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苏轼的书法名作《宝月帖》《梅花诗帖》等,和苏轼的两篇名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
苏轼书法,文章欣赏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为早年书,是东坡存世墨迹的肇始之作。
苏轼书《宝月帖》
释文:大人令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冗,未及上问。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令子监簿必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注:杜氏者,即当时收藏此札的杜唐弼其父、祖辈。此帖乃是东坡致唐弼曾祖父杜君懿札。此帖中“大人”,应指东坡之父苏洵;“宝月”,即指东坡族兄僧惟简;“令子监簿”大概指杜道源。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
苏轼书《啜茶帖》
释文: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注:杜沂(?-1094),字道源,即〈喫茶帖〉收件人,孟堅,即沂子杜傳(約11-12世紀)。
苏东坡初到黄州后,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十日酒后。苏轼奔赴荒漠的黄州服役,正值大雪纷飞朔风卷地,别人都在家中团圆过年,无限的冤屈和冷落,前途未卜和劫后余生的悲怆,使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人们对他的理解和同情。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苏轼唯一留世的大草作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书作前两行平稳自如,后几行笔势突变,飞动如脱缰之马,开阖如钱江潮涌。尽管开首两行还是“行意”重于“草意”,但通观全篇,总体上看是草书意趣,尤其“飞雪”“关山”四字飞动的草书笔意在其他苏帖中几无出现过。此帖体现了苏轼高超的用笔技巧,表现了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
苏轼书《梅花诗帖》拓本
释文:
春来空谷水潺潺,
的白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
半随飞雪渡关山。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乡为母亲程夫人守制期满后,和父亲、兄弟一起,取道长江,经三峡而去汴京(开封),路途之中创作了三篇赋:《滟滪堆赋》、《屈原庙赋》和《昆阳城赋》。《滟滪堆赋》是作者见到长江有名的险恶之地滟滪堆之后创作的。
此赋作者对滟滪堆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独特见解,解释了滟滪堆有功于人的原因,阐发了世事“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显示了哲学家、政治家的眼光。全赋行文层层深入,句式灵活,少用典故,语言平易而生动,气势恢宏而急缓有致,体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文风。
原文
世以瞿塘峡口滟(yàn)滪(yù)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jiù)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kuí),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jǔ)龉(yǔ)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hàn)可畏,当不啻(chì)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wéi),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huī)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yǐ)逦(lǐ)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gǔ)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滟滪堆
译文
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以我看来,它倒有功于这些人。蜀江融汇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势浩大,奔流滔滔,横跨宽阔的原野,但是,流到三峡之中,这峡中的宽度,还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门的滟滪堆首先阻挡在三峡中,那么江水必然飞流直下,奔腾而泻,其锐势必定直冲瞿塘峡口,它的凶猛险恶之势,必定不仅像现在这样。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要为它作赋,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试着观察之后,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规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让人们用意识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是随着其他事物的形状而变化,因此,千变万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规律。它奔腾飞流,汹涌狂怒,具有万夫不当的势力。要使它回转蜿蜒流动时,唯有圣人才能够让它这样听话。
李子牧 东坡滟滪堆赋
我乘着小船到瞿塘峡口,观察滟滪堆的险要、雄奇的气势,然后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峡口顿开之时不离开此地,本来是有原因的。那蜀江从远处滚滚而来,浩浩荡荡漫流于平原沙洲,流经千里而没有受到阻挡,它的水势也就骄纵而暴孽势不可挡。忽然来到峡口,逼近狭窄之地,就像让万顷之水猛然汇在一个酒杯中。这大水还不知道有三峡,于是就猛然暴怒地疯狂冲击滟滪堆,喧闹着发出震天的吼声,尽力与这块巨石争斗。滔滔之势就像万马奔腾从西而来,忽然遇到孤城当道,就像动用攻城的战车一样竭尽全力扑到这块巨石之下。但是,这块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坚不可摧,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敌人,剑折箭尽,只好弯弯曲曲绕着城垣缓缓东流而去。于是,滔滔的江水汇入瞿塘峡口,安然平缓地东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来就存在因安逸而生变故,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的规律。按照我的说法推而广之,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变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秋阳赋》是苏轼仿照着汉赋的格式所填写的赋文。在本文中,苏轼借用西汉赋文中子虚和乌有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从而表现出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以其才华横溢,哲理深刻而著称,成为苏轼的又一名作。
苏轼《秋阳赋》拓本
原文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帷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暘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而鸣。如痿而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苏轼《秋阳赋》拓本
译文
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
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哪儿知道什么秋阳。我才是真的知道秋阳。正当夏天雨水肆虐之时,云气蒸腾,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江湖一片汪洋,大地被淹,城中行船,鱼虾入室。屋里的东西都长了霉,青蛙和蚯蚓跑到桌子和炕席上。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三次衣服,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在家乡自家那一点田上种点谷子,等水稻成熟的时候,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哭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平时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我家女人一天到晚都叹气。算计着家里的粮食还能吃多久,这一年的衣服还没着落。忽然从灶里崩出火星,灯上结了两个灯花。清风西来,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要停的吉兆。早起占了一挂,长庚星(金星)淡淡的不闪烁光芒了。太阳就要起来了。还没回过神,天地间就大变了。这时的感觉如从醉中醒来,如哑巴能够鸣唱,如瘫子能够走路,如回故乡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公子说:“善哉!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
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所以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的温暖,是因为过去曾经炎热。难道要以夏天为兴盛,以冬天为衰退吗?我的同事都是小人,易喜易怒,像喜怕冬夏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我现在了解了,心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家里不需要关门,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这样才能刻秋阳的慈悲啊……”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白裕涵
· 北京北宋时传有一张东坡真迹可以名扬天下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