真实:自己竟与女树长得十分相似。在过去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中,自己可能只是在扮演未婚夫初恋的影子而已。
生活总是在不由分说地继续前进。博子对过往的追忆和探寻,带来了痛苦,也带来了清醒。影片接近结尾,当博子站在男树遇难的山前大喊“你好吗,我很好”时,我不禁发自内心地为她感到喜悦。这个纯情的女孩终于从过去的桎梏中解脱,准备迎接崭新的生活。
《情书》的叙事是类似双线的结构,博子和女树两个相貌相似却性格迥异的女生有着各自的故事,却因为回忆中共同存在的一个男生而有了书信的往来。每一次交换书信,男树和女树学生时代的一部分回忆便呈现出来。
与博子相对,女树的镜头总是伴随着温暖的色调和悠扬的弦乐。手持摄影的方式让故事显得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而过曝的逆光镜头又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感觉,这种矛盾的镜头语言构成了独特的隐喻:青春恍如昨日,却又如梦似幻,被美化而没有真正的实感。
男树对女树的爱恋是含蓄内敛的。他在图书馆的借书卡上写满她的名字,在她的试卷背面画脱衣女郎,将纸袋套在她的头上。他就像大多数懵懂时期的男生一般,因为不懂得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只好用恶作剧吸引对方的注意。
女树喜欢男树吗?我想是的,否则她不会等到深夜只为找他换回试卷,不会出神地凝望着看书的他。但也许是因为矜持,女树也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两人朦胧的恋情,始终没有合适的契机开花结果,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这段无果的恋情,成为了男树心中无法抹去的遗憾,他对博子的一见钟情,可视作是对遗憾的一种弥补。而博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怎能成为别人的替代品呢?一方面对过去无法忘怀,一方面又是当下的恋人,男树一直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他在求婚时迟迟不肯开口,恐怕也是因为这样的矛盾。
离开学生的生活后,我们总是会面临社会的种种制约,被周围消磨着激情与热血。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可能变得很不纯粹,做一件事的动力也不清晰了起来。面对在当下的迷失感,人会望向过去,因为那时的情感是纯粹的,最原初的。这是我们怀旧的意义。
岩井俊二是一位怀旧的导演,在他的镜头下,青春无暇而又充满生机。青春期懵懂而纯粹的爱是电影深切关注的话题。所以男树的死亡,表面上是登山时的意外,实际上却是故事发展必然的结果:岩井希望那个曾经拥有纯洁之爱的男生,能够一生保有正直的灵魂。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说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随着两个女生的书信往来,女树关于男树的回忆逐渐复苏,而男树隐藏的恋心,终于在最后得以昭然。他的生命虽然逝去,可那至美至善的情感却能在爱人的心中永驻,成为值得用一生细细品味的记忆。
“过去”是《情书》从头到尾的主题。沉溺在与男树快乐回忆中的博子,通过共享女树的记忆而走出幻想,寻回真正的自我;笼罩在父亲死亡阴影下的女树,则是通过一段回忆青春的旅程愈合了伤口。她们被过去困扰,也在与过去的相处中得到成长,找到了与过去和谐共生的方式。
过去就像灰尘一样飘散在我们周围的空气里。它们可能是快乐的,伤心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可能是遗忘在角落的玩具,盒中珍藏的书信,或相册里似曾相识的面庞。个性,习惯,甚至身处的环境......过去不由分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今天的我们——这样的感觉随着年岁的积累而愈加强烈。对于过去的一些回忆,我们无法从中逃开,有时也不知道该以何种情绪来面对。可无论怎样,那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和接受的。人身处在当下,却因为对过去的充分理解而活得坚定充实。而在不断遗忘和迷失的现代,怀旧的精神也显得难能可贵。
怀念过去时,那种遗憾却又亲切的感觉,一定是对每一个人而言最为独特的。以大众常见的题材,拍摄出这样私密的感触,这是《情书》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骑乌龟超小白兔
· 四川看这部电影在B站刷到一个视频,就是情书的剪辑视频,背景音乐用的《爱你》,当时就爱了!后来去搜了看了这部电影,真不错
Cavalleria
· 河北前几天去电影院重看了一下。这部电影总能让人想起错过的种种。生命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