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下半叶华语流行乐坛简史
上世纪下半叶华语流行乐坛发展历史框架,以时间为顺序,以歌手为重点,讲述流行乐坛重心变化及港台歌手在内地的情况。
1、50-60年代,即香港时代。1950年后上海歌手大都转移香港,香港乐坛是主体,以唱民国歌曲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经典歌曲产生,代表歌手为民国时代转到香港的姚莉。
2、70年代,即台湾时代。从6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乐坛发展并终结香港时代,代表歌手为姚苏蓉。本时代主要歌手为凤飞飞、奚秀兰、甄妮、邓丽君、徐小凤、尤雅、萧丽珠和刘文正等。
本时代末从77年开始,台湾、香港和内地都发生重大变化,产生第一个流行高峰。香港开始集体转粤语;台湾民歌运动进入高峰,产生海量优秀经典作品;少量港台流行歌曲进入内地。
3、80年代。初前期:邓丽君集民国以来大成并提升,这种唱法风格具有历史生命力,我称之为邓派,主要代表歌手为费玉清和蔡幸娟,大家熟知的韩宝仪、周华健和邰正宵也是或者说有这派的印记;台湾民歌风靡内地 ,对内地影响深远;香港完成粤语歌转型。中期:以苏芮和罗大佑为标志和标准,终结民国流邓派、琼瑶流和民歌流,开始新时代;香港粤语歌进入鼎盛;内地主要流行的是台湾歌曲,电视剧粤语歌对内地有一定影响,港台歌手的歌曲开始直接进入内地。后末期:传统女歌手时代突然转为男歌手时代,一大批新人出道;1989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音乐片《潮-来自台湾的歌声》引起全国人民极大反响,台湾歌曲歌手涌入内地,歌坛开始统一。
本时代为重心多元化时期,台湾为首的华语流行乐坛发展迅速;香港为粤语歌时代,对外影响较小;内地翻唱模仿台湾歌曲歌手成风,内地歌坛大发展。本时代对内地有影响的港台歌手主要有邓丽君、高凌风、风飞飞和刘文正等,后期齐秦、谭永麟、黄莺莺和杨林也有影响。内地歌手代表为李谷一和崔建。
4、90年代。初前期:台湾歌手流行内地,琼瑶影视歌曲大行其道;香港歌手港开始转国语,走出香港占领市场。流行内地主要男歌手是王杰、小虎队、童安格、张雨生、姜育恒、郑智化、草蜢和郭富城,女歌手是潘美辰、李翊君、叶倩文、林忆莲、孟庭苇、陈淑华、陈明真、杨钰莹、梁雁翎、高胜美和蔡幸娟。中期:内地流行歌曲爆发,港台乐坛特别是香港开始没落、由于港台歌曲进入内地时间有延迟,故本时段为台湾、香港和内地共同高峰。流行内地的男歌手是刘德华和周华健等,女歌手是孟庭苇、高胜美、陈明真、叶倩文、林忆莲、杨钰莹和幸晓琪。后末期:乐坛逐渐完成统一和同步,为唱片巅峰时期,歌曲质量断涯式下滑,香港自食资源集中恶果,仅剩四大天王,台湾女歌手风行天下,歌坛男歌手时代基本结束。流行内地主要男歌手是周华健和任贤齐等台湾歌手,及香港歌手张学友、刘德华和Beyond,女歌手是范晓萱、许茹云、那英、孟庭苇、林忆莲、张惠妹、陈慧娴、李翊君、梅艳芳和王菲。
本时代为歌坛逐渐统一的时代,内地也开始逐渐成为歌手的主战场,未能在内地有所作为的歌手退化为地方歌手。80年代后末期至本时代前期为歌坛最高峰时段,本时代后期为下滑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年代活跃并延续跨入新世纪的歌手热度很高,上个世纪的歌手已经是历史。
因本人对女歌手了解稍多,故本文列举女歌手较多。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蔡幸娟孟庭苇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170420 出处:bilibili
镇竿向某楼主
在虎扑音乐上发贴,有歌迷指出是:流行音乐史,主讲尤静波。我看了序,果然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是普通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印象看听网上资料写的。下面是尤的前言: 中国流行音乐于1920年代诞生于上海,在中国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古典乐、美国爵士乐等西方音乐发展而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主要集中在上海,故有“上海时代曲”之称;五六十年代,流行音乐发展阵地从上海转移至香港、台湾,但基本延续了上海时代曲的风格;1970年代中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转折期,台湾爆发“民歌运动”,香港“粤语歌曲”兴起,港台歌曲对华语流行音乐的繁荣产生巨大影响;198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复兴,北京和广州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心,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征;1990年代后,港台、内地流行音乐同步发展,并于1990年代前期进入 繁荣状态。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