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羽扇纶巾”的归属看很多国人的文史不分

avatar
关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记错应该是易中天带的头,网上流传着一种翻案:羽扇纶巾真正形容的是周瑜,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安给诸葛亮了。鄙人年幼无知时曾经信过,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才发现此说法的荒谬。它的流传就像我标题写的,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国人文史不分的错误思维习惯。

这说法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源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整首词写的是周瑜没有疑问。为什么说这说法荒谬呢?下面来详细说道说道。

苏轼何许人也?你可以说他是诗人、词人、文学家,唯独不能说他是史学家,赤壁怀古是什么?你可以说它是词是艺术品,唯独不能说它是严谨史书、纪实文章。那么请问它还有什么可信度?信它和信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在那些翻案者嘴里:信小说(三国演义),不行!信诗词(赤壁怀古),行!不搞笑吗?

发布于安徽阅读 76978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卓立皱巴巴

反摊局大队长懂了,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专属冠军皮肤,三国时代其他人不能穿。想穿得写申请书。收起

饭圈味儿太足了,这是我们家爱豆先穿的,你们家的不许抄袭!

亮了(131)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反摊局大队长

· 浙江
耶酥的马甲其他人可以穿,但好歹要有证据吧。你们非要逼他们穿?收起

关于羽扇。晋朝人说羽毛做的扇子是东吴特产,在晋灭吴之后才流行于全国晋傅咸《羽扇赋》:“吴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於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吴之后,翕然贵之”晋嵇含《羽扇赋》:“吴楚之地,多执鹤翼以为扇。虽曰出自南鄙,而可以遏阳隔暑。大晋附吴,迁其羽扇,御于上国。”当然,也有一些文献表明羽扇可能起源于周朝甚至商朝,至于这个说法是否为后人假托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扇字里面确实有个羽,很可能羽扇的起源的确非常古老……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羽扇确实常常与吴地联系在一起,《羽扇谱》中引用傅玄的话称“摇鸢鸟翼者,吴楚也”,辞源中也认为羽扇“汉末盛行于江东”,后来也有许多将羽扇与江东联系在一起的诗词:看纶巾对酒,羽扇摇风。金勒少年,吴钩壮士,宁论卫霍前功。”(晁端礼《望海潮》)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不为莼鲈笠泽,便卦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张孝祥《水调歌头》)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周邦彦《隔浦莲近拍》)因此,说周瑜拿羽扇的概率比诸葛亮更大,也没有问题当然这时候肯定有人不爽,甩资料说:《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这不是明白写着诸葛亮羽扇纶巾吗?实际上这还真有人考证过,诸葛亮拿着羽扇指挥军队,实际上还有更早也更权威的记载《太平御览》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很显然,语林中的记录,是从蜀书的记录来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装备,更可能是“葛巾毛扇”。那么,“毛扇”又是个什么东西?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人在贴吧问过,老三国里出现的这个道具是什么东西,当时好像没有人认识:【图片】其实,这个东西叫做麈(zhu)尾,不是鸟羽做的,而是兽毛所制,在魏晋时期很流行。老三国使用这个道具,说明在这方面是做了考据的,只是诸葛亮的羽扇形象更深入人心,因此就仍然让诸葛亮拿羽扇而不是麈尾了。在王导《麈尾铭》中写道: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可见当时人把手执麈尾视为君子,或者说贵族的象征。贴吧转载,诸葛亮羽扇的概率不大,纶巾是儒士标配。不过不要紧,蜀粉说是诸葛亮的专属那就是诸葛亮的专属。

亮了(102)
查看回复(5)
回复